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邊緣性人格患者,幼時和哥哥由南部爺爺奶奶帶,這段期間,爸媽會到南部看我們,但因為鄰居說他們回來就是要把我們帶離爺爺奶奶,所以我和哥哥在他們來時,都躲得遠遠的,直到哥哥要讀幼稚園才被接回台北。

成長的過程父母皆忙於工作,加上媽媽覺得外面很危險,所以我的童年經常與電視為伴。父親不善表達又不太管我們,母親管教的方式嚴厲且不苟言笑,加上從小被訓練成一個獨立的女生,所以跟他們關係一直很疏離,一直不快樂,上學也沒辦法交到好朋友。

小五時曾想改善同儕關係,企圖凸顯自己,結果被女生排擠。加上小六換了一位班導,那時全班都不喜歡她,大家都說她壞話,她就詢問班上女生是誰在說她的壞話,最後,女生們就說是我。於是在某節自習課,老師借題發揮當著班上同學質問我這件事,要我說出有哪些人是同夥。事情鬧到媽媽與教務主任、校長談,仍不了了之。到了國中,因為這件事讓我不敢跟同學太過親近,也懼怕老師
⋯⋯
上了五專被強制住校,一開始有交到幾個朋友,但總覺得很難融入。到了專三,同窗好友突然與我決裂,我不知如何是好,頓失依靠好一陣子,有時上課覺得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畢業出了社會,感情、家庭、事業都不順利,我知道我已經到底了,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我不想活了。但我不能這樣放棄我的生命愧對養我到大的父母,想起之前曾經徬徨的妹妹去了教會變的比較開心,所以死馬當活馬醫,接觸教會。

後來的四五年往返於教會,也變得比以前快樂,但仍心情不好常常哭泣。由於職業的關係,了解心理諮商,我服過精神藥物,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很大,冒然停藥會有戒斷症狀,加上醫師問診不到五分鐘也讓我懷疑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是否真的準確,因為精神疾患是由長久堆積,不到五分鐘的問診能了解我的全部問題嗎?曾接觸過幾位健保給付的心理師,但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的諮詢方式總讓我覺得草率找不出問題。因此,有段時間我便不再尋求醫師或心理師了。

過了一兩年,我開始受不了這樣的自己為什麼我總快樂不起來,我知道我的狀況是心病,藥物無法治癒,所以我上網尋找自費心理師,搜尋到高老師的部落格後,了解高老師的經歷和文章後就決定是他了。

與老師談過我的成長後,除了同理我並讓我釐清父母狀況、小六老師的問題、我的成長過程、父母的責任、打破我的價值觀等,也讓我知道我一直疏忽的奶奶是我人生重要親人,因為她在爺爺過世後到台北與我們同住照顧我們,直到我國中時她與爸爸大吵一架後便到叔叔那邊住。
 
當我意識到時,我的眼淚突然潰堤,她年紀大了好害怕失去她,老師便常常鼓勵我回去與她見面聊天,也教導我如何與奶奶建立關係。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與人親近,就連多去找奶奶也覺得彆扭,但隨著我敞開心告訴奶奶我與老師諮商的過程、常常去拜訪,奶奶再次成了我心靈的休息站。
 
老師又鼓勵我修復奶奶和父親十幾年不合的關係,一開始我抗拒,因為那不關我的事,但隨著老師的多次鼓勵和胸悶發作(我諮商時了解當我胸悶時是害怕重蹈覆轍),所以開始去接觸父親,後來十多年不願主動探望奶奶的父親也願意放下,和我一起探望奶奶。我看到現在奶奶和與奶奶同住的叔叔都變得比較開心我也很開心,開始相信我是有力量去改變的。

目前我胸悶次數變少、心情不好也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哭泣的次數也變少了,也開始與自己獨處,我終於感覺像個正常人,還能拋下許多不必要的束縛,去嘗試許多事物,並且願意幫助人。這麼多的改變,開始嚐到和看到各樣不同的關係。

我很開心,而且我還懂了,人生挫敗是必經過程,但是不用害怕,當我越是願意去面對時,我會越成長、信心越大、越幸福.


為了讓您深入了解邊緣人格,我將陸續邀請曾前來作邊緣人格心理諮商個案寫出
1,邊緣人格的形成
2.邊緣人格的狀況
3.邊緣人格的諮商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形成:


分析邊緣人格的首要任務是先找出個案的形成緣由,邊緣人格有兩大形成因素,各佔約50%,一是零至三歲,是否受到父母良好照護,由保母,阿嬤顧(主責為餵飽孩子,非照護),或母親沒照顧好?,二是三至十二歲,這期間是否經常獨處,孤單寂寞的在家看電視,或是個鑰匙兒童?


這位個案從小由爺爺,奶奶帶,直至四歲後才接回,三歲前為建立親子關係的黃金期,從小在祖父母處,會讓孩子的依附關係產生困惑,形成情感上的分離焦慮,這位個案說,每當父母來看她時,都會躲得遠遠的,對照目前個案與父母的疏離,似乎在嬰兒期委由爺爺,奶奶帶就已註定.


個案三至十二歲的童年因母親擔心安危,不讓孩子出外玩耍,限制在家與電視為伍,最糟的是父母一冷漠,一嚴厲,冰冷的家庭氣氛更不會在假日全家出遊,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無法感受親情溫暖,憂鬱與邊緣人格也悄然成形.


邊緣人格的狀況:


當孩子在家未習得良好親情互動,在外人際關係也易受影響,內心亟需情感支持所形成的邊緣人格情感極端化是人際關係受挫主因,個案會尋求能彼此親密支持同儕,然而極端性格會出現強烈的情感排他,一旦親密同儕與其他同學親近,就被視同情感背叛,此個案同窗好友與之決裂就該是在此背景下產生,青少年期的情感決裂與成年期的失戀,離婚對邊緣人格而言都與幼時母親未善加照顧的遺棄(嬰兒主觀感受)感緊密連結,被遺棄感一旦出現,情緒失控,憂鬱,自傷,輕生就可能隨之而來.


邊緣人格的諮商:


針對不同個案,我會找出可能帶來正向能量作為心靈長期受挫的激勵與突破,以此個案而言,從小雖與父母疏離,幼時帶她的阿嬤卻留下深刻印象,鼓勵她多與阿嬤聯絡能增強親情溫暖,鼓勵她化解父親與阿嬤多年恩怨,除了增強她處理人際互動信心外,也讓家庭氣氛活絡,連在桃園居住的阿嬤與叔叔關係都變得更為緊密.


有半數的邊緣人格者會同時在面臨嚴重分離焦慮情感困擾時出現恐慌症,包括心跳加速,頭暈目眩,過度換氣,胸悶等現象,我的經驗是約兩週後的良好邊緣人格治療,期間個案需作每天運動等功課,恐慌症狀通常能大幅改善.


這位個案目前正在新疆與朋友旅行,過陣子將遠赴澳洲打工自助旅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