羅吉斯心理諮商所網站 www.rogersc.com

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您是否曾想過?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心理困擾,就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您解決此邊緣人格問題。專業的邊緣人格心理諮商能讓您認清到底什麼是邊緣性人格?此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並輔導您如何改善這令人痛苦的心理困擾。

 

心理治療人員診斷邊緣人格的重要依據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重度),或三項以上(中度)即可診斷為邊緣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

 

 

 

我們來一一解釋並告訴您遇到此困擾該如何面對: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拋棄是情侶間的用詞,遺棄是親子關係用語,尤指與母親的永久分離,當邊緣人格者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心靈欠缺的母愛,當情侶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既然將對方視同母親的照顧關係,初始可能隱藏內心對母愛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者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何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認對方未盡情感照護之責,像因吃醋,跟異性談天說笑(怕被遺棄),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思考及行徑,欲提出分手後,過往曾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燎起,思及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苦求原諒不成,情緒接著失控,自傷,傷人行為就可能出現。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極端思考模式是,對錯,好壞,是非,黑白...沒有灰色​,只有0100,如此的極端思考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上最為明顯,脆弱的心靈雖亟需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戀情後的異常反應,加上過往的情傷經驗,寧可刻意排拒也不輕易陷入苦澀的戀情;另一極端是一旦掌握戀情就陷入熱戀,瓊瑤式的狂風暴雨戀情能彌補母愛的不足,解決空虛與寂寞,然而彼此認識不清終將爭端不斷,尤其邊緣人格者怕被遺棄,可能出現過度操控情感的行為,像檢查手機,當伴侶欲疏遠或想另覓對象後,對邊緣人格者而言,這是想遺棄他,如此行為是徹底的背叛,既然遺棄與背叛,情緒跟著失控後的極端思考模式是”你要我死,我也不會讓你好活”,如此極端的報復曾彼此相愛的人,似乎潛藏著嬰幼兒期曾主觀感受被遺棄的情感連結。

 


為何當事人會極端思考?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先驅M.Mahler的分離-個體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給了我們合理的答案,此時期的嬰兒約在半-三歲,如果母親在育嬰過程中陪伴在側,嬰兒的感受為"這是好媽媽",如果餵完奶後,隨即離開,感受則變為"這是壞媽媽",嬰兒在三歲前經常感受母親的愛,這是客體(母親)恆常(object constancy),長大後的情感表達就穩定恆常;如果嬰兒經常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混亂情緒中打轉,極端思考便逐漸呈現。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及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認同障礙是自我認識模糊,致無法客觀認識,同理他人,由於易誤解他人,且極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健康,成熟的個體從小能感受來自父母溫暖,且經歷家庭和諧氛圍,長大後自然樂與人分享,且具備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樂,易跟人建立合群關係,反之,就可能出現認同障礙,由於自信心不足,怯與人互動,自我封閉後,也無法習得人際技巧,甚至不能客觀判讀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困擾,也正是認同障礙的核心問題,當事人感情受創後,會以各種情緒,或激烈手段挽回或報復傷他的人,背後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對方在此激烈反應後的感受,我的許多個案在接受心理諮商後才發現過去談戀愛是如何傷害對方而不自知,當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伴侶通常已遠離。

 


許多當事人父母本身就是邊緣人格者,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圖與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該趁子女幼時建立),他們會不自覺的給予太多的愛(卻未在幼時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錢,物質,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條件化的愛,背後暗藏著操控情感,讓子女感受壓力,這些在壓力下成長的邊緣人格者長久處於錯亂的家庭關係中,不易建立自信,無法感同身受他人反應,當行為,思考與外界出現落差後,自然無法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焦躁的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每個人都會寂寞,一般人遇到寂寞就找事做,上網,看電視殺時間,寂寞與孤獨的差異是後者除寂寞外,內心潛藏的焦躁與憂鬱無處宣洩,唯一能解孤獨的燃眉之急是伴侶(依附對象)的陪伴,邊緣人格者一旦缺乏陪伴,就會藉著各種自我麻醉方式宣洩孤獨的痛苦。

 


泡夜店能藉著眾人彼此取暖,混雜於喧鬧場合中酗酒,嗑藥似能暫解孤寂,大吃大喝,亂花錢同樣是這種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有些女性與男友的交往心態如暗藏著怕孤單寂寞,就可能與男友分手當下,即刻找到替代對象,性的勾引或放縱就可能發生;男性則可能出現自虐似的飆車以宣洩焦躁的孤獨。

 

 

 

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邊緣人格者被污名,貼標籤時有所聞,最常見的例子是他們因情感因素自殘輕生,甚至殺人,所謂”恐怖情人”幾乎是他們的代名詞,前面不斷提到邊緣人格者是父母照顧不周所造成,我們成人如果被困於找不到出口的大片森林中,焦慮恐慌,生命威脅的心理反應會自然產生,嬰幼兒如果經常被棄置於床上,照顧者只有餵奶時才出現,他們的心理反應就如同我們困於森林中一般。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反應,嬰幼兒有此高度警覺及被保護需求,是避免遭掠食者侵害吞食,過往農業社會憂鬱症邊緣人格案例不多,是因孩子通常由父母照顧,然而當人類高度文明,父母都需上班,這種潛藏的人類基本需求被刻意忽略後,自殘輕生自殺等異常行為才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層出不窮。

 


人的意識會不斷因過往(尤其潛意識期)的創傷投射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情境,邊緣人格者的伴侶通常被投射為替代母親的依附對象,一旦伴侶(母親)外遇,分手,離婚等象徵割裂情感並企圖遺棄的舉動出現,就等同於再度被丟棄於森林般恐怖,自殘輕生,或自殺以挽回感情的舉動也該被理解。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出生後要喝奶才能維持''生理''健康,卻很少人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給嬰兒足夠養分,長大後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不隨侍陪伴3歲前的嬰兒,長大後會因缺乏母愛,導致邊緣人格。

 


三歲前由母親照顧是那麼的重要,現代社會剛出生的孩子卻多半委由他人帶,阿嬤(公)及保母多半擔負帶孩子大任,相信很多母親都聽過老一輩傳授育嬰秘訣,''嬰兒不需常抱,否則會養成依賴”,這種完全缺乏學理根據的懶人育嬰文化讓很多可憐的台灣孩子出生後經常躺在床上缺乏撫慰觸碰擁抱關懷

 


嬰幼期的孩子如缺乏母愛,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M. Erickson)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到,孩子在0-1歲就開始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感在幼小心靈持續擴散,邊緣人格者經常易怒,莫名的憂鬱焦慮持續數小時就會在成人後經常發生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為何有學生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 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 因為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所致。

 


幾乎所有邊緣人格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其背後因素就是害怕孤單,因才希望找唯一好友(依附對象);才會因情人(依附對象)可能離去而吃醋;才會怕被遺棄而查伴侶(依附對象)手機;才會在教主(依附對象)一聲令下犧牲生命;才會與同伴(依附對象)餐風露宿;甚至當依附對象欲分手時,想結束生命。

 

 

 

前述提到嬰幼兒被棄置於床上沒人抱的感受就如同被棄置於森林般的恐怖,等待他人擁抱的初步反應是大哭,提醒照顧者該來抱了,哭了數百小時沒人理後,會聽到悽厲的嚎哭,接著就開始恐懼孤單,長大後即使有人陪伴,那潛意識中曾被遺棄的經驗已深烙內心,邊緣人格各種錯亂投射,不信任,憤怒等情緒因此於焉成形。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應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凸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試舉無法容忍遲到而言,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會喚起嬰幼期曾殷殷期盼母親懷抱的焦躁與憤怒,與此人格者爭吵時,如不願事態擴大而選擇緘默,會引發更大憤怒,因為無法忍受未定,意味著幼時孤獨等待未定的煎熬歷程;種種錯誤投射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潛在因素,潛藏著不堪的分離焦慮記憶。

 

奪命連環叩是另一例子,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除了不時檢查手機外,在深怕依附對象(媽媽)真的離他而去及無法信任和懷疑心態下,經常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即便知道對方更想逃離,個案似乎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對象的虛幻連結。

 

此人格者如面臨伴侶外遇,憤怒情緒便不時爆發且難以控制,此情緒的背後因素就如同母親跟他孩子說''媽媽不再愛你了!而且要離開你'',前述提到,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模式是,對方除了是情人外,也扮演著母親角色。

 

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書第三篇—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

 


邊緣人格粗分為外放及壓抑型,前者情緒易失控;後者則較壓抑,少數重度邊緣人格者在遇到壓力或分離焦慮時,慣以意志力抑制內心痛苦,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解離(dissociation)為多重人格的副症狀之一,由於解離現象或多重人格個案不多,也不易讓人了解,我試著從我的個案之一對此症狀的自述來了解,以下為個案敘述…

 


身體裡面住了兩個靈魂,她們有各自的性格、態度、思想、情緒、甚至是記憶!”

 


最近工作上,跟客戶對談中,我會忽然間說了奇怪的單字片語,當同事和客戶瞪著圓滾滾的眼睛,滿臉疑惑的問"電塔"???我也被問得莫名其妙,他們異口同聲說:妳剛才說什麼電塔?但是我腦中一片空白,我想不起來我剛才究竟說了什麼?(按:失神後的解離現象)彷彿一個身體住了兩個靈魂,當一個醒著說話,另一個就會消失,發現的時候,那個片段是空白的,完全沒有記憶…..”

 

 

 

我們如何作邊緣人格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西方文化產物,東方人對這以談話為心理治療的方式仍存疑慮,有位個案當初諮商後,仍在臉書團體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不懂為什麼要回顧過去?我總是選擇不回頭看,不然我走不下去.別人的錯誤,自己的錯誤,我選擇讓它過去,不提,不回想,因為傷害已造成,已經不是我能改變的!如果一直回顧過去,我只會被絆住,走不到現在的我.

 

 

 

 

 

我當時的回應是:心理諮商過程中,需回顧過去的原因是

 

 

 

 

 

1.嬰幼兒期被傷害後,創傷會進入潛意識,痛苦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成為無法取出的積存心靈垃圾,跟著妳一輩子,這些垃圾能經由心理分析排除,讓你健康走向未來。

 

 

 

2.人經歷過去各種委屈,痛苦後,憂鬱,焦慮及信心都會受影響,找到能了解且關懷妳的親友訴說,能加以排解,但親友通常無法擔任此工作,專業的心理諮商能協助妳宣洩情緒,提示妳勿重蹈覆轍,幫助妳重振信心.

 

 

 

3.如果回顧過去母親對妳的傷害,妳目前能以全新的心情面對過往對母親的心理糾結嗎?會以更警惕的態度改善目前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嗎?

 

後來這位個案在疑慮中再次回諮商室,一星期前她與夫婿都承認半年來的脾氣與情緒化已因心理諮商顯著改善。

 

 

 

首次諮商:

 

會請個案作簡易憂鬱,邊緣人格,與焦慮症測驗,以確認個案的邊緣人格困擾,接著請個案開始訴說自身狀況,訴說過程就是情緒宣洩,心理師會耐心傾聽,不會中斷個案談話,此外會討論邊緣人格的主要樣態與形成因素,讓個案大致明瞭此症,並請閱讀相關資料以利未來諮商進行,最後會提出諮商計畫,讓個案知道未來諮商的走向。

 

 

 

父母親的諮商:

 

第二,三回諮商通常會談論父親與母親,父母是家庭,童年,與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諮商過程會讓個案對比自己目前性格與心理困境是否與父母相關,當個案提到母親的強勢與操控,接著就會提問:母親的強勢對你的影響是什麼?當提到父親的愛面子,我們可能會問:父親愛面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提問中,能激發個案深層思考,讓個案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結構,因此能了解邊緣人格的緣由,並開始建構新的生命出口。

 

 

 

生命過程的諮商:

 

最初記憶:

 

人在三歲前的記憶通常模糊,三歲開始就會出現片段記憶,最初記憶的討論通常能從片段幼兒經歷畫面中印射出頗具意義的過往,當我問:是否記得幼稚園前後的最初記憶或畫面?如果個案說:記得有回母親帶我到兒童樂園,因人潮擁擠,與母親暫時失散的恐慌記憶.....,最初的記憶通常饒富意義才會長久留存,它也通常因創傷而揮之不去,心理諮商的過程能在協談中袪除長年傷痛,也能顯示當年時空環境,自身所經歷的各方經驗與體認,對認識潛在自我有相當助益。

 

 

 

童年經驗的諮商:

 

從小一始的童年記憶已歷歷在目,每位個案能清楚訴說當時家庭背景,父母互動狀況,童年的生活點滴,在校的人際關係等,這些的訴說等同於自我重新剖析,在這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最能清晰了解自我,邊緣人格的成因也將在敘述過程中一一呈現,改善心理困擾的最佳途徑是需先了解這些症狀如何存在與產生,有了這樣的體認,才可能進一步以行動與毅力自我調整。此階段最容易留下心理創傷,如心理師能敏於感受諮商當下個案曾受的傷痛,而加以使用精神分析中的詮釋(interpretation)技巧,當潛意識創傷一旦被''說出'',就能化解此長年心理痛苦。

 

 

 

青少年諮商:

 

邊緣人格的初兆,通常在青少年期的學校中呈現,例如與同學出現緊張的人際關係,過早與異性交往,因自我認同問題,開始出現抽煙,嗑藥,混幫派等青少年問題,情緒問題此時已開始出現,因而不時與人衝突。此時在家中與父母的緊張關係可能浮出抬面,邊緣人格個案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終其一生都無法處理與父母愛恨情仇的關係,協助個案深入了解父母教育行為背後所透露的問題,將是未來是否能以更成熟態度與父母相處的重要關鍵。

 

 

 

成人諮商:

 

邊緣人格的整套諮商時間約需2-3個月,最後階段的成人諮商會在初談,父母親,童年經驗,青少年諮商的每星期一回的心靈洗滌後,當再回顧兩個月前初談時的種種困擾時,許多個案已能重生般的認識,砥礪,陪伴自我,再次面對邊緣人格所帶來的情感困擾時,已不再陌生,也不會自責,反而願在自我接納中重新懷抱那曾受創的心靈。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100分,隔天作會有60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何謂邊緣人格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以來,已將憂鬱,焦慮症定位為個人專業諮商範圍,然而從今年(2010)初起,發現有6成以上的憂鬱症當事人同時存在邊緣人格,在諮商專業上因此能更精確掌握個案罹病潛在原因.

