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上看到有位王諮商心理師於部落格中回應一位張臨床心理師數月前寫的"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吧!",我對此文深表認同,但王諮商心理師卻不能苟同,以"請心理專家放了小彬彬吧"一文批判,基於關心台灣教育,彼此切磋相異的教育理念應是好事.


 


為了客觀呈現,我將兩文放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1.對於張文表示小彬彬是被名利沖昏了頭才讓小小彬超時工作,王文不表同意,且說:


小彬彬只不過展現出一個家長對孩子的高度期望。這種心態並非小彬彬獨有,而是反應出台灣父母普遍的價值觀...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教育體系仍強調智育而忽略其他層面的發展等。父母永遠的夢魘是他們若一旦對孩子放任、鬆懈,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高度期望,正常的教育是讓孩子適才適性發展,很多有天份的孩子在家長的高度期望下,從事非志願的行業,這些期望除了滿足父母的功利與虛榮外,對孩子並沒好處.


身處強調智育的大環境中,最好的環境就是要堅持五育並重的理念.


負責任的教育並非放任,鬆懈,而是自由與尊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後通常表現優異,不會有嚴重後果的.


 


2.王文又說: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個人,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結構對於價值觀的形塑力量,因此容易將孩子問題歸因於父母教養的失敗....


 


我了解王文說"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別人"的背後動機,但如此一句話就評論"心理學"的不是,我想連佛洛伊德再世也不敢在心理學上戴這麼一頂大帽子,至少他會提出證據吧!同理,我不會批評王心理師信服的生態系統架構只窺見生態而忽略個人心理,此外,孩子問題多半為父母教養失敗,不然是何原因呢?


 


3.王文再說:我們不希望小小彬消失在螢光幕前,也不願意看到他的疲累神情。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輿論的壓力對辛苦的單親父親造成傷害...


 


我不相信以小小彬的年齡想外出賺錢,而不願跟小朋友在幼稚園玩,因此,我們為何想看到被剝奪童年的孩子出現在螢光幕呢?這不是父母的利慾薰心,又是什麼呢?我們無意指摘小彬彬在經濟壓力下的選擇,但對台灣兒童的立法照護及社會福利的不足深表遺憾,但遺憾之餘,如果社會大眾無視於小小彬為了生計,需日夜操勞賺錢而無動於衷,才是台灣最大的悲哀!


 


 


請心理專家放了小彬彬吧

日前有心理專家投書認為童星小小彬因為超時工作而被剝奪「正常發展」,並暗指其父親小彬彬可能是「被名利沖昏頭」。筆者同意兒童超時工作可能會對身心發展不利的觀點,但對於其將矛頭指向父親,卻有不同的看法。

平心而論,小彬彬只不過展現出一個家長對孩子的高度期望。這種心態並非小彬彬獨有,而是反應出台灣父母普遍的價值觀。前一陣子「潛能開發機構」的爭議即是一個證明。如果有機會與能力,哪一個父母不會盡其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環境?

雖然心理學者早已發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反而會造成揠苗助長的反效果。然而,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媒體不斷在強調孩子的競爭力低落、教育體系仍強調智育而忽略其他層面的發展等,種種因素都在強化並維持前述的這種價值觀。父母永遠的夢魘是他們若一旦對孩子放任、鬆懈,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在我看來,小彬彬積極地為小小彬發展演藝生涯,應該是他看到孩子的天賦以及在演戲過程中所得到的成就感。與其把他描述為一個貪婪的父親,倒不如把他的行為解讀成對孩子的過度補償與高度期望。此外,小小彬的精湛演技可能代表他在口語與情感表達能力的特殊天賦。因此他與大人的應答自如不應被解讀為「市儈」、「老成」,而是正向的個人發展資產。就如同許多資優生家長一樣,當發現自己孩子有某方面才能時,一方面必須引導他發揮潛能,另一方面又必須擔心他承受過大的壓力,失去快樂童年。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所有資優生家長永遠必須煩惱的課題。

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個人,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結構對於價值觀的形塑力量,因此容易將孩子問題歸因於父母教養的失敗。我在大學教授親職教育課程時,總是不斷地叮嚀學生,如果我們真的想協助家長,盡量不要把家長的行為做過度病理化的解讀,而必須從生態系統與社會文化的角度來去理解,這對家長才公平,改變與協助也會更容易。例如小彬彬是單親父親,教養孩子的責任必須落在自己身上,但其壓力可想而知。我們應該反思的是,職場、社福、法律與教育體系是否提供這些單親家庭充分的支持,讓他們在教養小孩子時更容易些?

我們不希望小小彬消失在螢光幕前,也不願意看到他的疲累神情。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輿論的壓力對辛苦的單親父親造成傷害,而能從正面的角度看到他們的力量並協助他們發展更適切的教養能力。

王大維(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中國時報【張純吉】


一齣偶像劇讓童星小小彬成了家喻戶曉的巨星,年輕族群從他身上看到童稚天真的一面,年長一輩則從他身上找到往日小彬彬的影子。從小彬彬到小小彬,原本看似為克紹箕裘的好事,但若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筆者擔心小小彬又將重蹈小彬彬當年的覆轍。


報載小彬彬提到「小朋友在一起都在玩,有什麼意義」,這句話完全誤解了「玩」的心理學意義。「遊戲」在兒童發展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能學習身體動作的協調、鍛鍊大小肌肉、理解邏輯思考的概念、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能夠發展出與同儕互動的人際技巧,這些能力對於孩子未來適應社會非常重要,也無法由大人單向教導所替代。不讓小小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實就是剝奪他的正常發展。


另外,小彬彬也提到「我兒子對英文、舞蹈、音樂有天分,我會讓他多去學,也想帶他先去做智力測驗」。無論這句話是反映當下台灣父母常有的才藝心結,或是為了將來的演藝事業鋪路,都將會影響小小彬之後正常的學習發展。


這幾年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早已對這類揠苗助長的教養心態提出警告,筆者在此便不再著墨。此外,對資優或疑似資優的孩子做智力測驗,是筆者這幾年在醫院極力阻止的偏差狀況;資優的跳級生或童星,不管他們在「本業」上的表現多優異,但後遺症都是無法與同齡的同儕建立人際關係,這些孩子長大後對於適應社會將產生極大的問題。


最近小小彬的許多言行已有明顯大人化的傾向,這些表現絕非真正的早熟,而是長期在大人的世界中生活,一味模仿學習大人世界所造成的結果。小小彬對於自己所說的話很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會說出時空不恰當的話語,但因為他是童星,大人反而會覺得是童言童語而一笑置之,但長久下來小小彬將無法學習到他這個年齡應有的言行舉止與價值觀。


小彬彬當年曾飽嘗過早成名所帶來的種種後果,甚至去年底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自述「我是個沒有童年的人,絕不會讓兒子重蹈覆轍」,但如今不知是因為被名利沖昏頭,或是單純想讓孩子發揮天分,而開始做出讓孩子沒有童年的事。筆者在此誠摯呼籲,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讓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也請社會媒體停止消費小小彬,讓他可以慢慢回歸到屬於他的同儕環境。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