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日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男友。第一次到羅吉斯心理諮商所時,和男友的感情已瀕破裂,感情是我生命唯一的寄託,當我感到愛情將逝,無法承受孤單的留在這個世上,於是將房子售出,訂立遺囑,在網路上搜尋如何成功自殺,有天偶然間看見心理諮商這個名詞,我燃起一絲希望,或許生命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去了大型醫院精神科門診和小間心靈診所,始終沒有遇見可以了解我的醫師,害怕孤單恐懼獨處,心痛和絕望每天啃噬著我,活著的每一分對我來說都是煎熬,當我快放棄時,我遇見高老師,他一語道破我是「邊緣人格」,讓我了解自幼沒有受到妥善照顧,躺在嬰兒床上孤伶伶的身影,被疏忽的幼兒經歷形成我的邊緣性人格,男友是我依附的對象(代替扮演母親的角色),如今男友的離去如同母親當年的遺棄,害怕孤單是因我無法獨處,無法照顧自己,自己陪伴自己……


諮商過程中,我們開始抽絲剝繭檢視我的成長過程,在一個父親拾荒,母親小兒麻痺的家庭,父親大男人主義性格,母親總是活在自怨自艾中,當初因身體殘缺,透過媒妁之言嫁給退伍軍人的父親,父母年齡差26歲,除了觀念代溝外,父親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常懷疑母親會出軌或擔憂自己死後母親會改嫁,家裡爭執不斷,不得片刻安寧。但是父親有好的一面,平日省吃儉用,但對孩子疼愛有加,雖然在物資匱乏、捉襟見肘的環境下,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父親曾說雖然拾荒,但是將來要存錢買三間房子,給我們三個孩子一人一間,假如有一天我們結婚之後過得不好,至少回來了還有地方住,不會露宿街頭。父親在生前辦到了。憶起當年父親拾荒的日子,面對同學嘲笑異樣的眼光和話語,自幼敏感又自卑的我是個自閉症兒童,從小就會察言觀色,也比別的孩子更早嚐盡人情冷暖。學校的那段時光一直很自卑,離開校園多年後,接到邀約同學會的電話,我回絕了,我想切割那段記憶,就當作從不曾發生過。然而高老師鼓勵我:「沒有任何過往可以被切割,所有曾發生過的事,逃避的結果,會不時在獨處時不經意浮現,造成更多痛苦;何不勇敢的去面對過去,看看同學現在的樣子,或許現在的成就會排在前五名。我該告訴自己:如果沒有那段父親拾荒,同學嘲笑排擠的過去,就沒有現在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的我,在物質上也更懂得知福惜福。我應該感謝是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在專業又耐心的聆聽和心理分析之餘,也將人生另一段父親過世時最痛苦的記憶娓娓道來……,我的姊弟在學校成績都是頂尖的,母親常引以為榮;但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我有學習障礙,當學校老師和世人都放棄我時,只有父親把最多的關愛,耐心,包容,與鼓勵給我,如果家裡有魚或好吃的,父親總是把我喜歡吃的先夾給我……



這樣疼我的父親離開這世上,我第一次經歷痛徹心扉的生離死別;父親是我唯一的依靠與精神寄託;不論我遭遇任何挫折和委屈,刻骨銘心的失戀或因意外受傷進行全身麻醉的手術時,唯一讓我有求生意志的,永遠讓我放不下的就是我年邁的父親。父親的離開讓我痛不欲生;我的喜怒哀樂再也沒有人與我分享,從小到大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要讓父親過更好的日子,忽然間不知道自己存在世上的價值和意義,我崩潰了。在馬X醫院接受精神科治療,抗憂鬱,鎮定劑,安眠藥讓我每天昏沉,記憶力急速衰退讓我無法上班,甚至在服藥之後說過的話,完全想不起來,醫生說這是藥物的後遺症,停藥之後會改善,藥物讓情緒維持在亢奮狀態,生性節儉的我一反常態,不停的上街購物,信用卡全部刷爆……(:抗憂鬱藥物造成躁症)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有一天問自己:這藥我還要吃多久?一輩子嗎?可是它治標不治本,讓我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它陪伴我渡過情緒最低落的ㄧ年,但是我還要依賴它多久?終於我想通了,我決定停藥,藥物如何能解心痛?我開始把那最傷心難過的痛埋藏心底,當作永遠的秘密。如此封藏祕密,伴隨而來的代價很大,我害怕孤單害怕獨處,害怕沒有人陪我說話時不知如何是好,最怕回憶湧現,每一個回憶都讓我害怕,獨處時會莫名的恐慌;我不斷換男友,他們是大海中的浮木,抱著木頭只為了不想溺水,無從選擇木頭好壞,就是不想一個人,沒人懂孤單的恐懼,更無從解釋原因,諮商療程後,竟不藥而癒,我開始拾起毛筆、畫筆,這些東西曾經是父親與我互動中情感連結最深的記憶,高老師說不要害怕不要逃避不要封鎖記憶,想哭就哭,哭到心不痛了,要學會面對現實,父親已經不在的事實。