 

    是否曾遇過在學校有人特別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無法忍受孤單及被人拋棄?較嚴重的則是因對方表達想分手意圖後,作出自殘,威脅對方,甚至同歸於盡等非理性行為........?以上行為特質,可能為邊緣性人格,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新版的《DSM-IV-TR》,邊緣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

 

 

 

以下十項,符合五項以上,即可能具有邊緣人格,第一至二項為我將其加入自編邊緣人格自我檢測中.

 

 

 

1.幼時(尤其三歲前)未受到充分照護,或曾由褓母,阿嬤,托兒所帶大.

 

2.與異性交往時,會多疑,吃醋,因而常發生爭執.

 

3.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4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5自我認同障礙:過度情緒反應伴侶遲到、失信等.

 

6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飆車.

 

7.不斷藉輕生,自殘行為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8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9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10.隨時爆發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為何出現邊緣性人格?

 

 

 

憂鬱症跟情感困擾相關,邊緣性人格更是情感脆弱,敏感,有人終其一生為情所困,其背後因素可能就是此人格作祟,你可能好奇,為何有人為了阻止分手,無所不用其極的威脅對方,媒體幾乎每天都有某人因伴侶提出分手或外遇殺人的新聞,或是有人跟異性交談,就能激起邊緣性人格者醋勁大發,暴跳如雷,等到雙方吵架時,他的一貫說詞是"因為我深愛且在乎你,才有此舉動",究其原因,其實是邊緣性人格所致.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從6個月到3歲左右,需要撫育者(父母)全力照顧,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因分離焦慮,對環境,他人產生懷疑的不信任心理,導致情感出現脆弱,敏感,情緒失控等特質,尤其長大後與人建立情感連結後,會產生依附關係,一旦形成依附,在補償嬰兒期未被全力照顧心理下,會自然將伴侶視為該照顧他們的重要他人(父母),因此當伴侶(父母)企圖分手或劈腿時,邊緣性人格者再次感受被冷落或遺棄,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樣的忿怒往往讓伴侶無法忍受而結束關係,然而在處理分手過程中,雙方都會歷經煎熬與痛苦,其實倆方都沒錯,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事人在嬰兒,童年期未受到妥善照顧.

 

 

 

    現代人憂鬱症及邊緣性人格者特多的原因是,過去嬰兒多半會有父母全天照護,現在父母為了家計,需請保母,阿嬤,外籍看護或托兒所照顧,我所遇到的邊緣性人格者,有父母為上班,作生意,不得不將幼兒託人看護,其照顧模式就是餵飽,哄睡,這些現代嬰兒因此需每天經歷分離的煎熬,台灣民間甚至流傳著荒謬的育兒經驗,讓嬰兒哭一陣子,不要隨便抱,以免過度依賴情感,殊不知,當孩子未能受到情感支持或不斷被迫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一個人孤零零的關在房間,這些孩子的主觀感受如被棄置於陰森森林,當這樣的經常被棄置經驗形成 勞不可破的潛意識創傷,邊緣性人格就於焉成形.

 

 

 

    我的邊緣性人格諮商經驗是,雖然當事人無法憶起曾被暫時遺棄經驗,但當潛意識感受曾孤單在家的心理懼怕時,眼淚會不自覺溢出,這樣的情感揭露過程,有助於當事人化解長久以來的情感創傷,改善對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憤怒得以紓解而改善邊緣性人格困擾

 

 

 

   促發此人格因素約有一半來自3歲前未被善加照顧,另半則為12歲前曾歷經孤單童年,像現代父母忙著上班,孩子放學回家僅由阿嬤,外傭提供食物,經常期盼父母下班陪伴的孤獨童年經驗也是邊緣性人格的溫床.

 

 

 

 


 

    佛洛伊德的曠世論述中,能讓他留名千古的,非潛意識莫屬,而客體關係理論(ORT)能將潛意識推向更深層境界的主要建構者之一馬勒(M.Mahler)證實了三歲前幼兒如未受良好照護,長大後將顯現邊緣性人格的理論雖已被學界認可,卻仍未被普遍重視,至少在台灣,父母為了上班,做生意,會委託他人照顧,我們的文化中並不認為也不相信三歲前的孩子需自己親自照顧(我的女兒就是由我請求妻子辭職在家照顧).

  

 當大家都認為世間最重要之事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將來一生為情所苦,需好好親自在家帶孩子,或像北歐福利國家給予父母充分育嬰假(而非補助),屆時馬勒的邊緣性人格論將可能是人類最有貢獻的心理學理論.  此理論在西方先進國家已顯然發酵,他們深知三歲前幼兒沒被照護,將深烙潛意識中,因此有些國家連爸爸都能有育嬰假,且長達兩年,而家長被發現將孩子放在家沒人照顧,會被判刑的,台灣是有這樣的法律,但有人因此被執行嗎?

由於邊緣性人格的憂鬱因子已深化至潛意識,形成不易改變的異常人格(性格),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心理諮商時程需稍長,諮商過程中,我們會進行以下主要項目.                                                

 

    1.讓個案充分了解邊緣性人格

 

     心理諮商能產生療效的因素為,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深層的了解,以諮商邊緣性人格而言,心理師應讓當事人通曉自身幼時在何種被照護經驗中成長,而後如何形成情感脆弱,敏感,以致在不信任伴侶(被遺棄投射),害怕孤獨,分離焦慮....的心態下,一再情緒失控,做出自殘,自殺的失控舉動.

 

   同理心通常需要認知上的了解,而對自己的同理,包容是行為改變的初步,亦是邊緣性人格諮商的初步.

 

2.協助個案作充分的創傷後情感宣洩

 

     當個案能對自己有進一層的了解與同理後,將能感受幼兒期曾受的潛意識創傷.例如,如果當事人了解"分離焦慮"的意涵,就不會自責且懊惱自己以情緒失控的反應處理情感問題,此時,當心理師說:你仍然認為一位從小父母不太抱,且經常被孤單留置在家中的孩子,長大後就能理智的處理感情問題嗎?或:我能感受你被男(女)友拋棄後的內在恐慌及深怕再陷孤獨感....如此同理當事人不被了解的內在痛苦,能促進情感的充分宣洩.

 

3.鼓勵個案漸次培養獨處能力,並克服孤獨感

 

    有了對自己了解,且充分宣洩悲悽情緒後,便可開始鼓勵當事人面對最脆弱的情感問題,邊緣性人格者的真正罩門是害怕孤獨,無法忍受獨處,我們會鼓勵個案嘗試先從事自己喜好的娛樂,試著在沒有人陪伴時,獨自一人在家聽音樂,看書,接著自己試著到電影院看電影,然後討論是否真如所想像的那麼難以跟自己相處?

 

4.培養面對被情感拋棄的現實感及當下情緒管理能力

 

  為了加強個案每回談戀愛時該有的現實感,我們會問:如果不希望分手,那麼吃醋,多疑,查勤,威脅,甚至自殘等行為,是協助或破壞你的戀情?

 

  我們也會實際操作當下如果因不滿對方,情緒即將失控時,將以何種理性態度因應(邊緣性人格經常因失控造成關係緊繃,最後導致分手)

 

 

 

邊緣人格經典之作"愛你,想你,恨你" 讀後感

 


 

2012/02/05 22:40



 


為何有些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為何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為何許多具文學天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終會自殺身亡?看完兩本邊緣人格相關經典之作後,終於明瞭其中因素,先介紹其中一本,"愛你,想你,恨你.

 


這本書概略交待了邊緣人格的發展史,我試圖以編年方式將其串連:


 


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正式宣告潛意識踏上心理學舞台,也為邊緣人格論奠定發展基礎.


 


30 年代,當A.Stern首先提出"邊緣人格"一詞,也正是客體關係論如火如荼展開時,他們反對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認為自體及母親(客體)才應是人類心靈發展的重心.此時代表性人物有M.Klein,W. R. D. Fairburn及D. W. Winnicott等.


 


50年代,二次大戰後的心理學重新蓬勃發展,J.Bowlby首先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 兒童在成長時與母親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接著H.Harlow利用猴子做實驗,指出動物對母親的依附需求,並非僅由飢餓引起,而是源自天生的本能需求.


Ainsworth以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證幼兒與母親分離後的四種依附形態:安全,焦慮,逃避及紊亂依附,這些的論點讓邊緣人格論推向成熟境界.另外客體關係論先驅M.Mahler的"自我發展四階段",其中的分離--個體化論指出嬰兒約4-5月至2-3歲是培養客體恆常(object constancy)最關鍵時刻,此時嬰兒如受到良好照護,未來就能自我獨立與照顧,此理論讓嬰兒與母親的分離焦慮所導致的邊緣人格論有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87年第一次將邊緣性人格的9大診斷標準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內,這讓全世界心理治療人員有了治療依據,除對此症患者為一大福音外,也讓世人初步瞭解此症.而哈佛大學的J.Gunderson及康乃爾大學的O.Kernberg應為主要貢獻者.


 


90年代,第一本探討邊緣性人格的經典書籍,愛你,想你,恨你(I hate you,don't leave me)問市,由J. Kreisman及H. Straus合著.


 


21世紀初,第二本受矚目的邊緣人格書籍"親密的陌生人"(Stop walking on egg shell)出版,由Paul T. Mason & Randi Kreger 著,教導伴侶如何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我將在近日提出此書之讀後感).


 


認識邊緣人格的捷徑是熟知9大診斷標準,本書第一章就詳細解釋,其中有兩項一般人不易瞭解,


 


一.低落的自我認同感:簡單而言就是自信心不足,由於邊緣人格者從小未受良好照護,內心深處的缺乏安全感從孩童時的人際關係就出現問題,成人後的情感一旦受挫(通常因分離焦慮所造成的不斷衝突),自信心便受到打擊,此外,父母的未善加照顧,自然從懷疑自己到自我認同的低落.


 


二.極端的思考模式,常造成人際衝突:在情感本能需求自嬰兒期就未得到滿足的焦躁情緒下,潛意識中已夾雜著憤恨,心理學家E.H.Erikson在人生八階段的論述中說,嬰兒如未受到良好照顧,在0到1.5歲時,就可能發展出對周遭環境與人的不信任態度,人的極端思考通常就是在不信任的態度上所形成,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今天你離開他,就是背叛,就是置他於死地,就是他的仇人,一般人如不能瞭解分離對他們而言是多麼的痛苦,就不能理解他們的極端思考,這正是邊緣人格者在感情道路上走得這般坎坷所在.這種極端就會產生今天愛你想你,明天就恨你的地步.


 


本書第六章為如何與邊緣人格者溝通,點出給予支持(support),發揮同理心(empathy),及點明事實(truth),簡稱SET溝通法.


 


支持:邊緣人格者雖然最需伴侶的愛與陪伴,但要拿捏精準並不容易,過度的愛會讓對方予取予求,最後反而會因疲乏與欠缺了解而分手,傷害可能更大,支持並非無限度的給予,因此,我認為支持也該有三步驟,一是自己先照顧好自己;二是充分了解邊緣人格者與其真正需求,三,以較有效率的方式與此人格者相處.


 


同理心:運用同理心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模式面對邊緣人格者,我們常看到媒體報導有關情殺案件,如果能就近到現場,不外乎以下對話:"我不想跟你這樣沒完沒了下去了!","我確定要跟你分手了","求你放了我吧!'',"我無法忍受你這樣的苦苦糾纏",陪伴者如果知道這些話會讓對方再次感受嬰幼兒期未被良好照顧所產生的被遺棄投射,認為這回依附對象又將像過去曾被母親遺棄後的孤伶身影,可能會情緒失控,甚至自殘或傷人.


 


適切的話語該是"我瞭解你的感受,先別激動好嗎?","我會在此陪你,別擔心","我知道你過去曾受過傷害,我知道你需要我","我瞭解你有時怕孤單,我會盡量陪你的",這些同理的話,會澆熄情緒失控者的憤怒,邊緣人格者在沒有分離焦慮困擾時,與一般人無異,並無意傷人意圖,不需對他們懷有成見.


