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斯心理諮商所網站 www.rogersc.com

目前分類:邊緣性人格心理諮商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您是否曾想過?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心理困擾,就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您解決此邊緣人格問題。專業的邊緣人格心理諮商能讓您認清到底什麼是邊緣性人格?此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並輔導您如何改善這令人痛苦的心理困擾。

 

心理治療人員診斷邊緣人格的重要依據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重度),或三項以上(中度)即可診斷為邊緣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

 

 

 

我們來一一解釋並告訴您遇到此困擾該如何面對: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拋棄是情侶間的用詞,遺棄是親子關係用語,尤指與母親的永久分離,當邊緣人格者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心靈欠缺的母愛,當情侶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既然將對方視同母親的照顧關係,初始可能隱藏內心對母愛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者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何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認對方未盡情感照護之責,像因吃醋,跟異性談天說笑(怕被遺棄),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思考及行徑,欲提出分手後,過往曾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燎起,思及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苦求原諒不成,情緒接著失控,自傷,傷人行為就可能出現。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極端思考模式是,對錯,好壞,是非,黑白...沒有灰色​,只有0100,如此的極端思考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上最為明顯,脆弱的心靈雖亟需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戀情後的異常反應,加上過往的情傷經驗,寧可刻意排拒也不輕易陷入苦澀的戀情;另一極端是一旦掌握戀情就陷入熱戀,瓊瑤式的狂風暴雨戀情能彌補母愛的不足,解決空虛與寂寞,然而彼此認識不清終將爭端不斷,尤其邊緣人格者怕被遺棄,可能出現過度操控情感的行為,像檢查手機,當伴侶欲疏遠或想另覓對象後,對邊緣人格者而言,這是想遺棄他,如此行為是徹底的背叛,既然遺棄與背叛,情緒跟著失控後的極端思考模式是”你要我死,我也不會讓你好活”,如此極端的報復曾彼此相愛的人,似乎潛藏著嬰幼兒期曾主觀感受被遺棄的情感連結。

 


為何當事人會極端思考?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先驅M.Mahler的分離-個體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給了我們合理的答案,此時期的嬰兒約在半-三歲,如果母親在育嬰過程中陪伴在側,嬰兒的感受為"這是好媽媽",如果餵完奶後,隨即離開,感受則變為"這是壞媽媽",嬰兒在三歲前經常感受母親的愛,這是客體(母親)恆常(object constancy),長大後的情感表達就穩定恆常;如果嬰兒經常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混亂情緒中打轉,極端思考便逐漸呈現。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及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認同障礙是自我認識模糊,致無法客觀認識,同理他人,由於易誤解他人,且極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健康,成熟的個體從小能感受來自父母溫暖,且經歷家庭和諧氛圍,長大後自然樂與人分享,且具備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樂,易跟人建立合群關係,反之,就可能出現認同障礙,由於自信心不足,怯與人互動,自我封閉後,也無法習得人際技巧,甚至不能客觀判讀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困擾,也正是認同障礙的核心問題,當事人感情受創後,會以各種情緒,或激烈手段挽回或報復傷他的人,背後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對方在此激烈反應後的感受,我的許多個案在接受心理諮商後才發現過去談戀愛是如何傷害對方而不自知,當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伴侶通常已遠離。

 


許多當事人父母本身就是邊緣人格者,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圖與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該趁子女幼時建立),他們會不自覺的給予太多的愛(卻未在幼時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錢,物質,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條件化的愛,背後暗藏著操控情感,讓子女感受壓力,這些在壓力下成長的邊緣人格者長久處於錯亂的家庭關係中,不易建立自信,無法感同身受他人反應,當行為,思考與外界出現落差後,自然無法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焦躁的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每個人都會寂寞,一般人遇到寂寞就找事做,上網,看電視殺時間,寂寞與孤獨的差異是後者除寂寞外,內心潛藏的焦躁與憂鬱無處宣洩,唯一能解孤獨的燃眉之急是伴侶(依附對象)的陪伴,邊緣人格者一旦缺乏陪伴,就會藉著各種自我麻醉方式宣洩孤獨的痛苦。

 


泡夜店能藉著眾人彼此取暖,混雜於喧鬧場合中酗酒,嗑藥似能暫解孤寂,大吃大喝,亂花錢同樣是這種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有些女性與男友的交往心態如暗藏著怕孤單寂寞,就可能與男友分手當下,即刻找到替代對象,性的勾引或放縱就可能發生;男性則可能出現自虐似的飆車以宣洩焦躁的孤獨。

 

 

 

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邊緣人格者被污名,貼標籤時有所聞,最常見的例子是他們因情感因素自殘輕生,甚至殺人,所謂”恐怖情人”幾乎是他們的代名詞,前面不斷提到邊緣人格者是父母照顧不周所造成,我們成人如果被困於找不到出口的大片森林中,焦慮恐慌,生命威脅的心理反應會自然產生,嬰幼兒如果經常被棄置於床上,照顧者只有餵奶時才出現,他們的心理反應就如同我們困於森林中一般。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反應,嬰幼兒有此高度警覺及被保護需求,是避免遭掠食者侵害吞食,過往農業社會憂鬱症邊緣人格案例不多,是因孩子通常由父母照顧,然而當人類高度文明,父母都需上班,這種潛藏的人類基本需求被刻意忽略後,自殘輕生自殺等異常行為才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層出不窮。

 


人的意識會不斷因過往(尤其潛意識期)的創傷投射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情境,邊緣人格者的伴侶通常被投射為替代母親的依附對象,一旦伴侶(母親)外遇,分手,離婚等象徵割裂情感並企圖遺棄的舉動出現,就等同於再度被丟棄於森林般恐怖,自殘輕生,或自殺以挽回感情的舉動也該被理解。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出生後要喝奶才能維持''生理''健康,卻很少人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給嬰兒足夠養分,長大後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不隨侍陪伴3歲前的嬰兒,長大後會因缺乏母愛,導致邊緣人格。

 


三歲前由母親照顧是那麼的重要,現代社會剛出生的孩子卻多半委由他人帶,阿嬤(公)及保母多半擔負帶孩子大任,相信很多母親都聽過老一輩傳授育嬰秘訣,''嬰兒不需常抱,否則會養成依賴”,這種完全缺乏學理根據的懶人育嬰文化讓很多可憐的台灣孩子出生後經常躺在床上缺乏撫慰觸碰擁抱關懷

 


嬰幼期的孩子如缺乏母愛,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M. Erickson)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到,孩子在0-1歲就開始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感在幼小心靈持續擴散,邊緣人格者經常易怒,莫名的憂鬱焦慮持續數小時就會在成人後經常發生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為何有學生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 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 因為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所致。

 


幾乎所有邊緣人格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其背後因素就是害怕孤單,因才希望找唯一好友(依附對象);才會因情人(依附對象)可能離去而吃醋;才會怕被遺棄而查伴侶(依附對象)手機;才會在教主(依附對象)一聲令下犧牲生命;才會與同伴(依附對象)餐風露宿;甚至當依附對象欲分手時,想結束生命。

 

 

 

前述提到嬰幼兒被棄置於床上沒人抱的感受就如同被棄置於森林般的恐怖,等待他人擁抱的初步反應是大哭,提醒照顧者該來抱了,哭了數百小時沒人理後,會聽到悽厲的嚎哭,接著就開始恐懼孤單,長大後即使有人陪伴,那潛意識中曾被遺棄的經驗已深烙內心,邊緣人格各種錯亂投射,不信任,憤怒等情緒因此於焉成形。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應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凸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試舉無法容忍遲到而言,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會喚起嬰幼期曾殷殷期盼母親懷抱的焦躁與憤怒,與此人格者爭吵時,如不願事態擴大而選擇緘默,會引發更大憤怒,因為無法忍受未定,意味著幼時孤獨等待未定的煎熬歷程;種種錯誤投射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潛在因素,潛藏著不堪的分離焦慮記憶。

 

奪命連環叩是另一例子,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除了不時檢查手機外,在深怕依附對象(媽媽)真的離他而去及無法信任和懷疑心態下,經常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即便知道對方更想逃離,個案似乎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對象的虛幻連結。

 

此人格者如面臨伴侶外遇,憤怒情緒便不時爆發且難以控制,此情緒的背後因素就如同母親跟他孩子說''媽媽不再愛你了!而且要離開你'',前述提到,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模式是,對方除了是情人外,也扮演著母親角色。

 

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書第三篇—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

 


邊緣人格粗分為外放及壓抑型,前者情緒易失控;後者則較壓抑,少數重度邊緣人格者在遇到壓力或分離焦慮時,慣以意志力抑制內心痛苦,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解離(dissociation)為多重人格的副症狀之一,由於解離現象或多重人格個案不多,也不易讓人了解,我試著從我的個案之一對此症狀的自述來了解,以下為個案敘述…

 


身體裡面住了兩個靈魂,她們有各自的性格、態度、思想、情緒、甚至是記憶!”

 


最近工作上,跟客戶對談中,我會忽然間說了奇怪的單字片語,當同事和客戶瞪著圓滾滾的眼睛,滿臉疑惑的問"電塔"???我也被問得莫名其妙,他們異口同聲說:妳剛才說什麼電塔?但是我腦中一片空白,我想不起來我剛才究竟說了什麼?(按:失神後的解離現象)彷彿一個身體住了兩個靈魂,當一個醒著說話,另一個就會消失,發現的時候,那個片段是空白的,完全沒有記憶…..”

 

 

 

我們如何作邊緣人格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西方文化產物,東方人對這以談話為心理治療的方式仍存疑慮,有位個案當初諮商後,仍在臉書團體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不懂為什麼要回顧過去?我總是選擇不回頭看,不然我走不下去.別人的錯誤,自己的錯誤,我選擇讓它過去,不提,不回想,因為傷害已造成,已經不是我能改變的!如果一直回顧過去,我只會被絆住,走不到現在的我.