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那麼害怕孤單,試著一個人逛街,獨處,不再恐慌,不再定要有人陪伴,當憂鬱或回憶湧現時,多半能在諮商過程中釋懷且坦然面對;讓我從萬念俱灰想要放棄生命,直到看到生命的曙光,這種感覺像是重生,不論你曾經遭遇何種挫折,如果你曾經也和我一樣要放棄生命,放棄一切時,建議你不妨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心理諮商可能讓你的生命轉彎看見新的出口,你的痛你的傷或你經歷情感上的背叛,久久不能撫平的創傷,或者你和我一樣痛失最愛的親人經歷生離死別,建議你不要放棄希望,或許我的父親在冥冥之中安排我接受心理諮商,讓我知道其實他雖然不存在這世上,但我知道也感受得到他希望我過得很好。諮商室裡的安全,專業,沒有宗教色彩,希望您會和我一樣得到重生的感動和喜悅,我個人諮商療程已結束,希望此文能讓任何身處人生谷底的您不要放棄,給自己機會。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形成:


個案雖從小受父親疼愛,但終需在外拾荒養家,照顧個案的關鍵就落在母親身上,身障不必然缺乏愛人能力,但母親婚後的自怨自艾透露的訊息是自卑及對丈夫職業的不滿,夫妻失和不僅對孩子產生影響,個案諮商時透露母親缺乏愛人能力及對情感的冷漠,自幼經歷無數回的情感疏離,該是導致邊緣人格的主因。個案耿耿於懷的表示,父親在養老院咬舌自盡後,母親冷酷的說: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邊緣人格的狀況:


缺乏興趣嗜好:個案表示: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男友,這確為邊緣人格者的典型生活樣態,嬰兒的本能生理需求是母奶,心理需求是被24小時的悉心照護,沒被餵飽的嬰兒會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沒被悉心照顧的嬰兒會導致終生渴求被愛的邊緣人格,渴求過程會忽略發展自我興趣,懼怕孤獨中可能無法專注於事業發展,唯一讓他們穩定情緒,獲致生活重心的是情人,伴侶的陪伴,如此忽略自我成長,將生活重心全靠向伴侶後,已鑄下情侶分手或夫妻失和的潛在因子。


 


自殺:當人喪失生命動力就可能自我了結,那何種人最易自殺?邊緣人格族群該是最高發生率之一,在何種情況下會觸動自殺機制?在主觀感受''再度''被遺棄後,為何是再度?因為他幼時如未被照顧就'''主觀''感受曾被遺棄,人在被遺棄後的極度孤獨中可能擔憂痛苦經驗會持續進行,想到每晚都需伴隨寂寞入眠或失眠,自殺行為就可能啟動。此個案就是在男友(依附對象)企圖分手,被遺棄後不知如何過活,先賣掉房產後,打算結束生命。


自殺當下會有些許意念或畫面盤旋腦海,是否有親人令其不捨?是否仍有子女需要照顧?是否仍具生存理由?對此個案或邊緣人格者而言,母親,家人對她漠不關心,平日自我封閉,沒有知心朋友,缺乏興趣嗜好,當情愛消逝就沒有留戀空間。


 


邊緣人格的諮商:


記得個案首回前來諮商就泣訴一切遭遇,諮商進行一個月後,男友發現個案情緒異常穩定,主動要求陪同諮商,逾兩月在一次激烈爭吵後,毅然決定與男友分手,這兩個月內我鼓勵她試著自己逛街,靜下心來面對孤獨,向能信任的朋友談心,邊緣人格者的戀愛困境是理智上明知對方不適,感情上因依附無法斷然分手,個案諮商後具備自我照護的新武器後,不再情緒失控,自傷自殺,如今決然分手已不再困難重重,這位每隔陣子情緒低落時仍前來諮商的個案兩週前還說:活著真好。


 


仍前來談話的主因是對父親晚年因病乏人照顧被送至養老院,因情緒失控被綁在床上,痛苦難當咬舌自盡終至飲恨而亡慘狀仍歷歷在目,個案痛責自己未盡孝道,沒有在歷經煎熬時保護曾疼愛她的父親,沒有辭去工作,陪伴度過餘生,一切悔恨並未隨父親的逝去而止,數月前的企圖自我了斷似乎也隱含著對父親的自我救贖,經過長時間的情緒宣洩與企圖緩解其過度自責,個案似能降低對父親的罪惡感,目前的她甚至常在我主持的臉書封閉性邊緣人格團體中熱心關懷與她當初同樣陷入情傷的''戰友'',當能同理他人,伸出援手給予時,就會朝心理健康之路大幅邁進。


 


臉書內的邊緣人格團體對與家庭疏離的個案相當受用,彼此藉著相互了解,不再覺得與眾不同,更不認為自己是被標籤化的''恐怖情人'',時時刻刻在臉書的交流,不時舉辦聚會,如此互動甚至比家人還親,她前陣子無奈的問:不時關心著臉書團體動態,這樣正常嗎?我說這是依附,但這樣的依附利人利己,有家的溫暖,是好事一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