 


點明事實:嬰幼兒期未被充分照護者,長大後會期待伴侶給予無止境的愛以補之,期待伴侶能扮好他母親角色,然而伴侶必竟非其母親,在此期待落差下,邊緣人格者所面臨的情感波折必定艱辛,因此伴侶在瞭解其深層心靈困境後,要不厭其煩的點明事實,點明你僅是伴侶,而非母親,點明對方內心的創傷是過去該照顧你的人所造成,而非由伴侶概括承受,點明如希望伴侶在旁陪伴,就不應一再以非理性態度處理感情問題.


點明事實有潛在危險,勿在邊緣人格者情緒失控時白目點明.


 


一個月前日本兩位台灣女留學生被台灣男同學殺害事件,起因為男學生追求不成憤而殺人,女同學先前發現兇嫌對其有好感並展開熱烈追求後(鎖定女方為依附對象),開始冷漠以對,並私自與其他同學前往北海道旅遊,未告知男方,醋勁發作下,前往宿舍理論後失控殺人,女方的立場為男方前來無理取鬧,卻沒想到被鎖定為依附對象後,在衝突時就該冷卻對方情緒保命,這通常發生在情侶間的衝突,竟連非情侶都可能發生,建議遇到對方情緒失控,請多使用以上同理心話語,避免憾事發生.


 


在此須特別強調,本書所敘述的個案多半為重度,重度邊緣人格者最大特質是面臨情感挫折有自傷或傷人企圖,不斷藉酒精藥物克服孤獨感企圖逃避現實,輕,中度的邊緣人格者如沒有如此嚴重的傾向,無需過度緊張.

 

 

 

 

 

 

 

再論邊緣性人格

 


 

 



發表邊緣性人格諮商理論後,許多人看了文章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心理困擾而來心理諮商,在密集接觸個案後,專業上有更多發現,值得跟大家分享,以下是大家好奇的問題.

 


1.邊緣性人格情緒失控時,恐慌症可能發生嗎?


以憂鬱症患者近半存在焦慮困擾而言,此人格自然會與焦慮症有相當程度聯結,據我個人諮商經驗,憂鬱症患者約6-7成具邊緣性人格,而此人格中約有3-4成會同時出現恐慌症(焦慮症之一),當個案面臨伴侶企圖分手或劈腿等感情困擾時,情緒變得高亢,哀淒,尤其高度的分離焦慮將導致呼吸急促(缺氧),心悸,暈眩等恐慌症狀,經過協助個案改善感情困擾,工作壓力(恐慌症促發主因),或壓抑情緒,恐慌症狀通常能快速改善.


 


2.為何遇到情感問題時,有被遺棄感受?


當外遇問題出現,正常伴侶分手過程是被拋棄,然而由於邊緣性人格者過去被父母(客體)嚴重照顧不足,因此易產生情感上的分離焦慮,於是長大後任何與他們談戀愛的伴侶都會被鎖定為形同父母感情的依附關係,既然有了依附關係,分離時自然有如父母遺棄孩子般痛徹心扉的感受.被遺棄,分離焦慮和依附關係是邊緣性人格的三大Key Words.


 


3.為何情緒會抓狂,失控?


由於幼時有被遺棄經驗(嬰幼兒期的潛意識主觀感受),成人的本能需求為吃睡,嬰兒除吃睡外,也有被照護需求,當心靈的本能需求未被滿足,會對環境,人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會在個案長大尋得依附關係後暫緩,然而潛意識的分離焦慮仍存於心中,當伴侶劈腿,不忠,便會激起恨意,終致情緒失控.如同一位神經質者,一旦房間遭人行竊入侵,將惶惶不可終日.....


 


4.為何會自殘,輕生?


被拋棄會讓人情緒低落或短暫憂鬱,但被遺棄會產生連同失去親人的絕望感,人在精神上是靠著希望而生,當生存希望破滅(伴侶企圖分手),個案可能失去生命動能,初期可能以自殘警告,當確認希望破滅,就可能結束生命,甚至同歸於盡,部分嚴重個案的心態是---我得不到你,別人也別想得到!


 


5.邊緣性人格是否有輕重度差異?


是的!根據我個人經驗,此人格者可粗分為輕,中,重三等,那些能享受獨處,在無人陪伴下欣然自助旅行,除了能照顧自己外,也能關懷他人,遇到感情挫折,不致以非理性反應,以我經自評為輕度,父母在我幼兒期皆需上班,小學下午放學後雖有奶奶看顧,仍覺孤單,這是現代人無奈的隔代教養問題.您如想自我檢測邊緣性人格,不妨在本頁上方點入本所網頁內的"憂鬱邊緣性人格焦慮自我檢測"欄測試.


 


6.此人格者是否會彼此吸引?


瓊瑤式刻骨銘心,海枯石爛的狂暴式戀情頗符合邊緣性人格者戀愛模式,其特質為彼此初識一旦接納對方就陷入熱戀,通常是男方熱烈追求,時時電話熱線,伴隨著感人肺腑承諾,女方感受對方熱情也跟著墬入情海,自認找到如意郎君,這像是三秒膠戀情,彼此一旦結合,如同三秒膠合體,深深吸著彼此,然而一旦一方想離(通常為另一方開始理性對待瘋狂戀情),三秒膠合體將如同撕裂般痛不欲生.


 


7.如何脫離被威脅的邊緣性人格式戀情?


一旦企圖與重度的邊緣性人格者分手,個案通常會因無法忍受被遺棄後果而展開連串的情緒失控,自殘,自殺,甚至報復,如果不合宜處置,可能發生不幸的悲劇,因此


A.要了解並確認對方是否為邊緣性人格者(請參考上方十項診斷標準),確認後應設法規勸進行相關心理諮商.


B.如用盡各種方式協議分手,對方仍不善罷甘休,試著請雙方父母或值得信賴的長輩介入協調,勿自行孤軍奮鬥,如欲採取法律行動,應在確保個人人身安全下進行.


C.如對方因分手而情緒高亢,應以時間換取空間,切勿在情緒高張時刺激對方,許多的悲劇,例如憤而自殺,傷人,常在此激烈爭執中發生,時間的適時拖延會讓邊緣性人格者情緒冷卻,甚至另覓依附對象.


 


8.為何會奪命連環叩?


當個體有了邊緣性人格後,終其一生都會在分離焦慮陰影中度過,如與依附對象維持良好關係,其內在躁動程度就能暫緩,一旦被發現有第三者介入,潛藏內心的被遺棄恐懼就立即被挑起,這第三者因此被視為自己可能被遺棄的仇敵,而此依附對象表面上是企圖遺棄他的負心人,其實在被遺棄投射作用下,其痛苦程度就如同父母幼時遺棄他的陰影再現,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不時檢查手機簡訊,MSN通訊內容外,在無法信任和懷疑下,會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連環叩的結果會讓對方更想逃離,然而個案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 對象有虛幻的連結.


 


9.為何伴侶遲到會引發情緒反應?


人的思考,行為會不斷被過往曾發生的重大事件所牽引,此乃潛意識的運作過程,既然嬰幼兒期曾經歷被遺棄痛苦,分離焦慮及過往經常躺在嬰兒床哭泣及童年曾殷盼父母回家陪伴的孤單身影就是邊緣性人格者的重大潛意識嬰幼兒記憶,因此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過往的痛苦等待記憶會以非理性模式產生憤怒情緒,這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主因,潛藏著個案的不堪記憶.


 


10.如何走出邊緣性人格陰影?


我所接觸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多半缺乏生活中的興趣,嗜好,仔細探究,他們的生活重心似乎就是維持與依附伴侶良好關係,既然前來尋求心理諮商,我的工作目標是讓他們相信其實自己是最靠得住的依附對象,試想一個有許多興趣嗜好者,一旦對方劈腿,心理會那麼恐慌嗎?恐慌背後的真相是個案不相信能自我照顧,因此我們的工作是加強自我照顧能力,我有位面臨先生提出離婚要求的個案,初來諮商時,經常因對方有意疏遠,提出離婚而抓狂,當諮商過程提及童年經驗被照顧不足,清楚自己的心理問題後,開始重新投入過去想學的專業,不再感到寂寞無助時,對先生的冷言冷語已不再那麼激動,甚至開始整理凌亂的內務,到市場買菜做菜.....我看到她的信心逐漸恢復,我並不擔心她失去伴侶,因為她正學著如何照顧自己.


 


如何陪伴邊緣人格者---"親密的陌生人"讀後感



 

2012/03/17 21:50



 


邊緣人格時時刻刻有被拋棄,分離焦慮的潛在心理威脅,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會是痛苦的煎熬歷程,原本充滿自信的伴侶可能在不斷的責備,羞辱下,開始懷疑自我,憂鬱症因此也會出現在伴侶身上,為了讓陪伴者瞭解此症,且不需懷疑自我,本書教導伴侶與邊緣人格者互動的正確模式,全書重點是,先照顧好自己才是陪伴此人格者的先決條件,否則兩人都陷入苦海,問題將愈加嚴重,許多看完此書的伴侶因瞭解真相,有如釋重負之感.


 


 


本書的缺點之一是所挑選的個案或理論依據多為針對重度邊緣人格者,邊緣人格應分重,中,輕度,重度個案較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更不易閱讀相關書籍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如此以重度為論述會讓少數個案讀後有排斥感,希望未來能出現針對高功能或中度的邊緣人格者的著作,這兩年來我所接觸的個案多半為此類型,這些個案才應是治療人員該關注的重點.


 


 


邊緣人格的類型與型態:


高,低功能類型:


低功能(重度)是指有強烈自殺,傷人,嗑藥,酗酒傾向者,缺乏病識,求醫及拒絕或逃避治療,究其原因,部份為病情太過嚴重,致缺乏治療自信;不願面對有缺陷的自我;智識不足,致無法判斷較佳治療方向.


高功能(中度)是指有清楚病識感,強烈的求醫企圖,不斷藉各方管道期待心理狀況好轉,且願配合治療,但面臨依附者拋棄,或可能分離仍會出現情緒失控等問題.


 


外放,壓抑或兩者兼具型態:


外放型是指個案與伴侶因分離焦慮有被遺棄等情緒後,會情緒失控,以言語,行為攻擊依附者,企圖在衝突中達到宣洩目的,如此的情緒反應經常造成人際,情感裂痕.


壓抑型是指個案遇分離焦慮,被遺棄等情感困擾時,因懼怕依附者懲罰,遺棄或想維持形像愛面子,會以控制,壓抑內心痛苦處理心靈創傷,如此壓抑情緒終究會因積存而爆發,自我傷害程度可能比外放型更深.此類型邊緣人格者由於長久抑鬱,較易出現解離(Dissociative Disorder),一種在強力壓力下的失神狀態.


部分個案兩者兼具.


 


 


設定界線:


本書花了很長的篇幅提醒邊緣人格伴侶,相處時應謹記設定的界線的最高指導原則,由於情緒失控時會無理取鬧,專找伴侶的痛處攻擊,盡情宣洩憤怒,如此將過往未受父母照顧的潛在不滿,經常任意投射在伴侶身上,不明究理下,一般人會據理力爭,忍無可忍下,會強力反擊,最後變得兩敗俱傷,甚至離異收場,溫和或息事寧人的伴侶初始通常好言相勸,繼而理性溝通,當百般嘗試不僅未見改善,惡化關係反而愈演愈烈後,溫和壓抑性格的伴侶漸漸出現憂鬱,情緒問題,本書提醒,不設定界線會拖照顧者下水,當伴侶也出現心理問題,邊緣人格者將直接受害.


如何設定界線?


本書予人感受是以偏向照顧者立場而寫,以設定界線為例,我認為其積極意義不該僅止於自我保護,而是取得雙贏....


1.取得默契:伴侶如通曉為何當事人出現異於常人的情緒,瞭解何時會爆發情緒,知道邊緣人格各項基本常識,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避免在設下界線時,讓對方感到未受尊重,而是在取得互信與默契下,讓邊緣人格者接受設下界線是保護雙方的利器.


2.訂出規則(設定界線):清楚設定界線,訂出規則,例如個案在上班時間因分離焦慮頻頻來電干擾,令人抓狂,首回可好言規勸提醒,並告知你的真實感受(邊緣人格者面臨分離焦慮往往缺乏同理心),次回警告或嚴重警告若再犯定會執行規則,請對方勿輕忽警告.


3.執行規則:與邊緣人格者相處的痛苦,不僅是無預警(其實有跡可循,通常與分離焦慮相關)的暴怒或無止境的操控.....,另一最大的問題來自軟弱,不能有效執行規則,設定界線的伴侶,當當事人發現伴侶舉棋不定,意味吵鬧就有糖吃,這就鼓勵無休止的衝突,因此嚴格執行規則不僅避免擴大彼此傷害,也能讓邊緣人格者在界限內自我控制,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治本之道乃進行有效治療.


 

 

積非成是的育嬰將導致邊緣性人格

 

 

 

前些天在影劇板看到藝人丁寧為了培養一歲子女獨立能力,竟忍痛(丁寧自述)讓嬰兒躺在床上狂哭45分鐘才抱起,這種不可思議的育嬰模式在台灣並不稀奇,我女兒幼時就有親戚提醒勿常抱嬰兒,會養成依賴習慣,然而此舉將導致邊緣人格,讓孩子終生為情所困,為愛自殘,殺人.....