 

 

 

 

 

我當時的回應是:心理諮商過程中,需回顧過去的原因是

 

 

 

 

 

1.嬰幼兒期被傷害後,創傷會進入潛意識,痛苦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成為無法取出的積存心靈垃圾,跟著妳一輩子,這些垃圾能經由心理分析排除,讓你健康走向未來。

 

 

 

2.人經歷過去各種委屈,痛苦後,憂鬱,焦慮及信心都會受影響,找到能了解且關懷妳的親友訴說,能加以排解,但親友通常無法擔任此工作,專業的心理諮商能協助妳宣洩情緒,提示妳勿重蹈覆轍,幫助妳重振信心.

 

 

 

3.如果回顧過去母親對妳的傷害,妳目前能以全新的心情面對過往對母親的心理糾結嗎?會以更警惕的態度改善目前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嗎?

 

後來這位個案在疑慮中再次回諮商室,一星期前她與夫婿都承認半年來的脾氣與情緒化已因心理諮商顯著改善。

 

 

 

首次諮商:

 

會請個案作簡易憂鬱,邊緣人格,與焦慮症測驗,以確認個案的邊緣人格困擾,接著請個案開始訴說自身狀況,訴說過程就是情緒宣洩,心理師會耐心傾聽,不會中斷個案談話,此外會討論邊緣人格的主要樣態與形成因素,讓個案大致明瞭此症,並請閱讀相關資料以利未來諮商進行,最後會提出諮商計畫,讓個案知道未來諮商的走向。

 

 

 

父母親的諮商:

 

第二,三回諮商通常會談論父親與母親,父母是家庭,童年,與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諮商過程會讓個案對比自己目前性格與心理困境是否與父母相關,當個案提到母親的強勢與操控,接著就會提問:母親的強勢對你的影響是什麼?當提到父親的愛面子,我們可能會問:父親愛面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提問中,能激發個案深層思考,讓個案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結構,因此能了解邊緣人格的緣由,並開始建構新的生命出口。

 

 

 

生命過程的諮商:

 

最初記憶:

 

人在三歲前的記憶通常模糊,三歲開始就會出現片段記憶,最初記憶的討論通常能從片段幼兒經歷畫面中印射出頗具意義的過往,當我問:是否記得幼稚園前後的最初記憶或畫面?如果個案說:記得有回母親帶我到兒童樂園,因人潮擁擠,與母親暫時失散的恐慌記憶.....,最初的記憶通常饒富意義才會長久留存,它也通常因創傷而揮之不去,心理諮商的過程能在協談中袪除長年傷痛,也能顯示當年時空環境,自身所經歷的各方經驗與體認,對認識潛在自我有相當助益。

 

 

 

童年經驗的諮商:

 

從小一始的童年記憶已歷歷在目,每位個案能清楚訴說當時家庭背景,父母互動狀況,童年的生活點滴,在校的人際關係等,這些的訴說等同於自我重新剖析,在這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最能清晰了解自我,邊緣人格的成因也將在敘述過程中一一呈現,改善心理困擾的最佳途徑是需先了解這些症狀如何存在與產生,有了這樣的體認,才可能進一步以行動與毅力自我調整。此階段最容易留下心理創傷,如心理師能敏於感受諮商當下個案曾受的傷痛,而加以使用精神分析中的詮釋(interpretation)技巧,當潛意識創傷一旦被''說出'',就能化解此長年心理痛苦。

 

 

 

青少年諮商:

 

邊緣人格的初兆,通常在青少年期的學校中呈現,例如與同學出現緊張的人際關係,過早與異性交往,因自我認同問題,開始出現抽煙,嗑藥,混幫派等青少年問題,情緒問題此時已開始出現,因而不時與人衝突。此時在家中與父母的緊張關係可能浮出抬面,邊緣人格個案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終其一生都無法處理與父母愛恨情仇的關係,協助個案深入了解父母教育行為背後所透露的問題,將是未來是否能以更成熟態度與父母相處的重要關鍵。

 

 

 

成人諮商:

 

邊緣人格的整套諮商時間約需2-3個月,最後階段的成人諮商會在初談,父母親,童年經驗,青少年諮商的每星期一回的心靈洗滌後,當再回顧兩個月前初談時的種種困擾時,許多個案已能重生般的認識,砥礪,陪伴自我,再次面對邊緣人格所帶來的情感困擾時,已不再陌生,也不會自責,反而願在自我接納中重新懷抱那曾受創的心靈。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100分,隔天作會有60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何謂邊緣人格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以來,已將憂鬱,焦慮症定位為個人專業諮商範圍,然而從今年(2010)初起,發現有6成以上的憂鬱症當事人同時存在邊緣人格,在諮商專業上因此能更精確掌握個案罹病潛在原因.

 

    是否曾遇過在學校有人特別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無法忍受孤單及被人拋棄?較嚴重的則是因對方表達想分手意圖後,作出自殘,威脅對方,甚至同歸於盡等非理性行為........?以上行為特質,可能為邊緣性人格,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新版的《DSM-IV-TR》,邊緣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

 

 

 

以下十項,符合五項以上,即可能具有邊緣人格,第一至二項為我將其加入自編邊緣人格自我檢測中.

 

 

 

1.幼時(尤其三歲前)未受到充分照護,或曾由褓母,阿嬤,托兒所帶大.

 

2.與異性交往時,會多疑,吃醋,因而常發生爭執.

 

3.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4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5自我認同障礙:過度情緒反應伴侶遲到、失信等.

 

6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飆車.

 

7.不斷藉輕生,自殘行為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8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9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10.隨時爆發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為何出現邊緣性人格?

 

 

 

憂鬱症跟情感困擾相關,邊緣性人格更是情感脆弱,敏感,有人終其一生為情所困,其背後因素可能就是此人格作祟,你可能好奇,為何有人為了阻止分手,無所不用其極的威脅對方,媒體幾乎每天都有某人因伴侶提出分手或外遇殺人的新聞,或是有人跟異性交談,就能激起邊緣性人格者醋勁大發,暴跳如雷,等到雙方吵架時,他的一貫說詞是"因為我深愛且在乎你,才有此舉動",究其原因,其實是邊緣性人格所致.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從6個月到3歲左右,需要撫育者(父母)全力照顧,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因分離焦慮,對環境,他人產生懷疑的不信任心理,導致情感出現脆弱,敏感,情緒失控等特質,尤其長大後與人建立情感連結後,會產生依附關係,一旦形成依附,在補償嬰兒期未被全力照顧心理下,會自然將伴侶視為該照顧他們的重要他人(父母),因此當伴侶(父母)企圖分手或劈腿時,邊緣性人格者再次感受被冷落或遺棄,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樣的忿怒往往讓伴侶無法忍受而結束關係,然而在處理分手過程中,雙方都會歷經煎熬與痛苦,其實倆方都沒錯,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事人在嬰兒,童年期未受到妥善照顧.

 

 

 

    現代人憂鬱症及邊緣性人格者特多的原因是,過去嬰兒多半會有父母全天照護,現在父母為了家計,需請保母,阿嬤,外籍看護或托兒所照顧,我所遇到的邊緣性人格者,有父母為上班,作生意,不得不將幼兒託人看護,其照顧模式就是餵飽,哄睡,這些現代嬰兒因此需每天經歷分離的煎熬,台灣民間甚至流傳著荒謬的育兒經驗,讓嬰兒哭一陣子,不要隨便抱,以免過度依賴情感,殊不知,當孩子未能受到情感支持或不斷被迫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一個人孤零零的關在房間,這些孩子的主觀感受如被棄置於陰森森林,當這樣的經常被棄置經驗形成 勞不可破的潛意識創傷,邊緣性人格就於焉成形.

 

 

 

    我的邊緣性人格諮商經驗是,雖然當事人無法憶起曾被暫時遺棄經驗,但當潛意識感受曾孤單在家的心理懼怕時,眼淚會不自覺溢出,這樣的情感揭露過程,有助於當事人化解長久以來的情感創傷,改善對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憤怒得以紓解而改善邊緣性人格困擾

 

 

 

   促發此人格因素約有一半來自3歲前未被善加照顧,另半則為12歲前曾歷經孤單童年,像現代父母忙著上班,孩子放學回家僅由阿嬤,外傭提供食物,經常期盼父母下班陪伴的孤獨童年經驗也是邊緣性人格的溫床.

 

 

 

 


 

    佛洛伊德的曠世論述中,能讓他留名千古的,非潛意識莫屬,而客體關係理論(ORT)能將潛意識推向更深層境界的主要建構者之一馬勒(M.Mahler)證實了三歲前幼兒如未受良好照護,長大後將顯現邊緣性人格的理論雖已被學界認可,卻仍未被普遍重視,至少在台灣,父母為了上班,做生意,會委託他人照顧,我們的文化中並不認為也不相信三歲前的孩子需自己親自照顧(我的女兒就是由我請求妻子辭職在家照顧).

  

 當大家都認為世間最重要之事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將來一生為情所苦,需好好親自在家帶孩子,或像北歐福利國家給予父母充分育嬰假(而非補助),屆時馬勒的邊緣性人格論將可能是人類最有貢獻的心理學理論.  此理論在西方先進國家已顯然發酵,他們深知三歲前幼兒沒被照護,將深烙潛意識中,因此有些國家連爸爸都能有育嬰假,且長達兩年,而家長被發現將孩子放在家沒人照顧,會被判刑的,台灣是有這樣的法律,但有人因此被執行嗎?

