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您是否曾想過?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心理困擾,就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您解決此邊緣人格問題。專業的邊緣人格心理諮商能讓您認清到底什麼是邊緣性人格?此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並輔導您如何改善這令人痛苦的心理困擾。

 

心理治療人員診斷邊緣人格的重要依據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重度),或三項以上(中度)即可診斷為邊緣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

 

 

 

我們來一一解釋並告訴您遇到此困擾該如何面對: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拋棄是情侶間的用詞,遺棄是親子關係用語,尤指與母親的永久分離,當邊緣人格者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心靈欠缺的母愛,當情侶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既然將對方視同母親的照顧關係,初始可能隱藏內心對母愛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者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何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認對方未盡情感照護之責,像因吃醋,跟異性談天說笑(怕被遺棄),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思考及行徑,欲提出分手後,過往曾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燎起,思及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苦求原諒不成,情緒接著失控,自傷,傷人行為就可能出現。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極端思考模式是,對錯,好壞,是非,黑白...沒有灰色​,只有0100,如此的極端思考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上最為明顯,脆弱的心靈雖亟需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戀情後的異常反應,加上過往的情傷經驗,寧可刻意排拒也不輕易陷入苦澀的戀情;另一極端是一旦掌握戀情就陷入熱戀,瓊瑤式的狂風暴雨戀情能彌補母愛的不足,解決空虛與寂寞,然而彼此認識不清終將爭端不斷,尤其邊緣人格者怕被遺棄,可能出現過度操控情感的行為,像檢查手機,當伴侶欲疏遠或想另覓對象後,對邊緣人格者而言,這是想遺棄他,如此行為是徹底的背叛,既然遺棄與背叛,情緒跟著失控後的極端思考模式是”你要我死,我也不會讓你好活”,如此極端的報復曾彼此相愛的人,似乎潛藏著嬰幼兒期曾主觀感受被遺棄的情感連結。

 


為何當事人會極端思考?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先驅M.Mahler的分離-個體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給了我們合理的答案,此時期的嬰兒約在半-三歲,如果母親在育嬰過程中陪伴在側,嬰兒的感受為"這是好媽媽",如果餵完奶後,隨即離開,感受則變為"這是壞媽媽",嬰兒在三歲前經常感受母親的愛,這是客體(母親)恆常(object constancy),長大後的情感表達就穩定恆常;如果嬰兒經常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混亂情緒中打轉,極端思考便逐漸呈現。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及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認同障礙是自我認識模糊,致無法客觀認識,同理他人,由於易誤解他人,且極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健康,成熟的個體從小能感受來自父母溫暖,且經歷家庭和諧氛圍,長大後自然樂與人分享,且具備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樂,易跟人建立合群關係,反之,就可能出現認同障礙,由於自信心不足,怯與人互動,自我封閉後,也無法習得人際技巧,甚至不能客觀判讀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困擾,也正是認同障礙的核心問題,當事人感情受創後,會以各種情緒,或激烈手段挽回或報復傷他的人,背後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對方在此激烈反應後的感受,我的許多個案在接受心理諮商後才發現過去談戀愛是如何傷害對方而不自知,當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伴侶通常已遠離。

 


許多當事人父母本身就是邊緣人格者,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圖與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該趁子女幼時建立),他們會不自覺的給予太多的愛(卻未在幼時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錢,物質,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條件化的愛,背後暗藏著操控情感,讓子女感受壓力,這些在壓力下成長的邊緣人格者長久處於錯亂的家庭關係中,不易建立自信,無法感同身受他人反應,當行為,思考與外界出現落差後,自然無法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焦躁的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每個人都會寂寞,一般人遇到寂寞就找事做,上網,看電視殺時間,寂寞與孤獨的差異是後者除寂寞外,內心潛藏的焦躁與憂鬱無處宣洩,唯一能解孤獨的燃眉之急是伴侶(依附對象)的陪伴,邊緣人格者一旦缺乏陪伴,就會藉著各種自我麻醉方式宣洩孤獨的痛苦。

 


泡夜店能藉著眾人彼此取暖,混雜於喧鬧場合中酗酒,嗑藥似能暫解孤寂,大吃大喝,亂花錢同樣是這種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有些女性與男友的交往心態如暗藏著怕孤單寂寞,就可能與男友分手當下,即刻找到替代對象,性的勾引或放縱就可能發生;男性則可能出現自虐似的飆車以宣洩焦躁的孤獨。

 

 

 