 

 

 

我在部落格文章曾詳述過此人格樣貌,成因及心理諮商如何克服邊緣人格害怕獨處的核心困擾,諷刺的是,我每每要求個案試著獨處半小時至一小時,平均就是丁寧的45分鐘,邊緣人格者會因伴侶遲到十分鐘就暴跳如雷(被遺棄投射),會因發現對方劈腿而自殘(恐慌分手後無法獨處),會因離異而自殺,殺人(無法自身面對孤獨身影)....,這些都是邊緣人格的典型特質,也都是父母在嬰兒三歲前未善加照顧孩子的結果.

 

 

 

嬰兒與外界(父母)溝通的唯一方式是哭鬧,肚子餓,尿布濕,溫度熱...都會哭,哭得最大聲是何因?醒來後發現旁邊沒人,前幾週會哭到累為止,數月後會安靜的躺在床上等人餵奶,很多人以為此乃嬰兒訓練有素才變乖,殊不知這孩子已對人及外界產生不信任,對孤單產生深層恐懼,越疏於照護的嬰兒,未來邊緣人格的嚴重性越高,德國人是西方世界訓練嬰兒最徹底的民族,此民族也以冷酷著稱.

 

 

 

 我們試著推敲為何會有此奇怪的育嬰方式:

 

 1.過去農業社會,父母有足夠時間照護嬰兒,現代父母則忙著工作,一切講求效率的結果,連人生大事都被節約.

 

2.愛與被愛是相互且沿襲的互動關係,一個未曾感受愛(尤其三歲前最須被愛時)的人,是不容易愛人的,這當然會表現在母親照護嬰兒的態度上,丁寧曾透露,因家庭不夠溫暖,青少年時期自己長得高大,曾被吸收霸凌同儕......

 

 3.三歲前是人類潛意識期,多數人不會有記憶,很多人因此忽略潛在本能需求,然而根據我諮商經驗,多數人會從父母後來教育,或父母性格推敲出自己三歲前被照護品質,如果是阿公阿嬤帶,則能從與阿公阿嬤所發展的關係好壞推敲.

 

 

 

妻子幼時受我岳母良好照護,她除了照顧好我們女兒外,經常與母親電話聊天,也不時回娘家陪伴母親,相對於近來不斷傳出殺害親生父母新聞,昨天甚至有位酒店小姐連生三位子女,卻全都遺棄,表面上是人淪悲劇,實際上可能是為人父母未善加照顧子女後所引發連串扭曲人性事件,這其中,當嬰兒哭泣卻仍有很多父母未能滿足其本能需求,扮演著關鍵且潛在因素

 

 

 

後記:

 

 

回想兩年前發現憂鬱症個案竟有半數以上是因邊緣性人格隱存心靈深處後,曾自忖自己何以有這樣的諮商理論與實務發展,原來有三股因素匯流所成:


 


A.曾著"心理治療DIY":此書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IV節譯而成,當初自行開業前,自覺精神醫學的認識不夠,因此下了功夫將最重要的心理病症加以了解並翻譯出書,這樣的過程讓我初步通曉邊緣性人格,尤其那關鍵的九項診斷標準,去年在發表文章時,還順便將原本使用多年的憂鬱,焦慮測驗加入邊緣性人格,這一年多來成為我初次諮商的利器.


 


B.參與諮商心理師考試:我曾考了五回,雖不光采,但諮商理論卻在這數年考試煎熬中有所精進,尤其重新解析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相關的客體關係理論,因為邊緣性人格乃潛意識運作過程,不瞭解相關理論就無法掌握其精髓.


 


C.多年的憂鬱症實務操作經驗:經過不斷的諮商,接觸,推敲後,去年初終於如發現新大陸般,察覺原來憂鬱症潛藏著邊緣性人格的罹患因子,有了這樣嶄新的理論與實務依據,讓我更有信心為陷於憂鬱困境的個案找到康復出口.

 

 

邊緣性人格實務問答

 


 

 



有位疑似邊緣性人格者來信,以下為問答內容:

 


高醫師您好: 無意間發現你的部落格,不知是否能夠借用你的看法,來回答自己對自我的疑慮,也很謝謝你的耹聽與寶貴意見-*********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後來,阿嬤離開了,直到國中前,爸媽因為做夜市的生意,比較忙,一個小孩就跟著父母陪他們結束生意後,自己才會睡;那段日子,也會跟家人去各地方旅遊******** 國中時,我爸告訴我一句話,要我自己以後要學著獨立自主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配合學校的時程,假日返鄉;國一時,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的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的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像是...我們世界被隔了一道透明的玻璃,我無法接受到,當爸媽口中說出關懷話語的那道切實的感動,就連講電話時,也是如此的短簡,嘮叨也無法感受那份父母的關愛********高中、大學都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但我沒有變壞,反而把自己保護的很好吧,而且,幾乎所有的事,都自己來,不好的事就算自己很痛苦、很無助,也會想「不想麻煩家人」,而我世界很單純,一個人租屋,除非朋友有找,就是一個人逛街、看電影,當朋友主動需要我去耹聽或是給他心靈的支持時,我絕對不說二話的希望他們好,我明白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當我希望我對你是無私的支持與陪伴,我會希望在他眼裡我是最好的,最值得的;所以,我也害怕,自己那種佔有慾,是過度的,所以我會懂得收斂,只有他人主動提出時,我才會行動;但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會非常極端的會因此對此人,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甚至最後,就此切確的劃清界線。但是,私底下有時還會偷偷地打探對方的消息,對這些人,不會有當時那份激動的感受,不怪不怨,無所私。****但也因為這樣,我認為人和人之間,不過是種利害關係,你對我可以提供好處,或可以幫助自己打發時間,一個人看電影不那麼奇怪或孤單...這類的想法,所以,每個週期,會有一~二個知己,週期結束了,這個關係就像是循環似的,被無情的切斷~而且,有時自己還是被間接扯入,甚至一件事發生時,不是自己的錯,最後,似乎都成了自己的問題和不是*******出了社會,沒什麼同事情,因為,自己幾乎一年就換一個工作,工作的表現能力還OK,但就是公司的制度或職務讓自己不想待,一個住外面,沒談過感情,有認識幾個朋友,但也少少聯絡,生活就一個人,最長待的是自己的房間,會出去,但也是一個人,因為害怕自己越來越沒辦法當一個好的朋友對象。家裡的經濟不是很好,父親目前癌症開刀後,回家休養,我媽也因此擔起去市場做小生意,而我,卻更害怕面對現在家,我能給予支持,但是,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的,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家人也是,而我只是選擇,漠視心裡那股罪惡感。而對我自己,會給正向的想法,但不否認的事,我坦白而言,我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因為,自己是多餘的,雖然對愛情有所欲,但是,我也明確告訴自己,注定要孤單一個人,所以,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我無法輕易地告訴他人,我心裡當下的那種無助和徬徨或孤單,是因為,我害怕,聽見和感受我期望外的回應,那種感覺真的很受傷,那不如不讓自己在期望變失望,那就對自己不要有期望***但我還是對自己有些期待,很想知道我該怎麼改變對別人的態度,對自己的信心,不要讓新週期遇到我的人,就抱持來了一個警備心很重、人雖然好,但就是聊不來,感覺無法真正的親近,我想長久地經營所謂的感情,而不又是一個利害關係者。我希望他人的關心,但在感覺又太近時,感到反感而逃避,而又在心裡不斷揣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在自我敏感時而受傷。


 




邊緣性人格雖不易被覺知,理解,但總有一定的軌跡,它包括:

A.有一段照護不足(尤其三歲前),及疏離的家庭氣氛(4-12歲).

 

B.從青少年開始就因內心孤獨,開始在感情,人際關係上出現徵兆.

 

C.從成人起的感情互動因無法忍受被人拋棄(遺棄),出現過激反應,甚至輕生.

 

 

 

 

 

1.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阿嬤如能多帶妳幾年,邊緣性人格的情感穩定度就會好些,因為七歲的孩子仍須關懷,否則被照護的需求會在未來不斷尋覓幼時未能滿足的情感.

 

如果阿嬤曾與妳有良好依附關係,妳的真正父母是阿嬤,是嗎?

 

 

 

2.國中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

 

父母工作忙可能是好的藉口,但妳父母似乎無心關懷,其原因妳最清楚,有些父母從小未被關懷,內心不會蘊藏太多愛給孩子.如果你至今對父母仍有期待,是否將目標移轉到自己身上,自己才是可靠的依附對象.

 

 

 

3.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極端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最後就此劃清界線,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

 

邊緣性人格由於過往未獲足夠的愛,與人交往或談情說愛時會敏感計較,因此出現極端思考後的佔有慾,他們的情感邏輯為:我既然能全心待妳,妳當然應以同樣態度對我,否則就是背叛,而後就劃清界線.....,往後是否再給對方,給妳自己多些機會,勿太情緒處理情感問題?

 

 

 

4.害怕面對現在家,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

 

過去的家庭經驗過於疏離,長大後就不易與家庭成員出現溫暖互動,邊緣性人格者最大的致命傷是在外受到情感創傷,回家後的家庭功能如無法扮演撫慰與支持角色,將更難走出情傷.

 

 

 

5.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此人格者的另一極端思考模式為,經過不斷的情感疏離及傷害,會以自殘,自殺表達對生命,對親人,對伴侶的反撲,這樣的激烈反應經常帶來更多困擾.

 

如果你改變邊緣性人格的缺點,多發展興趣,能投入志趣工作,學著獨處,相信自己也能照顧自己......就不會對感情執著敏感,如此就不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近年罹癌者日漸增多,大家聞癌色變,早上看到賀一航罹癌後竟抗醫命自行抗癌,佩服之餘,不甘示弱下,也談談我的抗癌經驗,希望賀一航與我的經歷能助您度過難關.

我於2012年底久咳不止,原本以為感冒,服藥後仍咳,隔年初還到冰天雪地歐洲旅行,回台後咳勢加劇,有天親人勸我喝川貝琵琶露止咳,喝下當晚深夜咳至難以入眠,妻子陪同至附近醫院掛急診,照X光後發現肺部有近6公分影像,隔日立即至教學醫院,後確診為肺癌,由於危及性命,半月內肺部被切除三分之一.

由於擔心細胞轉移,手術後醫院建議作"輔助性化療",由於清楚化療威力,我隨即陷入天人交戰,醫命難違下,忐忑的接受化療,化療隔天清晨就在住家大馬路上狂吐,一星期內每天約吐三回,那一星期我像是吸了鴉片般成天虛躺在沙發、床上,除了心血來潮想吃的食物外,盡失進食胃口,那陣子像是在地獄般過日子.

人生多些體驗並非壞事,既然已經歷化療,我想試著體驗沒化療的半玩命挑戰,於是告知醫院不打算再次化療,既想自行抗癌,就該更積極面對困難,否則上帝憑什麼特別眷顧我?(我沒有宗教信仰),何以敢作如此重大抉擇?主因是自從得知罹癌,當晚仍能成眠,隔日就開始至台北郊區爬山、運動,尤其至森林吸收負離子與芬多精,長達半年每日清晨五點起床至森林的治療該是我抗癌的主要依據,此外仍有以下注意事項.

1,注意睡眠品質:

我相信離癌喪命者有半數是自己嚇死自己而亡,離癌後當晚或一週內的睡眠品質能客觀驗證是否被癌所嚇,如果你的個性原本易焦慮緊張,甚至經常服安眠藥助眠,試想一旦罹癌,心理衝擊程度是否破表?如持續失眠,該找出關鍵問題解決,找人宣洩擔憂或尋求專業.請記得:少擔心何時將亡,多關注今晚睡眠或明日是否能至森林散步.

2,改善憂鬱與孤獨:

壓力與焦慮會影響睡眠品質,睡眠的良窳乃抗癌基本,改善憂鬱與孤獨是其關鍵,面臨人生重大困境畢竟需有人相伴、鼓勵,否則憂鬱孤獨容易伴隨癌症侵襲身心.預防之道是平日就該與伴侶維持和諧關係,屆時風浪來襲才能攜手抗癌.

3,養成運動習慣與興趣嗜好:

約有近三成成人有前述憂鬱、焦慮心理困擾(因受父母性格、原生家庭與童年經驗影響),此三成人口如能養成運動習慣,且有足夠興趣嗜好,就不可能憂鬱焦慮,有此護身符,與伴侶關係也能正常發展,不幸的是,我發現無法養成運動習慣與興趣嗜好者,許多人因心理因素有暴飲暴食、抽煙、喝酒、藥物濫用等惡習,如果癌神將臨又想保命?請在短期內養成運動習慣,養成後續增興趣嗜好,這該是從小父母該教之事,是否自己痛下決心學會?

4,心無旁騖,全心抗癌:

記得數年前罹癌而亡的三位藝人:高凌風、李國修與豬哥亮,他們生前的共同特質是:一邊抗癌,同時卻抓緊時間完成演藝心願,藝人的生命重心在舞台,不願暫離舞台的心態似乎擔心一旦離世會終生遺憾,罹癌當是上天予您的人生最大課題,如仍不拋開塵世紛擾,上天可能讓人完成最後心願後讓您立即安息,而後塵歸塵、土歸土.....