由於邊緣性人格的憂鬱因子已深化至潛意識,形成不易改變的異常人格(性格),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心理諮商時程需稍長,諮商過程中,我們會進行以下主要項目.                                                

 

    1.讓個案充分了解邊緣性人格

 

     心理諮商能產生療效的因素為,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深層的了解,以諮商邊緣性人格而言,心理師應讓當事人通曉自身幼時在何種被照護經驗中成長,而後如何形成情感脆弱,敏感,以致在不信任伴侶(被遺棄投射),害怕孤獨,分離焦慮....的心態下,一再情緒失控,做出自殘,自殺的失控舉動.

 

   同理心通常需要認知上的了解,而對自己的同理,包容是行為改變的初步,亦是邊緣性人格諮商的初步.

 

2.協助個案作充分的創傷後情感宣洩

 

     當個案能對自己有進一層的了解與同理後,將能感受幼兒期曾受的潛意識創傷.例如,如果當事人了解"分離焦慮"的意涵,就不會自責且懊惱自己以情緒失控的反應處理情感問題,此時,當心理師說:你仍然認為一位從小父母不太抱,且經常被孤單留置在家中的孩子,長大後就能理智的處理感情問題嗎?或:我能感受你被男(女)友拋棄後的內在恐慌及深怕再陷孤獨感....如此同理當事人不被了解的內在痛苦,能促進情感的充分宣洩.

 

3.鼓勵個案漸次培養獨處能力,並克服孤獨感

 

    有了對自己了解,且充分宣洩悲悽情緒後,便可開始鼓勵當事人面對最脆弱的情感問題,邊緣性人格者的真正罩門是害怕孤獨,無法忍受獨處,我們會鼓勵個案嘗試先從事自己喜好的娛樂,試著在沒有人陪伴時,獨自一人在家聽音樂,看書,接著自己試著到電影院看電影,然後討論是否真如所想像的那麼難以跟自己相處?

 

4.培養面對被情感拋棄的現實感及當下情緒管理能力

 

  為了加強個案每回談戀愛時該有的現實感,我們會問:如果不希望分手,那麼吃醋,多疑,查勤,威脅,甚至自殘等行為,是協助或破壞你的戀情?

 

  我們也會實際操作當下如果因不滿對方,情緒即將失控時,將以何種理性態度因應(邊緣性人格經常因失控造成關係緊繃,最後導致分手)

 

 

 

邊緣人格經典之作"愛你,想你,恨你" 讀後感

 


 

2012/02/05 22:40



 


為何有些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為何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為何許多具文學天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終會自殺身亡?看完兩本邊緣人格相關經典之作後,終於明瞭其中因素,先介紹其中一本,"愛你,想你,恨你.

 


這本書概略交待了邊緣人格的發展史,我試圖以編年方式將其串連:


 


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正式宣告潛意識踏上心理學舞台,也為邊緣人格論奠定發展基礎.


 


30 年代,當A.Stern首先提出"邊緣人格"一詞,也正是客體關係論如火如荼展開時,他們反對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認為自體及母親(客體)才應是人類心靈發展的重心.此時代表性人物有M.Klein,W. R. D. Fairburn及D. W. Winnicott等.


 


50年代,二次大戰後的心理學重新蓬勃發展,J.Bowlby首先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 兒童在成長時與母親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接著H.Harlow利用猴子做實驗,指出動物對母親的依附需求,並非僅由飢餓引起,而是源自天生的本能需求.


Ainsworth以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證幼兒與母親分離後的四種依附形態:安全,焦慮,逃避及紊亂依附,這些的論點讓邊緣人格論推向成熟境界.另外客體關係論先驅M.Mahler的"自我發展四階段",其中的分離--個體化論指出嬰兒約4-5月至2-3歲是培養客體恆常(object constancy)最關鍵時刻,此時嬰兒如受到良好照護,未來就能自我獨立與照顧,此理論讓嬰兒與母親的分離焦慮所導致的邊緣人格論有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87年第一次將邊緣性人格的9大診斷標準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內,這讓全世界心理治療人員有了治療依據,除對此症患者為一大福音外,也讓世人初步瞭解此症.而哈佛大學的J.Gunderson及康乃爾大學的O.Kernberg應為主要貢獻者.


 


90年代,第一本探討邊緣性人格的經典書籍,愛你,想你,恨你(I hate you,don't leave me)問市,由J. Kreisman及H. Straus合著.


 


21世紀初,第二本受矚目的邊緣人格書籍"親密的陌生人"(Stop walking on egg shell)出版,由Paul T. Mason & Randi Kreger 著,教導伴侶如何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我將在近日提出此書之讀後感).


 


認識邊緣人格的捷徑是熟知9大診斷標準,本書第一章就詳細解釋,其中有兩項一般人不易瞭解,


 


一.低落的自我認同感:簡單而言就是自信心不足,由於邊緣人格者從小未受良好照護,內心深處的缺乏安全感從孩童時的人際關係就出現問題,成人後的情感一旦受挫(通常因分離焦慮所造成的不斷衝突),自信心便受到打擊,此外,父母的未善加照顧,自然從懷疑自己到自我認同的低落.


 


二.極端的思考模式,常造成人際衝突:在情感本能需求自嬰兒期就未得到滿足的焦躁情緒下,潛意識中已夾雜著憤恨,心理學家E.H.Erikson在人生八階段的論述中說,嬰兒如未受到良好照顧,在0到1.5歲時,就可能發展出對周遭環境與人的不信任態度,人的極端思考通常就是在不信任的態度上所形成,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今天你離開他,就是背叛,就是置他於死地,就是他的仇人,一般人如不能瞭解分離對他們而言是多麼的痛苦,就不能理解他們的極端思考,這正是邊緣人格者在感情道路上走得這般坎坷所在.這種極端就會產生今天愛你想你,明天就恨你的地步.


 


本書第六章為如何與邊緣人格者溝通,點出給予支持(support),發揮同理心(empathy),及點明事實(truth),簡稱SET溝通法.


 


支持:邊緣人格者雖然最需伴侶的愛與陪伴,但要拿捏精準並不容易,過度的愛會讓對方予取予求,最後反而會因疲乏與欠缺了解而分手,傷害可能更大,支持並非無限度的給予,因此,我認為支持也該有三步驟,一是自己先照顧好自己;二是充分了解邊緣人格者與其真正需求,三,以較有效率的方式與此人格者相處.


 


同理心:運用同理心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模式面對邊緣人格者,我們常看到媒體報導有關情殺案件,如果能就近到現場,不外乎以下對話:"我不想跟你這樣沒完沒了下去了!","我確定要跟你分手了","求你放了我吧!'',"我無法忍受你這樣的苦苦糾纏",陪伴者如果知道這些話會讓對方再次感受嬰幼兒期未被良好照顧所產生的被遺棄投射,認為這回依附對象又將像過去曾被母親遺棄後的孤伶身影,可能會情緒失控,甚至自殘或傷人.


 


適切的話語該是"我瞭解你的感受,先別激動好嗎?","我會在此陪你,別擔心","我知道你過去曾受過傷害,我知道你需要我","我瞭解你有時怕孤單,我會盡量陪你的",這些同理的話,會澆熄情緒失控者的憤怒,邊緣人格者在沒有分離焦慮困擾時,與一般人無異,並無意傷人意圖,不需對他們懷有成見.


 


點明事實:嬰幼兒期未被充分照護者,長大後會期待伴侶給予無止境的愛以補之,期待伴侶能扮好他母親角色,然而伴侶必竟非其母親,在此期待落差下,邊緣人格者所面臨的情感波折必定艱辛,因此伴侶在瞭解其深層心靈困境後,要不厭其煩的點明事實,點明你僅是伴侶,而非母親,點明對方內心的創傷是過去該照顧你的人所造成,而非由伴侶概括承受,點明如希望伴侶在旁陪伴,就不應一再以非理性態度處理感情問題.


點明事實有潛在危險,勿在邊緣人格者情緒失控時白目點明.


 


一個月前日本兩位台灣女留學生被台灣男同學殺害事件,起因為男學生追求不成憤而殺人,女同學先前發現兇嫌對其有好感並展開熱烈追求後(鎖定女方為依附對象),開始冷漠以對,並私自與其他同學前往北海道旅遊,未告知男方,醋勁發作下,前往宿舍理論後失控殺人,女方的立場為男方前來無理取鬧,卻沒想到被鎖定為依附對象後,在衝突時就該冷卻對方情緒保命,這通常發生在情侶間的衝突,竟連非情侶都可能發生,建議遇到對方情緒失控,請多使用以上同理心話語,避免憾事發生.


 


在此須特別強調,本書所敘述的個案多半為重度,重度邊緣人格者最大特質是面臨情感挫折有自傷或傷人企圖,不斷藉酒精藥物克服孤獨感企圖逃避現實,輕,中度的邊緣人格者如沒有如此嚴重的傾向,無需過度緊張.

 

 

 

 

 

 

 

再論邊緣性人格

 


 

 



發表邊緣性人格諮商理論後,許多人看了文章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心理困擾而來心理諮商,在密集接觸個案後,專業上有更多發現,值得跟大家分享,以下是大家好奇的問題.

 


1.邊緣性人格情緒失控時,恐慌症可能發生嗎?


以憂鬱症患者近半存在焦慮困擾而言,此人格自然會與焦慮症有相當程度聯結,據我個人諮商經驗,憂鬱症患者約6-7成具邊緣性人格,而此人格中約有3-4成會同時出現恐慌症(焦慮症之一),當個案面臨伴侶企圖分手或劈腿等感情困擾時,情緒變得高亢,哀淒,尤其高度的分離焦慮將導致呼吸急促(缺氧),心悸,暈眩等恐慌症狀,經過協助個案改善感情困擾,工作壓力(恐慌症促發主因),或壓抑情緒,恐慌症狀通常能快速改善.