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邊緣人格者被污名,貼標籤時有所聞,最常見的例子是他們因情感因素自殘輕生,甚至殺人,所謂”恐怖情人”幾乎是他們的代名詞,前面不斷提到邊緣人格者是父母照顧不周所造成,我們成人如果被困於找不到出口的大片森林中,焦慮恐慌,生命威脅的心理反應會自然產生,嬰幼兒如果經常被棄置於床上,照顧者只有餵奶時才出現,他們的心理反應就如同我們困於森林中一般。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反應,嬰幼兒有此高度警覺及被保護需求,是避免遭掠食者侵害吞食,過往農業社會憂鬱症邊緣人格案例不多,是因孩子通常由父母照顧,然而當人類高度文明,父母都需上班,這種潛藏的人類基本需求被刻意忽略後,自殘輕生自殺等異常行為才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層出不窮。

 


人的意識會不斷因過往(尤其潛意識期)的創傷投射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情境,邊緣人格者的伴侶通常被投射為替代母親的依附對象,一旦伴侶(母親)外遇,分手,離婚等象徵割裂情感並企圖遺棄的舉動出現,就等同於再度被丟棄於森林般恐怖,自殘輕生,或自殺以挽回感情的舉動也該被理解。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出生後要喝奶才能維持''生理''健康,卻很少人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給嬰兒足夠養分,長大後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不隨侍陪伴3歲前的嬰兒,長大後會因缺乏母愛,導致邊緣人格。

 


三歲前由母親照顧是那麼的重要,現代社會剛出生的孩子卻多半委由他人帶,阿嬤(公)及保母多半擔負帶孩子大任,相信很多母親都聽過老一輩傳授育嬰秘訣,''嬰兒不需常抱,否則會養成依賴”,這種完全缺乏學理根據的懶人育嬰文化讓很多可憐的台灣孩子出生後經常躺在床上缺乏撫慰觸碰擁抱關懷

 


嬰幼期的孩子如缺乏母愛,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M. Erickson)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到,孩子在0-1歲就開始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感在幼小心靈持續擴散,邊緣人格者經常易怒,莫名的憂鬱焦慮持續數小時就會在成人後經常發生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為何有學生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 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 因為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所致。

 


幾乎所有邊緣人格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其背後因素就是害怕孤單,因才希望找唯一好友(依附對象);才會因情人(依附對象)可能離去而吃醋;才會怕被遺棄而查伴侶(依附對象)手機;才會在教主(依附對象)一聲令下犧牲生命;才會與同伴(依附對象)餐風露宿;甚至當依附對象欲分手時,想結束生命。

 

 

 

前述提到嬰幼兒被棄置於床上沒人抱的感受就如同被棄置於森林般的恐怖,等待他人擁抱的初步反應是大哭,提醒照顧者該來抱了,哭了數百小時沒人理後,會聽到悽厲的嚎哭,接著就開始恐懼孤單,長大後即使有人陪伴,那潛意識中曾被遺棄的經驗已深烙內心,邊緣人格各種錯亂投射,不信任,憤怒等情緒因此於焉成形。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應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凸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試舉無法容忍遲到而言,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會喚起嬰幼期曾殷殷期盼母親懷抱的焦躁與憤怒,與此人格者爭吵時,如不願事態擴大而選擇緘默,會引發更大憤怒,因為無法忍受未定,意味著幼時孤獨等待未定的煎熬歷程;種種錯誤投射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潛在因素,潛藏著不堪的分離焦慮記憶。

 

奪命連環叩是另一例子,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除了不時檢查手機外,在深怕依附對象(媽媽)真的離他而去及無法信任和懷疑心態下,經常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即便知道對方更想逃離,個案似乎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對象的虛幻連結。

 

此人格者如面臨伴侶外遇,憤怒情緒便不時爆發且難以控制,此情緒的背後因素就如同母親跟他孩子說''媽媽不再愛你了!而且要離開你'',前述提到,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模式是,對方除了是情人外,也扮演著母親角色。

 

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書第三篇—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

 


邊緣人格粗分為外放及壓抑型,前者情緒易失控;後者則較壓抑,少數重度邊緣人格者在遇到壓力或分離焦慮時,慣以意志力抑制內心痛苦,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解離(dissociation)為多重人格的副症狀之一,由於解離現象或多重人格個案不多,也不易讓人了解,我試著從我的個案之一對此症狀的自述來了解,以下為個案敘述…

 


身體裡面住了兩個靈魂,她們有各自的性格、態度、思想、情緒、甚至是記憶!”

 


最近工作上,跟客戶對談中,我會忽然間說了奇怪的單字片語,當同事和客戶瞪著圓滾滾的眼睛,滿臉疑惑的問"電塔"???我也被問得莫名其妙,他們異口同聲說:妳剛才說什麼電塔?但是我腦中一片空白,我想不起來我剛才究竟說了什麼?(按:失神後的解離現象)彷彿一個身體住了兩個靈魂,當一個醒著說話,另一個就會消失,發現的時候,那個片段是空白的,完全沒有記憶…..”