4,良心作事,善意待人:

我這輩子罹癌前曾歷經大風大浪,挫折不斷,罹癌後似有股冥冥力量眷顧著我,再次強調,我無信仰,西方人本思想該是我的中心信念,它強調自由與愛人,通俗的說就是:先讓自我快樂幸福,而後良心作事,善意待人,從宗教立場解釋便是善有善報,從心理學解釋,能顧好自己,自然能給予他人,心存善念者,當然能在風浪中保持平靜,度過難關,且不時得到各方加持與協助.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先各自談:
首次諮商時,會請夫妻先作憂鬱症,邊緣人格簡易心理測驗,先探知問題所在.由於怨懟與疏離的夫妻,有些話已不便吐露,為聽到真話與真相,初談的一個半小時婚姻諮商,會與夫妻各先談半小時,餘半小時會根據雙方所述重點討論.

強勢性格源自父母:
與夫妻單獨談話中,會特別注意雙方爭執點為何?為何鬧到想離婚?我發現約半數夫妻都有強勢、情緒化性格,且強勢性格緣自父母,因此建議雙方都該作婚姻諮商,如果僅夫或妻單方具強勢問題,較理性溫和者便不需諮商,但仍鼓勵在旁參與,目的是如能理解伴侶的強勢來自原生家庭父母,便能多包容,體諒對方,彼此怨懟便可能因此化解.

孤獨為潛在問題:
多年前發現多數案主在憂鬱症中潛藏著邊緣人格強勢、情緒、急躁、操控、極端、固執、愛面子、嘮叨、壓抑等性格,也同時明瞭原來人的憂鬱竟多半因孤獨而起,有了這些新概念後,除了能協助個案改善憂鬱,也從邊緣人格中發現孤獨是婚姻與情感的潛在殺手.當夫妻缺乏情感互動,外遇便易滋生,因孤獨靈魂需找適當出口,如果心理師能點出潛在孤獨問題,並加以治療改善,瀕臨破碎的婚姻便可能挽救.

強勢個性是離婚關鍵:
既然嚴重到需找婚姻諮商,代表彼此觀念與個性不合,因此我們常聽到離婚的最大理由是:個性不合.很少人探究到底是什麼個性造成離異?且需以拆散家庭作結局?我認為如有一方(或雙方)具強勢、情緒化等性格,婚姻將面臨三大嚴峻考驗:分手、不斷爭吵,或形同陌路.我們認為,確實做到:完成諮商療程、養成運動習慣,及增加興趣嗜好,便能以更理性溫和態度替代強勢與情緒化以改善溝通不良的婚姻問題.

約4-5回療程:
既然強勢、情緒化的邊緣人格為離婚主因,便該作一個療程的婚姻諮商較易徹底解決問題,與個別諮商相似,需在初談、父母與自我的邊緣人格問題、童年經驗、成長過程的情感發展及婚後問題的諮商中,了解問題所在,同時在養成運動習慣及發展興趣中,習得自我照顧,進而照顧伴侶與孩子,歷經約一個月的療程,破碎的婚姻應能改善.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新書"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An Insight into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已在-心理出版社-出版,歡迎至出版社網站訂購
這本書不看太可惜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閱聽社群大小事物,總有些事情難以理解,例如:

為什麼:
省吃儉用,卻樂此不疲的養一大群寵物?
無法培養興趣嗜好,卻沉迷於菸酒,毒品?
須永遠有熱戀的感覺, 無法忍受平淡生活?
極端思考,不容灰色地帶,不是深藍,就是深綠?
遇到情傷,女性會割腕,男性會捶牆成傷?⋯⋯
無法忍受女友穿著暴露?
即便體重過重,仍瘋狂飲食?
一輩子為情所困,甚至成為 恐怖情人?

本書將為您一一解答

目錄:

                                      第一篇     認識邊緣性人格     

 

第一章邊緣人格的歷史與由來: 1684年的瑞士醫師波耐到1980年的DSM- III

第二章邊緣人格九大診斷標準:精神醫學史上的正式標示

第三章邊緣人格該有中,重度之分:中度邊緣人格者也該受到良好照護

第四章邊緣人格與相似症狀比較:釐清邊緣人格與其他心理症狀的共病問題              

第五章   認識邊緣人格小常識:台灣本土邊緣人格者的可能樣貌

    

                                    第二篇       為何罹患邊緣人格

 

第六章   大師們的理論發展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的拓荒者        

克萊茵(Melanie Klein):   嬰兒心靈的解讀者

馬勒(Margaret Mahler):   嬰幼兒發展理論巨擘

肯伯格(Otto Kernberg): 當代邊緣人格論的領航者    

鲍比( John Bowlby ):   分離焦慮幼童的守護者

安斯 渥斯 (Mary Ainsworth):   改變人類育兒文化者  

 

第七章     中國文化影響下的邊緣人格  

 

孝道與邊緣人格:無條件絕對孝順與有條件相對孝順

權威性格與邊緣人格:權威教育助長依附關係

中國文化缺乏正向育兒思想:荒謬的台灣民間育嬰習俗

 

第八章       罹患邊緣人格的五大因素

 

1. 0-3歲嬰幼兒的照顧品質:保母文化與邊緣人格的關係  

2. 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孤單的童年靈魂會形成邊緣人格

3. 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童年的分離創傷會造成寂寞恐懼

4. 家庭的氣氛家庭晚餐與假日休閒的重要性

5.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父母為影響邊緣人格的關鍵人物

                                          

                                 第三篇     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第九章    當親友出現邊緣人格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第十章     生命階段的提醒:

0-3歲幼兒期 : 母親與保母的照顧品質--勿以隔離手段處罰孩子  

3-12歲童年期 :父母的操控心理--如何改善家庭氣氛                    

青少年階段 :以尊重代替操控--如何避免青少年的邊緣人格行為

成人階段 :如何維護情感關係--如何改善人際困擾、婚姻中的外遇問題      

 

第十一章 人口與兒童福利政策   給邊緣人格伴侶的建議     致邊緣人格者的一封信

第十二章   邊緣人格的自我陪伴療法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首次諮商   父母親的諮商     生命過程的諮商     臉書與團體諮商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運動     培養興趣嗜好   建立人際脈絡   練習自我陪伴   參與公益活動

 

第十三章寫給邊緣人格治療工作者

 

如何避免邊緣人格者的過度依附與自殺:

 

 

                         第四篇           邊緣人格個案分析

 

第十四章   邊緣人格自殺案例分析:       張國榮與瑪麗蓮.夢露的自殺     媒體報導的情殺案件

第十五章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形成     諮商過程     諮商結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服貿問題,再度激化台灣潛藏的藍綠心靈對峙,剛剛看到一位成熟理性的父親,寫給女兒的信,道出我想告訴我自己女兒的話,與大家分享:
 
一個野百合父親寫給立法院女兒的一封信 蔡淇華

一位台灣學生說:「國外的老師不要我用台灣非黑即白的方式寫作,老師告訴我,說服別人時,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這樣邏輯才對,也才能,得分!」

女兒:

寒夜打開FB,發覺至少有15個以前的學生還瑟坐在中山南路的街頭,連才上大一的妳,也二次回到立院,綁上頭巾,春衫薄衣,熱血抗寒。
我想起24年前,一樣的料春三月,爸爸和同學夜宿紀念堂,初出江湖,六千少俠,每一座丹田都住著國家。一樣的盼望,希望廣場凍過的脊樑,日後撐起起民主的華廈。

真的,青春歲月能和自己的國家談一場戀愛,是一生最浪漫的事。要恭喜妳,女兒,能經歷這一場成年禮,此後經年,一輩子的學習,將有了支點。⋯⋯

寫信給妳,不是要告訴妳-服貿與程序的對錯,爸爸也-沒這個專業,只是想把這24年來的思考,整理給妳。

爸爸是教語言的,去年三月在波士頓參與一群外師的會議,開會時大家意見紛歧,彼此利益排擠,為了得到有限的資源,大家針鋒相對,但會後,卻能彼此拍拍肩膀,微笑離場。
納悶的我,會後抓住一個教拉丁文的老師詢問:「我說話喜歡用I think 開頭,但你們卻喜歡講I would say,現在時間用過去式,好奇怪!」
這位老師回答我,助動詞是英文的潤滑劑,所以在英文中,有語氣這一章,要表達客氣時,先用過去式助動詞示弱,讓對方心悅,之後才能誠服。他說政治Politics雖是講眾人之事,但卻是來自polite禮貌這個字,有禮貌,才有說服和溝通。

我前年參訪一所澳洲高中時,發覺他們的課程有十四門與此相關,像debate辯論、communication溝通、leadership領導…等。在那裡我遇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學生,問他在這裡受教最大的心得,他說:「這裡的老師不要我用台灣二分法的方式寫作文,老師告訴我,說服別人時,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這樣邏輯才對,也才能,得分!」

在服務的學校裡,同事往往意見不合,就用不修飾的語言傷害對方,彼此仇恨一輩子。一位大學一起編校刊的戰友,現在每天在電視的談話節目上,用充滿恨意的語言來評論政治。這24年來,我發覺,禮貌的消失,二分法的廉價辨證,造成國人互信不足,合作退化,溝通常是空轉與內耗,潮打空城,共力難得。

女兒,寫這一封信是想告訴妳,叫台灣人愛,很容易;叫台灣人不恨,卻很難。
就像你們以前在班際球賽時,很容易為自己的班級凝聚共識,嘶聲吶喊。大家都愛自己的班,但當有一方用負面的語言攻擊對方時,兩班就容易成了世仇,比賽完後,很難握手,彼此都忘了,我們來自同一個學校。

記得小時帶你到加拿大看冰球時,妳記不記得,當演奏完加拿大國歌,大螢幕上的最後一個畫面是晨曦中一顆露珠從一片火紅的楓葉滑落,當身旁長得跟北極熊一樣壯的加拿大人慷慨的唱著加拿大國歌時,我竟然哭得像個小孩。
因為從小愛死自己國家,喜歡唱國歌,連高中聯考作文題目都是「當國旗緩緩上升時」的自己,已經失去了唱國歌的能力,不,應該說,已經失去一起唱國歌的夥伴。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拿麥克風的人告訴我們,這一條國歌是黨歌,我不屬於那個黨,我也不敢唱了。但這不表示,吵完以後,我們不是同一國,不表示想法不同不能一起唱歌。

今天,24年過後,島嶼又分兩國,媒體與社群網站眾生喧譁,但太多快思,太少慢想,只有你錯我對的廉價辨證,只會帶來薄弱的國家底蘊。
女兒,人是非理性的,理性才能帶來真正的民主,整個西方民主400年的實驗,就是一個理性的學習歷程。我們跌跌撞撞走了60年,卻創造了不少奇蹟,整個華人世界,也只有我們保有真正的民主,但我們付出太多的代價。

女兒,記得,我們正站在天平的兩端,要誓死保護好天平的支點,那個支點就是──「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這樣邏輯才對,也才能,得分。」 天佑台灣!

半夜睡不著 很想找妳一起唱國歌的爸爸留‘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您是否曾想過?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心理困擾,就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您解決此邊緣人格問題。專業的邊緣人格心理諮商能讓您認清到底什麼是邊緣性人格?此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並輔導您如何改善這令人痛苦的心理困擾。

 

心理治療人員診斷邊緣人格的重要依據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重度),或三項以上(中度)即可診斷為邊緣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

 

 

 

我們來一一解釋並告訴您遇到此困擾該如何面對: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拋棄是情侶間的用詞,遺棄是親子關係用語,尤指與母親的永久分離,當邊緣人格者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心靈欠缺的母愛,當情侶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既然將對方視同母親的照顧關係,初始可能隱藏內心對母愛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者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何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認對方未盡情感照護之責,像因吃醋,跟異性談天說笑(怕被遺棄),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思考及行徑,欲提出分手後,過往曾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燎起,思及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苦求原諒不成,情緒接著失控,自傷,傷人行為就可能出現。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極端思考模式是,對錯,好壞,是非,黑白...沒有灰色​,只有0100,如此的極端思考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上最為明顯,脆弱的心靈雖亟需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戀情後的異常反應,加上過往的情傷經驗,寧可刻意排拒也不輕易陷入苦澀的戀情;另一極端是一旦掌握戀情就陷入熱戀,瓊瑤式的狂風暴雨戀情能彌補母愛的不足,解決空虛與寂寞,然而彼此認識不清終將爭端不斷,尤其邊緣人格者怕被遺棄,可能出現過度操控情感的行為,像檢查手機,當伴侶欲疏遠或想另覓對象後,對邊緣人格者而言,這是想遺棄他,如此行為是徹底的背叛,既然遺棄與背叛,情緒跟著失控後的極端思考模式是”你要我死,我也不會讓你好活”,如此極端的報復曾彼此相愛的人,似乎潛藏著嬰幼兒期曾主觀感受被遺棄的情感連結。

 


為何當事人會極端思考?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先驅M.Mahler的分離-個體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給了我們合理的答案,此時期的嬰兒約在半-三歲,如果母親在育嬰過程中陪伴在側,嬰兒的感受為"這是好媽媽",如果餵完奶後,隨即離開,感受則變為"這是壞媽媽",嬰兒在三歲前經常感受母親的愛,這是客體(母親)恆常(object constancy),長大後的情感表達就穩定恆常;如果嬰兒經常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混亂情緒中打轉,極端思考便逐漸呈現。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及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認同障礙是自我認識模糊,致無法客觀認識,同理他人,由於易誤解他人,且極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健康,成熟的個體從小能感受來自父母溫暖,且經歷家庭和諧氛圍,長大後自然樂與人分享,且具備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樂,易跟人建立合群關係,反之,就可能出現認同障礙,由於自信心不足,怯與人互動,自我封閉後,也無法習得人際技巧,甚至不能客觀判讀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困擾,也正是認同障礙的核心問題,當事人感情受創後,會以各種情緒,或激烈手段挽回或報復傷他的人,背後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對方在此激烈反應後的感受,我的許多個案在接受心理諮商後才發現過去談戀愛是如何傷害對方而不自知,當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伴侶通常已遠離。