 


2.為何遇到情感問題時,有被遺棄感受?


當外遇問題出現,正常伴侶分手過程是被拋棄,然而由於邊緣性人格者過去被父母(客體)嚴重照顧不足,因此易產生情感上的分離焦慮,於是長大後任何與他們談戀愛的伴侶都會被鎖定為形同父母感情的依附關係,既然有了依附關係,分離時自然有如父母遺棄孩子般痛徹心扉的感受.被遺棄,分離焦慮和依附關係是邊緣性人格的三大Key Words.


 


3.為何情緒會抓狂,失控?


由於幼時有被遺棄經驗(嬰幼兒期的潛意識主觀感受),成人的本能需求為吃睡,嬰兒除吃睡外,也有被照護需求,當心靈的本能需求未被滿足,會對環境,人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會在個案長大尋得依附關係後暫緩,然而潛意識的分離焦慮仍存於心中,當伴侶劈腿,不忠,便會激起恨意,終致情緒失控.如同一位神經質者,一旦房間遭人行竊入侵,將惶惶不可終日.....


 


4.為何會自殘,輕生?


被拋棄會讓人情緒低落或短暫憂鬱,但被遺棄會產生連同失去親人的絕望感,人在精神上是靠著希望而生,當生存希望破滅(伴侶企圖分手),個案可能失去生命動能,初期可能以自殘警告,當確認希望破滅,就可能結束生命,甚至同歸於盡,部分嚴重個案的心態是---我得不到你,別人也別想得到!


 


5.邊緣性人格是否有輕重度差異?


是的!根據我個人經驗,此人格者可粗分為輕,中,重三等,那些能享受獨處,在無人陪伴下欣然自助旅行,除了能照顧自己外,也能關懷他人,遇到感情挫折,不致以非理性反應,以我經自評為輕度,父母在我幼兒期皆需上班,小學下午放學後雖有奶奶看顧,仍覺孤單,這是現代人無奈的隔代教養問題.您如想自我檢測邊緣性人格,不妨在本頁上方點入本所網頁內的"憂鬱邊緣性人格焦慮自我檢測"欄測試.


 


6.此人格者是否會彼此吸引?


瓊瑤式刻骨銘心,海枯石爛的狂暴式戀情頗符合邊緣性人格者戀愛模式,其特質為彼此初識一旦接納對方就陷入熱戀,通常是男方熱烈追求,時時電話熱線,伴隨著感人肺腑承諾,女方感受對方熱情也跟著墬入情海,自認找到如意郎君,這像是三秒膠戀情,彼此一旦結合,如同三秒膠合體,深深吸著彼此,然而一旦一方想離(通常為另一方開始理性對待瘋狂戀情),三秒膠合體將如同撕裂般痛不欲生.


 


7.如何脫離被威脅的邊緣性人格式戀情?


一旦企圖與重度的邊緣性人格者分手,個案通常會因無法忍受被遺棄後果而展開連串的情緒失控,自殘,自殺,甚至報復,如果不合宜處置,可能發生不幸的悲劇,因此


A.要了解並確認對方是否為邊緣性人格者(請參考上方十項診斷標準),確認後應設法規勸進行相關心理諮商.


B.如用盡各種方式協議分手,對方仍不善罷甘休,試著請雙方父母或值得信賴的長輩介入協調,勿自行孤軍奮鬥,如欲採取法律行動,應在確保個人人身安全下進行.


C.如對方因分手而情緒高亢,應以時間換取空間,切勿在情緒高張時刺激對方,許多的悲劇,例如憤而自殺,傷人,常在此激烈爭執中發生,時間的適時拖延會讓邊緣性人格者情緒冷卻,甚至另覓依附對象.


 


8.為何會奪命連環叩?


當個體有了邊緣性人格後,終其一生都會在分離焦慮陰影中度過,如與依附對象維持良好關係,其內在躁動程度就能暫緩,一旦被發現有第三者介入,潛藏內心的被遺棄恐懼就立即被挑起,這第三者因此被視為自己可能被遺棄的仇敵,而此依附對象表面上是企圖遺棄他的負心人,其實在被遺棄投射作用下,其痛苦程度就如同父母幼時遺棄他的陰影再現,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不時檢查手機簡訊,MSN通訊內容外,在無法信任和懷疑下,會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連環叩的結果會讓對方更想逃離,然而個案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 對象有虛幻的連結.


 


9.為何伴侶遲到會引發情緒反應?


人的思考,行為會不斷被過往曾發生的重大事件所牽引,此乃潛意識的運作過程,既然嬰幼兒期曾經歷被遺棄痛苦,分離焦慮及過往經常躺在嬰兒床哭泣及童年曾殷盼父母回家陪伴的孤單身影就是邊緣性人格者的重大潛意識嬰幼兒記憶,因此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過往的痛苦等待記憶會以非理性模式產生憤怒情緒,這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主因,潛藏著個案的不堪記憶.


 


10.如何走出邊緣性人格陰影?


我所接觸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多半缺乏生活中的興趣,嗜好,仔細探究,他們的生活重心似乎就是維持與依附伴侶良好關係,既然前來尋求心理諮商,我的工作目標是讓他們相信其實自己是最靠得住的依附對象,試想一個有許多興趣嗜好者,一旦對方劈腿,心理會那麼恐慌嗎?恐慌背後的真相是個案不相信能自我照顧,因此我們的工作是加強自我照顧能力,我有位面臨先生提出離婚要求的個案,初來諮商時,經常因對方有意疏遠,提出離婚而抓狂,當諮商過程提及童年經驗被照顧不足,清楚自己的心理問題後,開始重新投入過去想學的專業,不再感到寂寞無助時,對先生的冷言冷語已不再那麼激動,甚至開始整理凌亂的內務,到市場買菜做菜.....我看到她的信心逐漸恢復,我並不擔心她失去伴侶,因為她正學著如何照顧自己.


 


如何陪伴邊緣人格者---"親密的陌生人"讀後感



 

2012/03/17 21:50



 


邊緣人格時時刻刻有被拋棄,分離焦慮的潛在心理威脅,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會是痛苦的煎熬歷程,原本充滿自信的伴侶可能在不斷的責備,羞辱下,開始懷疑自我,憂鬱症因此也會出現在伴侶身上,為了讓陪伴者瞭解此症,且不需懷疑自我,本書教導伴侶與邊緣人格者互動的正確模式,全書重點是,先照顧好自己才是陪伴此人格者的先決條件,否則兩人都陷入苦海,問題將愈加嚴重,許多看完此書的伴侶因瞭解真相,有如釋重負之感.


 


 


本書的缺點之一是所挑選的個案或理論依據多為針對重度邊緣人格者,邊緣人格應分重,中,輕度,重度個案較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更不易閱讀相關書籍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如此以重度為論述會讓少數個案讀後有排斥感,希望未來能出現針對高功能或中度的邊緣人格者的著作,這兩年來我所接觸的個案多半為此類型,這些個案才應是治療人員該關注的重點.


 


 


邊緣人格的類型與型態:


高,低功能類型:


低功能(重度)是指有強烈自殺,傷人,嗑藥,酗酒傾向者,缺乏病識,求醫及拒絕或逃避治療,究其原因,部份為病情太過嚴重,致缺乏治療自信;不願面對有缺陷的自我;智識不足,致無法判斷較佳治療方向.


高功能(中度)是指有清楚病識感,強烈的求醫企圖,不斷藉各方管道期待心理狀況好轉,且願配合治療,但面臨依附者拋棄,或可能分離仍會出現情緒失控等問題.


 


外放,壓抑或兩者兼具型態:


外放型是指個案與伴侶因分離焦慮有被遺棄等情緒後,會情緒失控,以言語,行為攻擊依附者,企圖在衝突中達到宣洩目的,如此的情緒反應經常造成人際,情感裂痕.


壓抑型是指個案遇分離焦慮,被遺棄等情感困擾時,因懼怕依附者懲罰,遺棄或想維持形像愛面子,會以控制,壓抑內心痛苦處理心靈創傷,如此壓抑情緒終究會因積存而爆發,自我傷害程度可能比外放型更深.此類型邊緣人格者由於長久抑鬱,較易出現解離(Dissociative Disorder),一種在強力壓力下的失神狀態.


部分個案兩者兼具.


 


 


設定界線:


本書花了很長的篇幅提醒邊緣人格伴侶,相處時應謹記設定的界線的最高指導原則,由於情緒失控時會無理取鬧,專找伴侶的痛處攻擊,盡情宣洩憤怒,如此將過往未受父母照顧的潛在不滿,經常任意投射在伴侶身上,不明究理下,一般人會據理力爭,忍無可忍下,會強力反擊,最後變得兩敗俱傷,甚至離異收場,溫和或息事寧人的伴侶初始通常好言相勸,繼而理性溝通,當百般嘗試不僅未見改善,惡化關係反而愈演愈烈後,溫和壓抑性格的伴侶漸漸出現憂鬱,情緒問題,本書提醒,不設定界線會拖照顧者下水,當伴侶也出現心理問題,邊緣人格者將直接受害.


如何設定界線?


本書予人感受是以偏向照顧者立場而寫,以設定界線為例,我認為其積極意義不該僅止於自我保護,而是取得雙贏....


1.取得默契:伴侶如通曉為何當事人出現異於常人的情緒,瞭解何時會爆發情緒,知道邊緣人格各項基本常識,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避免在設下界線時,讓對方感到未受尊重,而是在取得互信與默契下,讓邊緣人格者接受設下界線是保護雙方的利器.