 

 

 

我們如何作邊緣人格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西方文化產物,東方人對這以談話為心理治療的方式仍存疑慮,有位個案當初諮商後,仍在臉書團體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不懂為什麼要回顧過去?我總是選擇不回頭看,不然我走不下去.別人的錯誤,自己的錯誤,我選擇讓它過去,不提,不回想,因為傷害已造成,已經不是我能改變的!如果一直回顧過去,我只會被絆住,走不到現在的我.

 

 

 

 

 

我當時的回應是:心理諮商過程中,需回顧過去的原因是

 

 

 

 

 

1.嬰幼兒期被傷害後,創傷會進入潛意識,痛苦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成為無法取出的積存心靈垃圾,跟著妳一輩子,這些垃圾能經由心理分析排除,讓你健康走向未來。

 

 

 

2.人經歷過去各種委屈,痛苦後,憂鬱,焦慮及信心都會受影響,找到能了解且關懷妳的親友訴說,能加以排解,但親友通常無法擔任此工作,專業的心理諮商能協助妳宣洩情緒,提示妳勿重蹈覆轍,幫助妳重振信心.

 

 

 

3.如果回顧過去母親對妳的傷害,妳目前能以全新的心情面對過往對母親的心理糾結嗎?會以更警惕的態度改善目前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嗎?

 

後來這位個案在疑慮中再次回諮商室,一星期前她與夫婿都承認半年來的脾氣與情緒化已因心理諮商顯著改善。

 

 

 

首次諮商:

 

會請個案作簡易憂鬱,邊緣人格,與焦慮症測驗,以確認個案的邊緣人格困擾,接著請個案開始訴說自身狀況,訴說過程就是情緒宣洩,心理師會耐心傾聽,不會中斷個案談話,此外會討論邊緣人格的主要樣態與形成因素,讓個案大致明瞭此症,並請閱讀相關資料以利未來諮商進行,最後會提出諮商計畫,讓個案知道未來諮商的走向。

 

 

 

父母親的諮商:

 

第二,三回諮商通常會談論父親與母親,父母是家庭,童年,與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諮商過程會讓個案對比自己目前性格與心理困境是否與父母相關,當個案提到母親的強勢與操控,接著就會提問:母親的強勢對你的影響是什麼?當提到父親的愛面子,我們可能會問:父親愛面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提問中,能激發個案深層思考,讓個案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結構,因此能了解邊緣人格的緣由,並開始建構新的生命出口。

 

 

 

生命過程的諮商:

 

最初記憶:

 

人在三歲前的記憶通常模糊,三歲開始就會出現片段記憶,最初記憶的討論通常能從片段幼兒經歷畫面中印射出頗具意義的過往,當我問:是否記得幼稚園前後的最初記憶或畫面?如果個案說:記得有回母親帶我到兒童樂園,因人潮擁擠,與母親暫時失散的恐慌記憶.....,最初的記憶通常饒富意義才會長久留存,它也通常因創傷而揮之不去,心理諮商的過程能在協談中袪除長年傷痛,也能顯示當年時空環境,自身所經歷的各方經驗與體認,對認識潛在自我有相當助益。

 

 

 

童年經驗的諮商:

 

從小一始的童年記憶已歷歷在目,每位個案能清楚訴說當時家庭背景,父母互動狀況,童年的生活點滴,在校的人際關係等,這些的訴說等同於自我重新剖析,在這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最能清晰了解自我,邊緣人格的成因也將在敘述過程中一一呈現,改善心理困擾的最佳途徑是需先了解這些症狀如何存在與產生,有了這樣的體認,才可能進一步以行動與毅力自我調整。此階段最容易留下心理創傷,如心理師能敏於感受諮商當下個案曾受的傷痛,而加以使用精神分析中的詮釋(interpretation)技巧,當潛意識創傷一旦被''說出'',就能化解此長年心理痛苦。

 

 

 

青少年諮商:

 

邊緣人格的初兆,通常在青少年期的學校中呈現,例如與同學出現緊張的人際關係,過早與異性交往,因自我認同問題,開始出現抽煙,嗑藥,混幫派等青少年問題,情緒問題此時已開始出現,因而不時與人衝突。此時在家中與父母的緊張關係可能浮出抬面,邊緣人格個案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終其一生都無法處理與父母愛恨情仇的關係,協助個案深入了解父母教育行為背後所透露的問題,將是未來是否能以更成熟態度與父母相處的重要關鍵。

 

 

 

成人諮商:

 

邊緣人格的整套諮商時間約需2-3個月,最後階段的成人諮商會在初談,父母親,童年經驗,青少年諮商的每星期一回的心靈洗滌後,當再回顧兩個月前初談時的種種困擾時,許多個案已能重生般的認識,砥礪,陪伴自我,再次面對邊緣人格所帶來的情感困擾時,已不再陌生,也不會自責,反而願在自我接納中重新懷抱那曾受創的心靈。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100分,隔天作會有60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