 


許多當事人父母本身就是邊緣人格者,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圖與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該趁子女幼時建立),他們會不自覺的給予太多的愛(卻未在幼時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錢,物質,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條件化的愛,背後暗藏著操控情感,讓子女感受壓力,這些在壓力下成長的邊緣人格者長久處於錯亂的家庭關係中,不易建立自信,無法感同身受他人反應,當行為,思考與外界出現落差後,自然無法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焦躁的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每個人都會寂寞,一般人遇到寂寞就找事做,上網,看電視殺時間,寂寞與孤獨的差異是後者除寂寞外,內心潛藏的焦躁與憂鬱無處宣洩,唯一能解孤獨的燃眉之急是伴侶(依附對象)的陪伴,邊緣人格者一旦缺乏陪伴,就會藉著各種自我麻醉方式宣洩孤獨的痛苦。

 


泡夜店能藉著眾人彼此取暖,混雜於喧鬧場合中酗酒,嗑藥似能暫解孤寂,大吃大喝,亂花錢同樣是這種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有些女性與男友的交往心態如暗藏著怕孤單寂寞,就可能與男友分手當下,即刻找到替代對象,性的勾引或放縱就可能發生;男性則可能出現自虐似的飆車以宣洩焦躁的孤獨。

 

 

 

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邊緣人格者被污名,貼標籤時有所聞,最常見的例子是他們因情感因素自殘輕生,甚至殺人,所謂”恐怖情人”幾乎是他們的代名詞,前面不斷提到邊緣人格者是父母照顧不周所造成,我們成人如果被困於找不到出口的大片森林中,焦慮恐慌,生命威脅的心理反應會自然產生,嬰幼兒如果經常被棄置於床上,照顧者只有餵奶時才出現,他們的心理反應就如同我們困於森林中一般。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反應,嬰幼兒有此高度警覺及被保護需求,是避免遭掠食者侵害吞食,過往農業社會憂鬱症邊緣人格案例不多,是因孩子通常由父母照顧,然而當人類高度文明,父母都需上班,這種潛藏的人類基本需求被刻意忽略後,自殘輕生自殺等異常行為才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層出不窮。

 


人的意識會不斷因過往(尤其潛意識期)的創傷投射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情境,邊緣人格者的伴侶通常被投射為替代母親的依附對象,一旦伴侶(母親)外遇,分手,離婚等象徵割裂情感並企圖遺棄的舉動出現,就等同於再度被丟棄於森林般恐怖,自殘輕生,或自殺以挽回感情的舉動也該被理解。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出生後要喝奶才能維持''生理''健康,卻很少人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給嬰兒足夠養分,長大後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不隨侍陪伴3歲前的嬰兒,長大後會因缺乏母愛,導致邊緣人格。

 


三歲前由母親照顧是那麼的重要,現代社會剛出生的孩子卻多半委由他人帶,阿嬤(公)及保母多半擔負帶孩子大任,相信很多母親都聽過老一輩傳授育嬰秘訣,''嬰兒不需常抱,否則會養成依賴”,這種完全缺乏學理根據的懶人育嬰文化讓很多可憐的台灣孩子出生後經常躺在床上缺乏撫慰觸碰擁抱關懷

 


嬰幼期的孩子如缺乏母愛,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M. Erickson)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到,孩子在0-1歲就開始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感在幼小心靈持續擴散,邊緣人格者經常易怒,莫名的憂鬱焦慮持續數小時就會在成人後經常發生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為何有學生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 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 因為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所致。

 


幾乎所有邊緣人格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其背後因素就是害怕孤單,因才希望找唯一好友(依附對象);才會因情人(依附對象)可能離去而吃醋;才會怕被遺棄而查伴侶(依附對象)手機;才會在教主(依附對象)一聲令下犧牲生命;才會與同伴(依附對象)餐風露宿;甚至當依附對象欲分手時,想結束生命。

 

 

 

前述提到嬰幼兒被棄置於床上沒人抱的感受就如同被棄置於森林般的恐怖,等待他人擁抱的初步反應是大哭,提醒照顧者該來抱了,哭了數百小時沒人理後,會聽到悽厲的嚎哭,接著就開始恐懼孤單,長大後即使有人陪伴,那潛意識中曾被遺棄的經驗已深烙內心,邊緣人格各種錯亂投射,不信任,憤怒等情緒因此於焉成形。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應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凸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試舉無法容忍遲到而言,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會喚起嬰幼期曾殷殷期盼母親懷抱的焦躁與憤怒,與此人格者爭吵時,如不願事態擴大而選擇緘默,會引發更大憤怒,因為無法忍受未定,意味著幼時孤獨等待未定的煎熬歷程;種種錯誤投射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潛在因素,潛藏著不堪的分離焦慮記憶。

 

奪命連環叩是另一例子,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除了不時檢查手機外,在深怕依附對象(媽媽)真的離他而去及無法信任和懷疑心態下,經常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即便知道對方更想逃離,個案似乎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對象的虛幻連結。

 

此人格者如面臨伴侶外遇,憤怒情緒便不時爆發且難以控制,此情緒的背後因素就如同母親跟他孩子說''媽媽不再愛你了!而且要離開你'',前述提到,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模式是,對方除了是情人外,也扮演著母親角色。

 

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書第三篇—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

 


邊緣人格粗分為外放及壓抑型,前者情緒易失控;後者則較壓抑,少數重度邊緣人格者在遇到壓力或分離焦慮時,慣以意志力抑制內心痛苦,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解離(dissociation)為多重人格的副症狀之一,由於解離現象或多重人格個案不多,也不易讓人了解,我試著從我的個案之一對此症狀的自述來了解,以下為個案敘述…

 


身體裡面住了兩個靈魂,她們有各自的性格、態度、思想、情緒、甚至是記憶!”

 


最近工作上,跟客戶對談中,我會忽然間說了奇怪的單字片語,當同事和客戶瞪著圓滾滾的眼睛,滿臉疑惑的問"電塔"???我也被問得莫名其妙,他們異口同聲說:妳剛才說什麼電塔?但是我腦中一片空白,我想不起來我剛才究竟說了什麼?(按:失神後的解離現象)彷彿一個身體住了兩個靈魂,當一個醒著說話,另一個就會消失,發現的時候,那個片段是空白的,完全沒有記憶…..”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西方文化產物,東方人對這以談話為心理治療的方式仍存疑慮,有位個案 當初諮商後,仍在臉書團體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不懂為什麼要回顧過去?我總是選擇不回頭看不然我走不下去別人的錯誤自己的錯誤我選擇讓它過去不提不回想因為傷害已造成已經不是我能改變的!如果一直回顧過我只會被絆住走不到現在的我.

我當時的回應是:心理諮商過程中,需回顧過去的原因是:

 

1.嬰幼兒期被傷害後,創傷會進入潛意識,痛苦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成為無法取出的積存心靈垃圾,跟著妳一輩子,這些垃圾能經由心理分析排除,讓你健康走向未來。

 

2.人經歷過去各種委屈、痛苦後,憂鬱、焦慮及信心都會受影響,找到能了解且關懷妳的親友訴說,能加以排解,但親友通常無法擔任此工作,專業的心理諮商能協助妳宣洩情緒,提示妳勿重蹈覆轍,幫助妳重振信心.

 

3.如果回顧過去母親對妳的傷害,妳目前能以全新的心情面對過往對母親的心理糾結嗎?會以更警惕的態度改善目前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嗎?

 

   後來這位個案在疑慮中再次回諮商室,一星期前她與夫婿都承認半年來的脾氣與情緒化已因心理諮商顯著改善。

 

 

首次諮商:

 

     會請個案作簡易憂鬱、邊緣人格與焦慮症測驗,以確認個案的邊緣人格困擾,接著請個案開始訴說自身狀況,訴說過程就是情緒宣洩,心理師會耐心傾聽,不會中斷個案談話,此外會討論邊緣人格的主要樣態與形成因素,讓個案大致明瞭此症,並請閱讀相關資料以利未來諮商進行,最後會提出諮商計畫,讓個案知道未來諮商的走向。

 

父母親的諮商:

 

第二,三回諮商通常會談論父親與母親,父母是家庭、童年與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諮商過程會讓個案對比自己目前性格與心理困境是否與父母相關,當個案提到母親的強勢與操控,接著就會提問:母親的強勢對你的影響是什麼?當提到父親的愛面子,我們可能會問:父親愛面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提問中,能激發個案深層思考,讓個案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結構,因此能了 解邊緣人格的緣由,並開始建構新的生命出口。

 

 

生命過程諮商: 最初記憶:

人在三歲前的記憶通常模糊,三歲開始就會出現片段記憶,最初記憶的討論通常能從片段幼兒經歷畫面中映射出頗具意義的過往,當我問:是否記得幼稚園前後的最初記憶或畫面?如果個案說:記得有回母親帶我到兒童樂園,因人潮擁擠,與母親暫時失散的恐慌記憶.....,最初的記憶通常饒富意義才會長久留存,它也通常因創傷而揮之不去,心理諮商的過程能在協談中袪除長年傷痛,也能顯示當年時空環境,自身所經歷 的各方經驗與體認,對認識潛在自我有相當助益。

 

童年經驗的諮商:

 

     從小一始的童年記憶已歷歷在目,每位個案能清楚訴說當時家庭背景,父母互動狀況,童年的生活點滴,在校的人際關係等,這些的訴說等同於自我重新剖析,在這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最能清晰了解自我,邊緣人格的成因也將在敘述過程中一一呈現,改善心理困擾的最佳途徑是需先了解這些症狀如何存在與產生,有了這樣的體認,才可能進一步以行動與毅力自我調整。此階段最容易留下心理創傷,如心理師能敏於感受諮商當下個案曾受的傷痛,而加以使用精神分析中的詮釋(interpretation)技巧,當潛意識創傷一旦被''說出'',就能化解此長年心理痛苦。

 

 

青少年諮商:

 

     邊緣人格的初兆,通常在青少年期的學校中呈現,例如與同學出現緊張的人際關係,過早與異性交往,因自我認同問題,開始出現抽煙、嗑藥、混幫派等青少年問題,情緒問題此時已開始出現,因而不時與人衝突。此時在家中與父母的緊張關係可能浮出抬面,邊緣人格個案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終其一生都無法處理與父母愛恨情仇的關係,協助個案深入了解父母教育行為背後所透露的問題,將是未來是否能以更成熟態 度與父母相處的重要關鍵。

 

 

成人諮商:

 

邊緣人格的整套諮商時間約需 1-2 個月,[1] 最後階段的成人諮商會在初談,父母親、童年經驗,青少年諮商的每星期一回的心靈洗滌後,當再回顧兩個月前初談時的種種困擾時,許多個案已能重生般的認識、砥礪、陪伴自我,再次面對邊緣人格所帶來的情感困擾時,已不再陌生,也不會自責,反而願在自我接納中重新懷抱那曾受創的心 靈。

 

臉書與團體諮商:

 

     這幾年臉書的崛起,讓現代人在社群網站中,有更方便的心靈連結,邊緣人格個案特別需要這樣的連結,讓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有宣洩寂寞的驛站,在相似心理困擾同志中,能感受彼此心靈的特殊語言與感受,為保有隱私,且希望成員能暢所欲言,我們 將其以封閉團體運作,一年多來的運作,最讓我滿意的是成員間藉相互關懷所培養的默契,散發出像家一般的溫暖,有家的感覺,就能撫慰人心,達到諮商後的持續療癒效果,此團體每數個月會在星巴克辦免費聚會,彼此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此外,團 體諮商一直以來都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模式,對個案而言,當然比臉書更具療效,唯一 缺點是現代人生活的忙碌,如能克服人員招募問題,對邊緣人格個案有極大助益。

 

我的一位個案結束一個療程的心理諮商後,在邊緣人格臉書中如此說:

 

自從知道邊緣性人格,才知道過去自己奇怪又難搞,又歇斯底里的個性是有跡可循,時常 不小心踩進情緒深淵,然後突然之間又後悔剛剛的情緒失控,影響了別人情緒,跟我在一 起的人可能都要忍受我的古怪,然後開始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模糊,當了解這樣的循環 之後,我像是在黑暗中尋著洞外的一點光芒,積極的想要走過去,但卻又很容易迷失,迷失 後又要花更多力氣尋找光芒,不斷的告訴自己要更加油快點找到的是''自己''那個脫胎換骨後的真正的快樂....。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 100 分,隔天作會有 60 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 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 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 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 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請試著閱讀一本過去一直想看的書,選一部愛看的電影,帶本書到星巴克與眾人享受溫暖氣氛.....,享受獨處原本是父母在嬰幼兒期該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心靈武功,邊緣人格卻讓我們喪失了這樣的功夫,自己持之以恆的像身處少林寺般苦練自我陪伴功夫,您將會發現心中一直以來殷殷期盼的母愛,會因如此練習而 將依附他人的習慣收回,改為自我依附,當能自我依附,就有能力愛人,自然有許多 機會被愛。