2.訂出規則(設定界線):清楚設定界線,訂出規則,例如個案在上班時間因分離焦慮頻頻來電干擾,令人抓狂,首回可好言規勸提醒,並告知你的真實感受(邊緣人格者面臨分離焦慮往往缺乏同理心),次回警告或嚴重警告若再犯定會執行規則,請對方勿輕忽警告.


3.執行規則:與邊緣人格者相處的痛苦,不僅是無預警(其實有跡可循,通常與分離焦慮相關)的暴怒或無止境的操控.....,另一最大的問題來自軟弱,不能有效執行規則,設定界線的伴侶,當當事人發現伴侶舉棋不定,意味吵鬧就有糖吃,這就鼓勵無休止的衝突,因此嚴格執行規則不僅避免擴大彼此傷害,也能讓邊緣人格者在界限內自我控制,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治本之道乃進行有效治療.


 

 

積非成是的育嬰將導致邊緣性人格

 

 

 

前些天在影劇板看到藝人丁寧為了培養一歲子女獨立能力,竟忍痛(丁寧自述)讓嬰兒躺在床上狂哭45分鐘才抱起,這種不可思議的育嬰模式在台灣並不稀奇,我女兒幼時就有親戚提醒勿常抱嬰兒,會養成依賴習慣,然而此舉將導致邊緣人格,讓孩子終生為情所困,為愛自殘,殺人.....

 

 

 

我在部落格文章曾詳述過此人格樣貌,成因及心理諮商如何克服邊緣人格害怕獨處的核心困擾,諷刺的是,我每每要求個案試著獨處半小時至一小時,平均就是丁寧的45分鐘,邊緣人格者會因伴侶遲到十分鐘就暴跳如雷(被遺棄投射),會因發現對方劈腿而自殘(恐慌分手後無法獨處),會因離異而自殺,殺人(無法自身面對孤獨身影)....,這些都是邊緣人格的典型特質,也都是父母在嬰兒三歲前未善加照顧孩子的結果.

 

 

 

嬰兒與外界(父母)溝通的唯一方式是哭鬧,肚子餓,尿布濕,溫度熱...都會哭,哭得最大聲是何因?醒來後發現旁邊沒人,前幾週會哭到累為止,數月後會安靜的躺在床上等人餵奶,很多人以為此乃嬰兒訓練有素才變乖,殊不知這孩子已對人及外界產生不信任,對孤單產生深層恐懼,越疏於照護的嬰兒,未來邊緣人格的嚴重性越高,德國人是西方世界訓練嬰兒最徹底的民族,此民族也以冷酷著稱.

 

 

 

 我們試著推敲為何會有此奇怪的育嬰方式:

 

 1.過去農業社會,父母有足夠時間照護嬰兒,現代父母則忙著工作,一切講求效率的結果,連人生大事都被節約.

 

2.愛與被愛是相互且沿襲的互動關係,一個未曾感受愛(尤其三歲前最須被愛時)的人,是不容易愛人的,這當然會表現在母親照護嬰兒的態度上,丁寧曾透露,因家庭不夠溫暖,青少年時期自己長得高大,曾被吸收霸凌同儕......

 

 3.三歲前是人類潛意識期,多數人不會有記憶,很多人因此忽略潛在本能需求,然而根據我諮商經驗,多數人會從父母後來教育,或父母性格推敲出自己三歲前被照護品質,如果是阿公阿嬤帶,則能從與阿公阿嬤所發展的關係好壞推敲.

 

 

 

妻子幼時受我岳母良好照護,她除了照顧好我們女兒外,經常與母親電話聊天,也不時回娘家陪伴母親,相對於近來不斷傳出殺害親生父母新聞,昨天甚至有位酒店小姐連生三位子女,卻全都遺棄,表面上是人淪悲劇,實際上可能是為人父母未善加照顧子女後所引發連串扭曲人性事件,這其中,當嬰兒哭泣卻仍有很多父母未能滿足其本能需求,扮演著關鍵且潛在因素

 

 

 

後記:

 

 

回想兩年前發現憂鬱症個案竟有半數以上是因邊緣性人格隱存心靈深處後,曾自忖自己何以有這樣的諮商理論與實務發展,原來有三股因素匯流所成:


 


A.曾著"心理治療DIY":此書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IV節譯而成,當初自行開業前,自覺精神醫學的認識不夠,因此下了功夫將最重要的心理病症加以了解並翻譯出書,這樣的過程讓我初步通曉邊緣性人格,尤其那關鍵的九項診斷標準,去年在發表文章時,還順便將原本使用多年的憂鬱,焦慮測驗加入邊緣性人格,這一年多來成為我初次諮商的利器.


 


B.參與諮商心理師考試:我曾考了五回,雖不光采,但諮商理論卻在這數年考試煎熬中有所精進,尤其重新解析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相關的客體關係理論,因為邊緣性人格乃潛意識運作過程,不瞭解相關理論就無法掌握其精髓.


 


C.多年的憂鬱症實務操作經驗:經過不斷的諮商,接觸,推敲後,去年初終於如發現新大陸般,察覺原來憂鬱症潛藏著邊緣性人格的罹患因子,有了這樣嶄新的理論與實務依據,讓我更有信心為陷於憂鬱困境的個案找到康復出口.

 

 

邊緣性人格實務問答

 


 

 



有位疑似邊緣性人格者來信,以下為問答內容:

 


高醫師您好: 無意間發現你的部落格,不知是否能夠借用你的看法,來回答自己對自我的疑慮,也很謝謝你的耹聽與寶貴意見-*********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後來,阿嬤離開了,直到國中前,爸媽因為做夜市的生意,比較忙,一個小孩就跟著父母陪他們結束生意後,自己才會睡;那段日子,也會跟家人去各地方旅遊******** 國中時,我爸告訴我一句話,要我自己以後要學著獨立自主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配合學校的時程,假日返鄉;國一時,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的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的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像是...我們世界被隔了一道透明的玻璃,我無法接受到,當爸媽口中說出關懷話語的那道切實的感動,就連講電話時,也是如此的短簡,嘮叨也無法感受那份父母的關愛********高中、大學都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但我沒有變壞,反而把自己保護的很好吧,而且,幾乎所有的事,都自己來,不好的事就算自己很痛苦、很無助,也會想「不想麻煩家人」,而我世界很單純,一個人租屋,除非朋友有找,就是一個人逛街、看電影,當朋友主動需要我去耹聽或是給他心靈的支持時,我絕對不說二話的希望他們好,我明白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當我希望我對你是無私的支持與陪伴,我會希望在他眼裡我是最好的,最值得的;所以,我也害怕,自己那種佔有慾,是過度的,所以我會懂得收斂,只有他人主動提出時,我才會行動;但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會非常極端的會因此對此人,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甚至最後,就此切確的劃清界線。但是,私底下有時還會偷偷地打探對方的消息,對這些人,不會有當時那份激動的感受,不怪不怨,無所私。****但也因為這樣,我認為人和人之間,不過是種利害關係,你對我可以提供好處,或可以幫助自己打發時間,一個人看電影不那麼奇怪或孤單...這類的想法,所以,每個週期,會有一~二個知己,週期結束了,這個關係就像是循環似的,被無情的切斷~而且,有時自己還是被間接扯入,甚至一件事發生時,不是自己的錯,最後,似乎都成了自己的問題和不是*******出了社會,沒什麼同事情,因為,自己幾乎一年就換一個工作,工作的表現能力還OK,但就是公司的制度或職務讓自己不想待,一個住外面,沒談過感情,有認識幾個朋友,但也少少聯絡,生活就一個人,最長待的是自己的房間,會出去,但也是一個人,因為害怕自己越來越沒辦法當一個好的朋友對象。家裡的經濟不是很好,父親目前癌症開刀後,回家休養,我媽也因此擔起去市場做小生意,而我,卻更害怕面對現在家,我能給予支持,但是,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的,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家人也是,而我只是選擇,漠視心裡那股罪惡感。而對我自己,會給正向的想法,但不否認的事,我坦白而言,我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因為,自己是多餘的,雖然對愛情有所欲,但是,我也明確告訴自己,注定要孤單一個人,所以,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我無法輕易地告訴他人,我心裡當下的那種無助和徬徨或孤單,是因為,我害怕,聽見和感受我期望外的回應,那種感覺真的很受傷,那不如不讓自己在期望變失望,那就對自己不要有期望***但我還是對自己有些期待,很想知道我該怎麼改變對別人的態度,對自己的信心,不要讓新週期遇到我的人,就抱持來了一個警備心很重、人雖然好,但就是聊不來,感覺無法真正的親近,我想長久地經營所謂的感情,而不又是一個利害關係者。我希望他人的關心,但在感覺又太近時,感到反感而逃避,而又在心裡不斷揣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在自我敏感時而受傷。


 




邊緣性人格雖不易被覺知,理解,但總有一定的軌跡,它包括:

A.有一段照護不足(尤其三歲前),及疏離的家庭氣氛(4-12歲).

 

B.從青少年開始就因內心孤獨,開始在感情,人際關係上出現徵兆.

 

C.從成人起的感情互動因無法忍受被人拋棄(遺棄),出現過激反應,甚至輕生.

 

 

 

 

 

1.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阿嬤如能多帶妳幾年,邊緣性人格的情感穩定度就會好些,因為七歲的孩子仍須關懷,否則被照護的需求會在未來不斷尋覓幼時未能滿足的情感.

 

如果阿嬤曾與妳有良好依附關係,妳的真正父母是阿嬤,是嗎?

 

 

 

2.國中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

 

父母工作忙可能是好的藉口,但妳父母似乎無心關懷,其原因妳最清楚,有些父母從小未被關懷,內心不會蘊藏太多愛給孩子.如果你至今對父母仍有期待,是否將目標移轉到自己身上,自己才是可靠的依附對象.