 

 

勇敢面對並告知伴侶:

 

   我在諮商經驗中,約有五分之一的確診個案無法接受自己被冠上邊緣人格的標籤,覺得一旦承認,就可能被人污名化,在親友中可能抬不起頭來,反而喪失自我信心,尤其面對伴侶,可能因此分手。

 

     然而任何的身心症狀,當事人的首要工作是應先接受自己有此症的事實,否則就不會面對治療,我們看看我的一位個案在臉書團體中的陳述:

 

因為我女友並不因為這樣(按:自己有邊緣人格問題),而對我的看法有所改變,我有感受到,而她也因為看了書之後慢慢的瞭解有時不可理喻的行為其來有至,在生活及工作上他也願意正面的鼓勵及肯定我(小時候最缺乏的)......她總說上帝是派我來治他的,我倒覺得我被收服了...    13/4

 

參與公益活動:

 

     自我陪伴療法的最後一項是希望邊緣人格不夠熱情、缺乏同理的問題加以改善,父母未給予足夠的愛,個體不太容易自我製造愛給予他人,這是此症個案無法與人維持長久關係的潛在問題,唯有從給予他人過程中才易感受互愛,鼓勵個案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行為外,多做善事,並參與公益活動,如此較能讓個案感受施與受的互動真諦,才能讓自我在社群中與人和諧相處。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多元成家法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過去同性戀被精神醫學診斷為精神疾病之一,1973年的DSM(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正式宣告世人,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
大多數同性戀或雙性戀者跟你我一樣,看到心儀異性就有怦然心動之感,遇到同性則毫無感覺,如果我們能同理這與我們完全相同,且渾然天成的情愛天性,就請尊重同性戀者也跟我們一樣,有跟心愛伴侶結婚的權利,希望有天台灣社會有更多的人在尊重之餘,能接受自己子女是同性戀者,我有一位國中生女兒,如果你問我:那妳女兒有天帶同性伴侶回家,你怎麼辦?沒怎麼辦!異性、同性是她的選擇,父母有權逼她選擇伴侶是何條件嗎?我一旦逾越,就與女兒徹底疏離,我的腦筋還夠清醒.
人類在十年前就開始有少數歐洲國家開放同性婚姻合法,美國五年前有少數較開明州也跟進,告訴各位一個秘密,這回的廣泛討論,台灣將在十年內也會立法,這是抵擋不了的文明趨勢,身為台灣人,我們一起祝福同性或雙性戀的台灣人有天在婚姻合法化中得到多數人的衷心祝福!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案(七)

 

   在還沒有接受心理諮商之前,我的生活重心就只有工作,除了工作,我不知道甚麼事是有意義的,賺錢對我來說也不是特別重要,只是因為生活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不明的未來感到惶恐不安,因為我是家裡唯一的獨生女,很害怕一個人過生活,每天擔心老年時會孤苦無依,心裡沒有依靠,總是在開車上班的途中掉淚;為了滿足心裡的空虛,對自己的生活作了很多安排,總是想把自己時間填得滿滿的,總是想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完畢,常常和朋友喝酒聊天跑夜店,酩酊大醉最讓我感到舒服暢快,用這種方式舒壓並且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哭,然後睡著!

我一直覺得我是為了別人而活:害怕工作表現不好,總是埋頭苦幹就為了贏得賞識,一有負面評價,不滿的情緒就湧入心頭,開始懊悔自己怎麼那麼糟糕,並且開始陷入低潮,很沒有自信的過了好多天,當自己冷靜下來,才發現事情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人都有不完美,可惜知道了又如何,下一次仍然活在死胡同裡跳脫不出來;害怕達不到家人對我的期望,努力的工作,每當加薪時,我都會以炫耀的口吻和父母說,因為我想用薪水高低換取父母對我的好評價和讚美.

憂鬱症困擾了我七八年,斷斷續續的回療養院看醫生拿藥,一直到今年七月我的婚姻出了狀況,在外隱藏多年的特殊性格,終於獲得釋放;我終於倒下了,有理由的可以倒下休息,有理由的可以放空不用工作,有理由的在病房裡好好的睡覺,當然那是因為藥物的關係.同事都不敢相信在他們面前樂天派的我,居然是憂鬱症患者,前來諮商才知道我有嚴重的邊緣性人格;好朋友也相當錯愕我居然在他們面前隱藏了那麼多年.

這次的婚姻狀況讓我痛苦萬分,椎心之痛是無法用工作上的挫敗,家人的責備,和母親的決裂來比擬的,就連唯一可以讓我冷靜下來的方式—割腕自殘也給剝奪了:我先生把家裡的刀片全部都藏起來.

聽到離婚兩字我當下發了狂似的找尖利物割傷自己,用皮肉的疼痛換取片刻的冷靜.我在他面前用圍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擰到不能呼吸,把醫院給我的鎮定劑一顆一顆的給吞了.我歇斯底里的哭,我跪下求饒,求他不要這樣對我,因為那時候的他是我的天!

   我先生說他想了好幾年,就是害怕我這樣發怒,所以一直不敢跟我提分手,但他已經承受不住我長期的憂鬱和偶爾歇斯底里的壞脾氣,爆怒的亂砸東西和習慣性的自殘,這些都讓他感到害怕,但我卻都不自覺,因為他重來沒有跟我溝通過,而我也從不曾跟他聊過我過往的童年.我帶給他的壓力壓的他喘不過氣來,於是他選擇不告而別;那時的我已經沒心情工作,對於失去他我感到害怕和恐慌,他離開家的那幾天,我每天都會去他的公司或他的客戶公司門口等他,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簡訊一封一封的傳,傳給他的簡訊好像是自己在自言自語,但他一封都沒有回,手機都是關機狀態,後來朋友才告訴我,我的電話被他封鎖了,他就像逃走般的失去連絡.

他的不告而別,七月二十八日我也把自己送進了療養院.那時候我才剛接受高老師第一次的諮商,那時我才明白我是重度邊緣性人格.很感謝在我掛急診的第二天,高老師來急診病房看我,但最後我還是住院了,因為我已經受不了那空蕩蕩的房間,幻聽和幻影讓我感到害怕,空虛寂寞,心跳加快,快沒辦法呼吸!

   在病房裡接受保護,隔絕外面詭譎複雜的世界,我感到放鬆有安全感,但卻也感到痛苦至極,只有藥物可以舒緩我緊張不安的情緒,醫生護士社工是我唯一抒發情感的管道,但下一步該怎麼走,該如何面對,我徬徨失措!在醫院裡我發現我並不孤單,我找到和我一樣的族群,我可以不用遮掩我的另外一面,即使聽起來令人感到悲哀!還好醫院只願意收留我兩個禮拜,出院後我繼續找高老師諮商

至今已經過了四個月,高老師就像我的生活導師,到目前為止我的情緒控管得很好,相當的穩定.

因為我是獨身女,從小父母就像金絲雀一樣把我關在漂亮的鳥籠裡,不愁吃穿,但偶爾也會被心情不好的主人發狂似的痛打一頓,尤其是我的媽媽.雖然我現在並不特別恨她,但我卻害怕她再度用言語傷害我.

在我有記憶以來,我的父母就一直吵架,他們的婚姻並不幸福,小時候聽到他們吵架我會在旁邊大哭,長大雖然不哭了,耳朵也是要被逼著敞開;全家一起出門時,他們也愛爭吵,我只能往車窗外看.最惹人厭的是,我媽總覺得是我害他們婚姻不幸福,她老愛講沒有我之前他們都不吵架的,現在為了我才不離婚的.

年幼時,不知道死很嚴重,無意間說媽媽如果覺得死比較好那就去死好了,媽還真的衝出去,連拖鞋都來不及脫,我嚇得趕快跑到門邊大哭求媽媽回來,媽媽才心軟的爬上樓回家,繼續他的裁縫工作,偶爾她會掉眼淚,她哭的時候我也會跟著哭,雖然不懂為甚麼,但那時的我覺得媽媽很可憐.有一次她和爸爸吵架想要用窗簾上吊,嚇得我半死,我站在旁邊大哭叫媽媽不要這樣,爸爸也努力的阻止媽媽這樣的行為.媽媽曾經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他從幼稚園接我回家時,她叫我先走,我走著走著回頭看媽媽突然不見了,我又是一陣倉皇大哭,後來慢慢往回走才發現媽媽躲在一根還沒蓋好的房屋柱子後面.! 上國小,我被要求考試成績平要98分,達不到就會被打,因為常常達不到標準而被揍,所以平均分數有時候會向下微調,但我的印像中,我常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處罰;我記得有天我帶著沒有達到目標的考卷回家,制服還沒脫下來,就把考卷放在客廳的桌面上,自己在原地繞圈圈,重複說著怎麼辦怎麼辦,見到媽媽回來,我央求媽媽不要打我,當然那是不可能的,又是一陣亂揮.所以現在有時後緊張時,我也會在原處打圈圈或走來走去,口中囔著怎麼辦怎麼辦,這種慰藉的行為大概是從那時候養成的吧!現在我還在思索,國小考試分數高低到底能帶給我多大好處.因為怕被揍常竄改考卷分數,要不然就是自己簽名,老師有時候發現,會在聯絡簿上通知父母,還好以前聯絡簿是爸爸簽的,爸爸好像裝沒看見以免我被挨揍.我媽打我的工具有很多種,水管,延長線,衣架,不論甚麼道具都會在我身上留下痕跡,到學校也免不了被同學嘲諷一番.

 

   國中時期,我已經有反抗能力,已經不像國小乖乖的被揍,被打的時候已經會搶,會大吼大叫,會摔東西,會用鉛筆戳自己,我猜我爆怒的行為大概從這個時候養成的吧.

五專我唸的是工科,班上只有四個女生,所以爸媽也特別緊張.我和其中兩位女同學比較好,下課沒有準時到家,這兩個女同學的家裡就會接到爸媽找人的電話.我和其中一位女生感情又特別好,她的媽媽接我家裡的電話接到受不了,託我好朋友告訴我”找小孩找到別人家裡去是甚麼道理”,我跟爸媽說,他們才沒有再打擾人家.一有空堂就把握時間和同學出去玩,五年來在爸媽眼裡,我是沒有空堂的.我非常不愛打電話回家報備,打回去也只是挨罵的份或被氣憤的掛電話,那時候他們已經不打我了,但我還是會怕,卻阻止不了我的玩性.我還記得五專第一次班遊是去故宮,我求爸爸讓我參加,我記得我像被罰站一樣被爸爸訓誡了一番,說我年紀那麼小就知道要跟男生出去玩,我很納悶,我們班幾乎都是男同學,我每天都和他們相處,第一次跟同學出去玩是求來的,真是不容易.因為不能看電視,聽音樂,看小說,沒甚麼休閒活動,假日大部分也只在家,所以只能讀書寫字,所以五專的功課不差,也寫了一手好字.五專二年級和班上男同學交往,一直到我大學二年級分手,他也因為我後來的瘋狂行為離開我,跟高老師談過之後才知道他是我第一個依附的對象.五專媽媽出了一場車禍脊椎受傷,那時候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媽媽,只知道他常發脾氣很難接近常罵我不孝,這也變成後來我媽說我很壞的其中一個理由.

五專畢業後,媽媽一定要陪我去參加面試,買了兩套我很不喜歡的衣服,逼著我穿去面試.後來上了一家上市的電子公司,媽媽很高興.那時候我一邊上班一邊補習想考插大.到了考試期間,爸媽也會陪我去,害怕我遇到危險,真的覺得很討厭.後來爸爸怕我不高興,都會遠遠的跟在我後面看著我,好像我會不見一樣.第一次插大二日文系失敗了,第二次我只好考回本科系電子工程.還好爸贊成我唸書,那時後媽媽覺得唸完五專就好了,女生念那麼多書最後還不是要嫁人.她常常舉例她朋友的女兒念完五專就在台積上班,很好;我表姐夫唸完五專也是待在聯電,很有前途.有幾個月的時間沒有工作,偶爾和也住在桃園的五專同學一起討論功課,媽媽對我的同學不錯,但後來熟了居然把家裡的大小事告訴我同學,我簡直氣炸了,同學離開後,我把椅子從三樓樓梯摔往二樓,我猜我的暴力傾向大概是從這時後被逼出來的吧.

爭執之後,我仍然是輸了.我們住在一起常常有爭吵,她很會為我和爸爸編故事,常認為我和爸爸都欺騙她,聯合欺負她,其實我和爸爸也沒有很親,怎麼跟他聯手阿.有天晚上睡前,媽媽似乎誣賴我甚麼我已經忘了,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我已經瘋狂到去撞牆要她相信我,失控的亂砸東西,因為我非常的憤怒,第二天她終於被我趕出這間雅房,我看著她的背影離去,我沒有不捨,像發瘋似的笑了,當然在她心目中又多了一項不孝的證據.一個人住的時候,爸媽每天晚上七點或八點前都會撥電話給我,看我是不是在家,因為和房東住在一起,只要九點半垃圾車來了房東倒完垃圾就會反鎖,所以家人也不會擔心我很晚還在外面.

大學畢業後,我繼續留在高雄工作,我打電話回家跟爸爸報備,爸爸居然哽咽跟我說桃園房子那麼大,只有爸爸一個人住,空蕩蕩,雖然會心疼,但我就是不想回家.後來順利的在台北找到工作,每天坐電車上下班,爸爸每天在客廳等門,等我到家才會關燈回房睡覺,我壓力很大,每每想和朋友吃飯或逛街,心裡頭還是會想著家裡還有爸爸在等,有時候覺得很掃興,會很不高興回家後會故意從他面前走過不打招呼,我跟爸爸說可不可以不要等我,他說他會擔心.我和我老公認識和交往是在大三的時候,他成為我第二個依附的對象,我們很早就結婚了,那時候很單純,覺得只要有愛你的老公,這輩子就算幸福了.爸爸也終於不用等門了,也終於可以在外面過夜.結婚之前,除了畢業旅行外,我是不能在外面過夜的.

     

我和我老公認識和交往是在大三的時候,他成為我第二個依附的對象,我們很早就結婚了,那時候很單純,覺得只要有愛你的老公,這輩子就算幸福了.爸爸也終於不用等門了,也終於可以在外面過夜.結婚之前,除了久久畢業旅行外,我不能在外面過夜.記得有一次,我想留在新竹男朋友(現在的老公)家,我打電話回去騙媽媽說在新竹出差沒辦法回家,公司會出旅館費用,媽媽冷冷的一句

你自己行為要檢點一點好自為之,電話就掛了.我嚇到晚上睡不著擔心第二天回家會被挨罵,但那時候我只想和男朋友在一起.結婚之後我有放鬆的感覺,常常和老公一起旅行,前幾年媽媽會因為我們晚點回家而狂打電話給我,她回台北住後,假日也常打電話回來唸我,幾次我都會在電話裡和她爭執,掛完電話都會一直哭,心情會很低落,後來電話響了老公都很體貼幫我接電話,如果是媽媽,老公會說我在上廁所,洗澡或不在之類的,久了媽媽也知道我不喜歡接她電話.貓咪把房間的電話線咬斷了,我們也不想修了.到現在我有時候還是會被電話聲嚇到.

26 歲我生病了,需要作小手術,手術完那天,因為麻醉的關係神智不太清楚,只知道很痛一直哭一直發出微弱的哀嚎聲,我看到媽媽,本能性的伸出手想從她那裡得到溫暖,但她卻轉頭離開了,換來的卻是爸爸的手,雖然我因為正再退麻藥,頭很暈傷口很痛,但心裡也很痛.高老師說,媽媽那次放手,是她最後一次和我解開心結的機會,的確,我們之後再也沒有甚麼親密的互動,而我能避開她就避開她,在我生命中,她已經不太重要了,唯有留在心裡的是內疚和虧欠及別人對我那身為不孝女的眼光.

 

28歲公司員工旅遊,第一次離開老公身邊和同事出國,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卻也哭得唏哩嘩啦!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原來我的老公竟然一直辛苦的扮演著媽媽的角色.29歲和好朋友一起去日本遊學,一開始媽媽全力阻止,勸戒我一番,但我還是堅決的想勇敢踏出去看看,雖然心裡有點害怕,但也對外頭生活感到好奇,正好也有好朋友陪著.出國那天,媽媽上樓問我們要吃甚麼?我跟他說我等會就要去機場了,大概是因為我很少不聽話吧,她很失望的說”跟你說講了一堆勸你的話都當耳邊風,我是為你好居然不聽,以後發生甚麼事就不要後悔”,雖然我不明白要後悔甚麼,存錢到國外遊學學習獨立的生活,應該是件好事才對,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但她卻生氣的甩上房門,我也害怕跟他說再見就帶著虧欠的心離開去機場了,之後到日本打電話給她,她聽到我聲音就說”沒甚麼事就別打”就掛了.只有爸爸一個禮拜會打國際電話給我關心我.

 

一開始很想老公,後來慢慢和外國同學玩開了,也就不那麼想家,我和我的朋友平日白天就上課,晚上常常到各個宿舍瓣聚會,周末就和一群同學或只有我們兩個,搭著日本JR 和新幹線自己規劃旅遊路線,背著包包去旅行,很知性也很充實,在這裡沒有家人的包袱,不用管太多人的眼光,就是放鬆的去作自己想作的事.這種感覺真的很好.和外國的學生玩得很開心,我們常常有BBQ聚會或作自己國家的料理的聚餐,那一次我和朋友還思考了很久,台灣料理到底是甚麼呢?很有趣的,我們隨便準備,同學都覺得很特別也很開心吃到我們作的料理,我們也常和一群外國同學去居酒屋喝啤酒體驗日本人下班後的文化,因為在國外很少KTV,他們會覺得很希奇,而我們也很愛陪著同學去唱歌,在台灣雖然ktv 很多,我反而和朋友出去唱歌的機會很少.各種不同膚色的學生用日文聊天,聊自己國家的習俗,聊他們出國經驗,聊他們學習的東西,如語言,藝術,樂器…那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好渺小,我完全沒甚麼東西可以和別人分享,覺得自己29年來好像虛度了,人生不就該像這些外國學生一樣,充滿生命力的接受任何挑戰!在他們面前我變得好慚愧.後來很多外國同學最後都回日本工作娶日本妻子,我思考著他們在他們的家鄉沒有包袱嗎?三個月遊學生活很快就過去了,我享受到不受人壓制,不需要在乎別人想法,作甚麼事不需經過別人同意,見識到國外和聽到外國同學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回台灣我幾乎有不能呼吸,也開始了我憂鬱的人生.老公也被逼著過我憂鬱的生活,幾年下來他看著我自己傷害自己,逼著接受我失控的行為,和暴怒的情緒

第一次和媽媽決裂式的爭吵是發生在前年2011年,因為我房間的電話線已經被貓咪咬壞了,我們沒有很積極的想修理,大部分都使用手機,家裡的室內電話就沒有那麼重要.媽媽依然喜歡打室內電話回桃園的家,有一天周末,她回桃園叫我去她房間談話,我很緊張,一直在房裡繞圈圈,口裡一直問怎麼辦怎麼辦,老公說你不是有藥嗎,快點先吞幾顆再去,我臨時找不到藥,也沒有心理準備媽媽會對我說甚麼,就硬著頭皮去她房間,她問我”為甚麼要掛我電話”我說我沒有掛,她堅持說我有掛,說我把電話拿起來聽到他的聲音就把電話掛了,我覺得莫名其妙,原本我很有耐心的解釋說沒有,她仍就逼著我承認,我克制不住我失控的情緒,心臟疾速加快,喘息到不能呼吸,這是我每次情緒失控的徵兆.我爆發就像脫了韁,我大哭大鬧,歇斯底里,一直叫媽媽不要逼我,爸爸緊張得跑到媽媽房間,抱著我要安撫我失控的情緒,一邊安撫我一邊和媽媽吵架,我推開爸爸跟他說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這樣只會讓媽媽更恨我,我們三個人同時陷入泥漿裡,恐怖奇特的三角關係.這件事之後,媽媽更少回桃園,我們也沒有再連絡,我心裡一直後悔為什麼要那麼衝動,直到我要去美國出差,我趁這機會去台北找她跟他說要出國的事,用這個理由跟她和好.後來媽媽到機場送我,我很感動.

 

第二次情緒失控是媽媽回家,我偷聽媽媽和爸爸的談話,媽媽跟爸爸講我很浪費錢買那麼多鞋子衣服包包…等等,最後又是那句我從小聽到大的”都是你太寵她,我在教小孩你都要阻止……”我開始火冒三丈,但是我忍住回我的房間,跟老公說,媽媽又再講我壞話了,我控制我的情緒告訴自己只要躲在房間不要見到他就好,沒想到過沒多久,她又叫我去房間了,我急了,我怕她又用言語傷害我,又開始習慣性的往壞處想,是不是我又作錯甚麼或者又要跟我溝通甚麼,因為剛剛她和爸爸談話似乎對我非常生氣.我心臟加快緊張的到他房間,一個35歲的女生像小孩作錯事緊張的站在媽媽面前罰站等著被數落,現在想起來很可笑也很可悲,為甚麼不能像平常母女一樣聊天,卻要用模式進行溝通,但我的精神已經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我還沒等她開口,我就發怒了,”你到底要跟我說甚麼,你已經在樓下唸我一輪了,你現在還要在罵我嗎,你不會累嗎?”他也很頑強的用力幫我複習過往的錯事,好多我都不記得了誇張的她連我三歲玩沙拉油有多壞的事都講出來,她說她有一天會把我有多不孝多壞的事寫出來給我看,我說你不用寫了,我不會看的.媽媽以前很常寫字條給我,有些看了心理都會難過,還好老公很體貼,會幫我過濾這些字條,只要不對勁的他就丟了.後來在一次爭吵中我告訴她,你別再寫字條給我了,我都沒看直接都垃圾桶.矛盾的是,以前我曾經收集她的字條,被她發現了,她說我是不是要報復她,我在她面前激動的撕爛所有字條.

這次激烈的爭吵,我們已經一年沒連絡了.

今年七月老公在我無預警的情況下提出離婚,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上網找到高老師,老公載我來諮商因為我已經吃不下飯沒有力氣還被精神藥物弄得很沒精神,來不及第二個禮拜的諮商,我已經崩潰的住進了醫院,出院後,我繼續找高老師諮商,除了把多年來積壓在心裡的情緒宣洩出來,也藉由諮商把心裡的內疚感釋放出來,偏差的行為導正過來,學習獨立生活,自己陪伴自己,把重心從老公身上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建立自己的生活圈.目前和老公重新建立關係,而我也持續的成長中.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成因:我這些年來所接觸的邊緣人格案主,約有五分之一為重度,其餘則為中度,本章所介紹的八位案主中,有三位為重度,分別為第二、五及這第七位,中、重度的分野,除了後者會出現割腕,自殺,情緒異常狂暴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承受極大的苦痛與煎熬,會主動尋求精神科治療,服用精神藥物,如果您注意這三位重度邊緣人格者混亂的家庭背景,悽慘的童年,尤其是父母近似虐待的方式,就可明白人的心理嚴重狀況並非憑空而降,而是層次分明的顯示,當個體受到輕重不等的心靈衝擊,通常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心理結果.

 

這位個案母親在在顯示自己嚴重的邊緣人格無法解決,極度缺乏安全感下,企圖與子女形成緊密的依附關係,從小將其視為禁臠與工具,稍有不順,就動輒打罵,如此操控以待的結果,子女長大後就極可能像長了翅膀的鳥,飛離牢籠後就遠走高飛,不再復返.

 

邊緣人格諮商過程:由於部分被虐者會對施虐者產生變態依附,這位案主初期諮商時,客觀談及母親的不是,仍懷有些許內疚,尤其在孝道思想影響下的台灣,內心深藏著罪惡感,減輕如此非必要的自責是身為諮商工作者的工作之一,經過數回的交談,案主不再對去年與母親大吵與決裂懷有內疚,她開始了解那是長久下來被虐的自然反應.

 

我非常訝異她在兩回諮商後,竟因丈夫未回家,無法忍受獨自一人在家而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她來電告知我後,隔天就遠赴桃療探望她,在醫院對她而言至少有人陪伴,不會有被遺棄的感受,一星期後出院,藉著藥物與心理諮商,情況逐漸穩定且好轉.

 

諮商後的結果:

 

 

 

當初這位案主前來諮商的主因為丈夫長期對其過度依附且情緒化的反應已無法容忍,欲結束婚姻關係,這對重度邊緣人格者而言似如被判死刑般痛苦,記得首回諮商,夫婿載其前來,卻不願與我交談,可能不相信以其妻狀況,能獲得太大改善.

 

 

 

然而案主很有耐性的ㄧ次次定期諮商,且重拾過去的網球運動,一個月後,在先生不願與其同住下,開始自己住進民宿(新家裝潢中),兩個月後,原本關機,拒絕回應案主任何音訊的丈夫看到太太的改變,願意偶而見面聚餐聊天,三個月後,先生感覺妻子能安排自己社交活動,互動時不再緊迫盯人,彼此開始有說有笑,因此表示未來可以一起同住….

 

文章標籤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有人可能狐疑 ,邊緣人格者的成因是缺乏母愛與家庭溫暖,被寵壞既因有過多的愛所形成,何以仍形成邊緣人格?

 

部分邊緣人格父母將孩子視為依附對象,從小寵愛的潛藏因素大致有三:

 

1.父母忙於工作,無暇提供關愛,於是供給精神以外的物質享樂,典型的例子是富二代紈褲子弟經常在外泡夜店,闖禍滋事,吸毒,開名車,酒後肇事.

2.父母特別寵愛某位子女(通常為么子),寵愛與真愛的分野在於,前者易自我中心,後者能愛人愛己.

3.父母企圖操控子女以達個人虛榮目的,例如希望孩子名列前茅,考取名校,當某位子女表現優異,便寵愛有加.

 

         此類的邊緣人格者通常為外放型,經常情緒失控,稍不如意就大吼大叫,亂摔東西 ,會不顧他人觀感,恣意利用對方弱點攻擊或利用警方,訴訟達到洩憤目的,狂暴的脾氣,通常缺乏伴侶,父母如果接納在家就可能是顆不定時炸彈,最後不是家人被迫搬出,或被警方,醫院強制執行,趕出家門.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