 

 

 

3.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極端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最後就此劃清界線,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

 

邊緣性人格由於過往未獲足夠的愛,與人交往或談情說愛時會敏感計較,因此出現極端思考後的佔有慾,他們的情感邏輯為:我既然能全心待妳,妳當然應以同樣態度對我,否則就是背叛,而後就劃清界線.....,往後是否再給對方,給妳自己多些機會,勿太情緒處理情感問題?

 

 

 

4.害怕面對現在家,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

 

過去的家庭經驗過於疏離,長大後就不易與家庭成員出現溫暖互動,邊緣性人格者最大的致命傷是在外受到情感創傷,回家後的家庭功能如無法扮演撫慰與支持角色,將更難走出情傷.

 

 

 

5.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此人格者的另一極端思考模式為,經過不斷的情感疏離及傷害,會以自殘,自殺表達對生命,對親人,對伴侶的反撲,這樣的激烈反應經常帶來更多困擾.

 

如果你改變邊緣性人格的缺點,多發展興趣,能投入志趣工作,學著獨處,相信自己也能照顧自己......就不會對感情執著敏感,如此就不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的新書"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An Insight into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已在-心理出版社-出版,歡迎至出版社網站訂購
這本書不看太可惜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閱聽社群大小事物,總有些事情難以理解,例如:

為什麼:
省吃儉用,卻樂此不疲的養一大群寵物?
無法培養興趣嗜好,卻沉迷於菸酒,毒品?
須永遠有熱戀的感覺, 無法忍受平淡生活?
極端思考,不容灰色地帶,不是深藍,就是深綠?
遇到情傷,女性會割腕,男性會捶牆成傷?⋯⋯
無法忍受女友穿著暴露?
即便體重過重,仍瘋狂飲食?
一輩子為情所困,甚至成為 恐怖情人?

本書將為您一一解答

目錄:

                                      第一篇     認識邊緣性人格     

 

第一章邊緣人格的歷史與由來: 1684年的瑞士醫師波耐到1980年的DSM- III

第二章邊緣人格九大診斷標準:精神醫學史上的正式標示

第三章邊緣人格該有中,重度之分:中度邊緣人格者也該受到良好照護

第四章邊緣人格與相似症狀比較:釐清邊緣人格與其他心理症狀的共病問題              

第五章   認識邊緣人格小常識:台灣本土邊緣人格者的可能樣貌

    

                                    第二篇       為何罹患邊緣人格

 

第六章   大師們的理論發展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的拓荒者        

克萊茵(Melanie Klein):   嬰兒心靈的解讀者

馬勒(Margaret Mahler):   嬰幼兒發展理論巨擘

肯伯格(Otto Kernberg): 當代邊緣人格論的領航者    

鲍比( John Bowlby ):   分離焦慮幼童的守護者

安斯 渥斯 (Mary Ainsworth):   改變人類育兒文化者  

 

第七章     中國文化影響下的邊緣人格  

 

孝道與邊緣人格:無條件絕對孝順與有條件相對孝順

權威性格與邊緣人格:權威教育助長依附關係

中國文化缺乏正向育兒思想:荒謬的台灣民間育嬰習俗

 

第八章       罹患邊緣人格的五大因素

 

1. 0-3歲嬰幼兒的照顧品質:保母文化與邊緣人格的關係  

2. 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孤單的童年靈魂會形成邊緣人格

3. 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童年的分離創傷會造成寂寞恐懼

4. 家庭的氣氛家庭晚餐與假日休閒的重要性

5.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父母為影響邊緣人格的關鍵人物

                                          

                                 第三篇     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第九章    當親友出現邊緣人格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第十章     生命階段的提醒:

0-3歲幼兒期 : 母親與保母的照顧品質--勿以隔離手段處罰孩子  

3-12歲童年期 :父母的操控心理--如何改善家庭氣氛                    

青少年階段 :以尊重代替操控--如何避免青少年的邊緣人格行為

成人階段 :如何維護情感關係--如何改善人際困擾、婚姻中的外遇問題      

 

第十一章 人口與兒童福利政策   給邊緣人格伴侶的建議     致邊緣人格者的一封信

第十二章   邊緣人格的自我陪伴療法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首次諮商   父母親的諮商     生命過程的諮商     臉書與團體諮商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運動     培養興趣嗜好   建立人際脈絡   練習自我陪伴   參與公益活動

 

第十三章寫給邊緣人格治療工作者

 

如何避免邊緣人格者的過度依附與自殺:

 

 

                         第四篇           邊緣人格個案分析

 

第十四章   邊緣人格自殺案例分析:       張國榮與瑪麗蓮.夢露的自殺     媒體報導的情殺案件

第十五章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形成     諮商過程     諮商結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您是否曾想過?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心理困擾,就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您解決此邊緣人格問題。專業的邊緣人格心理諮商能讓您認清到底什麼是邊緣性人格?此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並輔導您如何改善這令人痛苦的心理困擾。

 

心理治療人員診斷邊緣人格的重要依據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以下九項症狀,如符合五項以上(重度),或三項以上(中度)即可診斷為邊緣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

 

 

 

我們來一一解釋並告訴您遇到此困擾該如何面對: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拋棄是情侶間的用詞,遺棄是親子關係用語,尤指與母親的永久分離,當邊緣人格者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心靈欠缺的母愛,當情侶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既然將對方視同母親的照顧關係,初始可能隱藏內心對母愛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者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何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認對方未盡情感照護之責,像因吃醋,跟異性談天說笑(怕被遺棄),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思考及行徑,欲提出分手後,過往曾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燎起,思及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苦求原諒不成,情緒接著失控,自傷,傷人行為就可能出現。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極端思考模式是,對錯,好壞,是非,黑白...沒有灰色​,只有0100,如此的極端思考在情感表達與人際互動上最為明顯,脆弱的心靈雖亟需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戀情後的異常反應,加上過往的情傷經驗,寧可刻意排拒也不輕易陷入苦澀的戀情;另一極端是一旦掌握戀情就陷入熱戀,瓊瑤式的狂風暴雨戀情能彌補母愛的不足,解決空虛與寂寞,然而彼此認識不清終將爭端不斷,尤其邊緣人格者怕被遺棄,可能出現過度操控情感的行為,像檢查手機,當伴侶欲疏遠或想另覓對象後,對邊緣人格者而言,這是想遺棄他,如此行為是徹底的背叛,既然遺棄與背叛,情緒跟著失控後的極端思考模式是”你要我死,我也不會讓你好活”,如此極端的報復曾彼此相愛的人,似乎潛藏著嬰幼兒期曾主觀感受被遺棄的情感連結。

 


為何當事人會極端思考?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先驅M.Mahler的分離-個體化期(separation-individuation)給了我們合理的答案,此時期的嬰兒約在半-三歲,如果母親在育嬰過程中陪伴在側,嬰兒的感受為"這是好媽媽",如果餵完奶後,隨即離開,感受則變為"這是壞媽媽",嬰兒在三歲前經常感受母親的愛,這是客體(母親)恆常(object constancy),長大後的情感表達就穩定恆常;如果嬰兒經常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混亂情緒中打轉,極端思考便逐漸呈現。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及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認同障礙是自我認識模糊,致無法客觀認識,同理他人,由於易誤解他人,且極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健康,成熟的個體從小能感受來自父母溫暖,且經歷家庭和諧氛圍,長大後自然樂與人分享,且具備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樂,易跟人建立合群關係,反之,就可能出現認同障礙,由於自信心不足,怯與人互動,自我封閉後,也無法習得人際技巧,甚至不能客觀判讀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困擾,也正是認同障礙的核心問題,當事人感情受創後,會以各種情緒,或激烈手段挽回或報復傷他的人,背後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對方在此激烈反應後的感受,我的許多個案在接受心理諮商後才發現過去談戀愛是如何傷害對方而不自知,當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伴侶通常已遠離。

 


許多當事人父母本身就是邊緣人格者,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圖與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該趁子女幼時建立),他們會不自覺的給予太多的愛(卻未在幼時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錢,物質,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條件化的愛,背後暗藏著操控情感,讓子女感受壓力,這些在壓力下成長的邊緣人格者長久處於錯亂的家庭關係中,不易建立自信,無法感同身受他人反應,當行為,思考與外界出現落差後,自然無法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焦躁的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每個人都會寂寞,一般人遇到寂寞就找事做,上網,看電視殺時間,寂寞與孤獨的差異是後者除寂寞外,內心潛藏的焦躁與憂鬱無處宣洩,唯一能解孤獨的燃眉之急是伴侶(依附對象)的陪伴,邊緣人格者一旦缺乏陪伴,就會藉著各種自我麻醉方式宣洩孤獨的痛苦。

 


泡夜店能藉著眾人彼此取暖,混雜於喧鬧場合中酗酒,嗑藥似能暫解孤寂,大吃大喝,亂花錢同樣是這種情境下的行為反應;有些女性與男友的交往心態如暗藏著怕孤單寂寞,就可能與男友分手當下,即刻找到替代對象,性的勾引或放縱就可能發生;男性則可能出現自虐似的飆車以宣洩焦躁的孤獨。

 

 

 

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邊緣人格者被污名,貼標籤時有所聞,最常見的例子是他們因情感因素自殘輕生,甚至殺人,所謂”恐怖情人”幾乎是他們的代名詞,前面不斷提到邊緣人格者是父母照顧不周所造成,我們成人如果被困於找不到出口的大片森林中,焦慮恐慌,生命威脅的心理反應會自然產生,嬰幼兒如果經常被棄置於床上,照顧者只有餵奶時才出現,他們的心理反應就如同我們困於森林中一般。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反應,嬰幼兒有此高度警覺及被保護需求,是避免遭掠食者侵害吞食,過往農業社會憂鬱症邊緣人格案例不多,是因孩子通常由父母照顧,然而當人類高度文明,父母都需上班,這種潛藏的人類基本需求被刻意忽略後,自殘輕生自殺等異常行為才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層出不窮。

 


人的意識會不斷因過往(尤其潛意識期)的創傷投射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情境,邊緣人格者的伴侶通常被投射為替代母親的依附對象,一旦伴侶(母親)外遇,分手,離婚等象徵割裂情感並企圖遺棄的舉動出現,就等同於再度被丟棄於森林般恐怖,自殘輕生,或自殺以挽回感情的舉動也該被理解。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出生後要喝奶才能維持''生理''健康,卻很少人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給嬰兒足夠養分,長大後會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不隨侍陪伴3歲前的嬰兒,長大後會因缺乏母愛,導致邊緣人格。

 


三歲前由母親照顧是那麼的重要,現代社會剛出生的孩子卻多半委由他人帶,阿嬤(公)及保母多半擔負帶孩子大任,相信很多母親都聽過老一輩傳授育嬰秘訣,''嬰兒不需常抱,否則會養成依賴”,這種完全缺乏學理根據的懶人育嬰文化讓很多可憐的台灣孩子出生後經常躺在床上缺乏撫慰觸碰擁抱關懷

 


嬰幼期的孩子如缺乏母愛,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M. Erickson)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到,孩子在0-1歲就開始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感,如果不信任感在幼小心靈持續擴散,邊緣人格者經常易怒,莫名的憂鬱焦慮持續數小時就會在成人後經常發生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為何有學生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 宗教狂熱者只要教主一聲令下,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青少年追星族不愛待在家,經常與同伴在外餐風露宿追星? 因為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所致。

 


幾乎所有邊緣人格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其背後因素就是害怕孤單,因才希望找唯一好友(依附對象);才會因情人(依附對象)可能離去而吃醋;才會怕被遺棄而查伴侶(依附對象)手機;才會在教主(依附對象)一聲令下犧牲生命;才會與同伴(依附對象)餐風露宿;甚至當依附對象欲分手時,想結束生命。

 

 

 

前述提到嬰幼兒被棄置於床上沒人抱的感受就如同被棄置於森林般的恐怖,等待他人擁抱的初步反應是大哭,提醒照顧者該來抱了,哭了數百小時沒人理後,會聽到悽厲的嚎哭,接著就開始恐懼孤單,長大後即使有人陪伴,那潛意識中曾被遺棄的經驗已深烙內心,邊緣人格各種錯亂投射,不信任,憤怒等情緒因此於焉成形。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應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凸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試舉無法容忍遲到而言,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會喚起嬰幼期曾殷殷期盼母親懷抱的焦躁與憤怒,與此人格者爭吵時,如不願事態擴大而選擇緘默,會引發更大憤怒,因為無法忍受未定,意味著幼時孤獨等待未定的煎熬歷程;種種錯誤投射所引發的負面情緒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潛在因素,潛藏著不堪的分離焦慮記憶。

 

奪命連環叩是另一例子,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除了不時檢查手機外,在深怕依附對象(媽媽)真的離他而去及無法信任和懷疑心態下,經常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即便知道對方更想逃離,個案似乎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對象的虛幻連結。

 

此人格者如面臨伴侶外遇,憤怒情緒便不時爆發且難以控制,此情緒的背後因素就如同母親跟他孩子說''媽媽不再愛你了!而且要離開你'',前述提到,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模式是,對方除了是情人外,也扮演著母親角色。

 

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書第三篇—如何改善邊緣人格。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

 


邊緣人格粗分為外放及壓抑型,前者情緒易失控;後者則較壓抑,少數重度邊緣人格者在遇到壓力或分離焦慮時,慣以意志力抑制內心痛苦,可能出現妄想或解離現象,解離(dissociation)為多重人格的副症狀之一,由於解離現象或多重人格個案不多,也不易讓人了解,我試著從我的個案之一對此症狀的自述來了解,以下為個案敘述…

 


身體裡面住了兩個靈魂,她們有各自的性格、態度、思想、情緒、甚至是記憶!”

 


最近工作上,跟客戶對談中,我會忽然間說了奇怪的單字片語,當同事和客戶瞪著圓滾滾的眼睛,滿臉疑惑的問"電塔"???我也被問得莫名其妙,他們異口同聲說:妳剛才說什麼電塔?但是我腦中一片空白,我想不起來我剛才究竟說了什麼?(按:失神後的解離現象)彷彿一個身體住了兩個靈魂,當一個醒著說話,另一個就會消失,發現的時候,那個片段是空白的,完全沒有記憶…..”

 

 

邊緣人格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西方文化產物,東方人對這以談話為心理治療的方式仍存疑慮,有位個案 當初諮商後,仍在臉書團體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不懂為什麼要回顧過去?我總是選擇不回頭看不然我走不下去別人的錯誤自己的錯誤我選擇讓它過去不提不回想因為傷害已造成已經不是我能改變的!如果一直回顧過我只會被絆住走不到現在的我.

我當時的回應是:心理諮商過程中,需回顧過去的原因是:

 

1.嬰幼兒期被傷害後,創傷會進入潛意識,痛苦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成為無法取出的積存心靈垃圾,跟著妳一輩子,這些垃圾能經由心理分析排除,讓你健康走向未來。

 

2.人經歷過去各種委屈、痛苦後,憂鬱、焦慮及信心都會受影響,找到能了解且關懷妳的親友訴說,能加以排解,但親友通常無法擔任此工作,專業的心理諮商能協助妳宣洩情緒,提示妳勿重蹈覆轍,幫助妳重振信心.

 

3.如果回顧過去母親對妳的傷害,妳目前能以全新的心情面對過往對母親的心理糾結嗎?會以更警惕的態度改善目前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嗎?

 

   後來這位個案在疑慮中再次回諮商室,一星期前她與夫婿都承認半年來的脾氣與情緒化已因心理諮商顯著改善。

 

 

首次諮商:

 

     會請個案作簡易憂鬱、邊緣人格與焦慮症測驗,以確認個案的邊緣人格困擾,接著請個案開始訴說自身狀況,訴說過程就是情緒宣洩,心理師會耐心傾聽,不會中斷個案談話,此外會討論邊緣人格的主要樣態與形成因素,讓個案大致明瞭此症,並請閱讀相關資料以利未來諮商進行,最後會提出諮商計畫,讓個案知道未來諮商的走向。

 

父母親的諮商:

 

第二,三回諮商通常會談論父親與母親,父母是家庭、童年與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諮商過程會讓個案對比自己目前性格與心理困境是否與父母相關,當個案提到母親的強勢與操控,接著就會提問:母親的強勢對你的影響是什麼?當提到父親的愛面子,我們可能會問:父親愛面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一連串的提問中,能激發個案深層思考,讓個案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結構,因此能了 解邊緣人格的緣由,並開始建構新的生命出口。

 

 

生命過程諮商: 最初記憶:

人在三歲前的記憶通常模糊,三歲開始就會出現片段記憶,最初記憶的討論通常能從片段幼兒經歷畫面中映射出頗具意義的過往,當我問:是否記得幼稚園前後的最初記憶或畫面?如果個案說:記得有回母親帶我到兒童樂園,因人潮擁擠,與母親暫時失散的恐慌記憶.....,最初的記憶通常饒富意義才會長久留存,它也通常因創傷而揮之不去,心理諮商的過程能在協談中袪除長年傷痛,也能顯示當年時空環境,自身所經歷 的各方經驗與體認,對認識潛在自我有相當助益。

 

童年經驗的諮商:

 

     從小一始的童年記憶已歷歷在目,每位個案能清楚訴說當時家庭背景,父母互動狀況,童年的生活點滴,在校的人際關係等,這些的訴說等同於自我重新剖析,在這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最能清晰了解自我,邊緣人格的成因也將在敘述過程中一一呈現,改善心理困擾的最佳途徑是需先了解這些症狀如何存在與產生,有了這樣的體認,才可能進一步以行動與毅力自我調整。此階段最容易留下心理創傷,如心理師能敏於感受諮商當下個案曾受的傷痛,而加以使用精神分析中的詮釋(interpretation)技巧,當潛意識創傷一旦被''說出'',就能化解此長年心理痛苦。

 

 

青少年諮商:

 

     邊緣人格的初兆,通常在青少年期的學校中呈現,例如與同學出現緊張的人際關係,過早與異性交往,因自我認同問題,開始出現抽煙、嗑藥、混幫派等青少年問題,情緒問題此時已開始出現,因而不時與人衝突。此時在家中與父母的緊張關係可能浮出抬面,邊緣人格個案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終其一生都無法處理與父母愛恨情仇的關係,協助個案深入了解父母教育行為背後所透露的問題,將是未來是否能以更成熟態 度與父母相處的重要關鍵。

 

 

成人諮商:

 

邊緣人格的整套諮商時間約需 1-2 個月,[1] 最後階段的成人諮商會在初談,父母親、童年經驗,青少年諮商的每星期一回的心靈洗滌後,當再回顧兩個月前初談時的種種困擾時,許多個案已能重生般的認識、砥礪、陪伴自我,再次面對邊緣人格所帶來的情感困擾時,已不再陌生,也不會自責,反而願在自我接納中重新懷抱那曾受創的心 靈。

 

臉書與團體諮商:

 

     這幾年臉書的崛起,讓現代人在社群網站中,有更方便的心靈連結,邊緣人格個案特別需要這樣的連結,讓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有宣洩寂寞的驛站,在相似心理困擾同志中,能感受彼此心靈的特殊語言與感受,為保有隱私,且希望成員能暢所欲言,我們 將其以封閉團體運作,一年多來的運作,最讓我滿意的是成員間藉相互關懷所培養的默契,散發出像家一般的溫暖,有家的感覺,就能撫慰人心,達到諮商後的持續療癒效果,此團體每數個月會在星巴克辦免費聚會,彼此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此外,團 體諮商一直以來都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模式,對個案而言,當然比臉書更具療效,唯一 缺點是現代人生活的忙碌,如能克服人員招募問題,對邊緣人格個案有極大助益。

 

我的一位個案結束一個療程的心理諮商後,在邊緣人格臉書中如此說:

 

自從知道邊緣性人格,才知道過去自己奇怪又難搞,又歇斯底里的個性是有跡可循,時常 不小心踩進情緒深淵,然後突然之間又後悔剛剛的情緒失控,影響了別人情緒,跟我在一 起的人可能都要忍受我的古怪,然後開始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模糊,當了解這樣的循環 之後,我像是在黑暗中尋著洞外的一點光芒,積極的想要走過去,但卻又很容易迷失,迷失 後又要花更多力氣尋找光芒,不斷的告訴自己要更加油快點找到的是''自己''那個脫胎換骨後的真正的快樂....。

 

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 100 分,隔天作會有 60 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 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 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 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 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請試著閱讀一本過去一直想看的書,選一部愛看的電影,帶本書到星巴克與眾人享受溫暖氣氛.....,享受獨處原本是父母在嬰幼兒期該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心靈武功,邊緣人格卻讓我們喪失了這樣的功夫,自己持之以恆的像身處少林寺般苦練自我陪伴功夫,您將會發現心中一直以來殷殷期盼的母愛,會因如此練習而 將依附他人的習慣收回,改為自我依附,當能自我依附,就有能力愛人,自然有許多 機會被愛。

 

 

勇敢面對並告知伴侶:

 

   我在諮商經驗中,約有五分之一的確診個案無法接受自己被冠上邊緣人格的標籤,覺得一旦承認,就可能被人污名化,在親友中可能抬不起頭來,反而喪失自我信心,尤其面對伴侶,可能因此分手。

 

     然而任何的身心症狀,當事人的首要工作是應先接受自己有此症的事實,否則就不會面對治療,我們看看我的一位個案在臉書團體中的陳述:

 

因為我女友並不因為這樣(按:自己有邊緣人格問題),而對我的看法有所改變,我有感受到,而她也因為看了書之後慢慢的瞭解有時不可理喻的行為其來有至,在生活及工作上他也願意正面的鼓勵及肯定我(小時候最缺乏的)......她總說上帝是派我來治他的,我倒覺得我被收服了...    13/4

 

參與公益活動:

 

     自我陪伴療法的最後一項是希望邊緣人格不夠熱情、缺乏同理的問題加以改善,父母未給予足夠的愛,個體不太容易自我製造愛給予他人,這是此症個案無法與人維持長久關係的潛在問題,唯有從給予他人過程中才易感受互愛,鼓勵個案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行為外,多做善事,並參與公益活動,如此較能讓個案感受施與受的互動真諦,才能讓自我在社群中與人和諧相處。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案(七)

 

   在還沒有接受心理諮商之前,我的生活重心就只有工作,除了工作,我不知道甚麼事是有意義的,賺錢對我來說也不是特別重要,只是因為生活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不明的未來感到惶恐不安,因為我是家裡唯一的獨生女,很害怕一個人過生活,每天擔心老年時會孤苦無依,心裡沒有依靠,總是在開車上班的途中掉淚;為了滿足心裡的空虛,對自己的生活作了很多安排,總是想把自己時間填得滿滿的,總是想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完畢,常常和朋友喝酒聊天跑夜店,酩酊大醉最讓我感到舒服暢快,用這種方式舒壓並且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哭,然後睡著!

我一直覺得我是為了別人而活:害怕工作表現不好,總是埋頭苦幹就為了贏得賞識,一有負面評價,不滿的情緒就湧入心頭,開始懊悔自己怎麼那麼糟糕,並且開始陷入低潮,很沒有自信的過了好多天,當自己冷靜下來,才發現事情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人都有不完美,可惜知道了又如何,下一次仍然活在死胡同裡跳脫不出來;害怕達不到家人對我的期望,努力的工作,每當加薪時,我都會以炫耀的口吻和父母說,因為我想用薪水高低換取父母對我的好評價和讚美.

憂鬱症困擾了我七八年,斷斷續續的回療養院看醫生拿藥,一直到今年七月我的婚姻出了狀況,在外隱藏多年的特殊性格,終於獲得釋放;我終於倒下了,有理由的可以倒下休息,有理由的可以放空不用工作,有理由的在病房裡好好的睡覺,當然那是因為藥物的關係.同事都不敢相信在他們面前樂天派的我,居然是憂鬱症患者,前來諮商才知道我有嚴重的邊緣性人格;好朋友也相當錯愕我居然在他們面前隱藏了那麼多年.

這次的婚姻狀況讓我痛苦萬分,椎心之痛是無法用工作上的挫敗,家人的責備,和母親的決裂來比擬的,就連唯一可以讓我冷靜下來的方式—割腕自殘也給剝奪了:我先生把家裡的刀片全部都藏起來.

聽到離婚兩字我當下發了狂似的找尖利物割傷自己,用皮肉的疼痛換取片刻的冷靜.我在他面前用圍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擰到不能呼吸,把醫院給我的鎮定劑一顆一顆的給吞了.我歇斯底里的哭,我跪下求饒,求他不要這樣對我,因為那時候的他是我的天!

   我先生說他想了好幾年,就是害怕我這樣發怒,所以一直不敢跟我提分手,但他已經承受不住我長期的憂鬱和偶爾歇斯底里的壞脾氣,爆怒的亂砸東西和習慣性的自殘,這些都讓他感到害怕,但我卻都不自覺,因為他重來沒有跟我溝通過,而我也從不曾跟他聊過我過往的童年.我帶給他的壓力壓的他喘不過氣來,於是他選擇不告而別;那時的我已經沒心情工作,對於失去他我感到害怕和恐慌,他離開家的那幾天,我每天都會去他的公司或他的客戶公司門口等他,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簡訊一封一封的傳,傳給他的簡訊好像是自己在自言自語,但他一封都沒有回,手機都是關機狀態,後來朋友才告訴我,我的電話被他封鎖了,他就像逃走般的失去連絡.

他的不告而別,七月二十八日我也把自己送進了療養院.那時候我才剛接受高老師第一次的諮商,那時我才明白我是重度邊緣性人格.很感謝在我掛急診的第二天,高老師來急診病房看我,但最後我還是住院了,因為我已經受不了那空蕩蕩的房間,幻聽和幻影讓我感到害怕,空虛寂寞,心跳加快,快沒辦法呼吸!

   在病房裡接受保護,隔絕外面詭譎複雜的世界,我感到放鬆有安全感,但卻也感到痛苦至極,只有藥物可以舒緩我緊張不安的情緒,醫生護士社工是我唯一抒發情感的管道,但下一步該怎麼走,該如何面對,我徬徨失措!在醫院裡我發現我並不孤單,我找到和我一樣的族群,我可以不用遮掩我的另外一面,即使聽起來令人感到悲哀!還好醫院只願意收留我兩個禮拜,出院後我繼續找高老師諮商

至今已經過了四個月,高老師就像我的生活導師,到目前為止我的情緒控管得很好,相當的穩定.

因為我是獨身女,從小父母就像金絲雀一樣把我關在漂亮的鳥籠裡,不愁吃穿,但偶爾也會被心情不好的主人發狂似的痛打一頓,尤其是我的媽媽.雖然我現在並不特別恨她,但我卻害怕她再度用言語傷害我.

在我有記憶以來,我的父母就一直吵架,他們的婚姻並不幸福,小時候聽到他們吵架我會在旁邊大哭,長大雖然不哭了,耳朵也是要被逼著敞開;全家一起出門時,他們也愛爭吵,我只能往車窗外看.最惹人厭的是,我媽總覺得是我害他們婚姻不幸福,她老愛講沒有我之前他們都不吵架的,現在為了我才不離婚的.

年幼時,不知道死很嚴重,無意間說媽媽如果覺得死比較好那就去死好了,媽還真的衝出去,連拖鞋都來不及脫,我嚇得趕快跑到門邊大哭求媽媽回來,媽媽才心軟的爬上樓回家,繼續他的裁縫工作,偶爾她會掉眼淚,她哭的時候我也會跟著哭,雖然不懂為甚麼,但那時的我覺得媽媽很可憐.有一次她和爸爸吵架想要用窗簾上吊,嚇得我半死,我站在旁邊大哭叫媽媽不要這樣,爸爸也努力的阻止媽媽這樣的行為.媽媽曾經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他從幼稚園接我回家時,她叫我先走,我走著走著回頭看媽媽突然不見了,我又是一陣倉皇大哭,後來慢慢往回走才發現媽媽躲在一根還沒蓋好的房屋柱子後面.! 上國小,我被要求考試成績平要98分,達不到就會被打,因為常常達不到標準而被揍,所以平均分數有時候會向下微調,但我的印像中,我常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處罰;我記得有天我帶著沒有達到目標的考卷回家,制服還沒脫下來,就把考卷放在客廳的桌面上,自己在原地繞圈圈,重複說著怎麼辦怎麼辦,見到媽媽回來,我央求媽媽不要打我,當然那是不可能的,又是一陣亂揮.所以現在有時後緊張時,我也會在原處打圈圈或走來走去,口中囔著怎麼辦怎麼辦,這種慰藉的行為大概是從那時候養成的吧!現在我還在思索,國小考試分數高低到底能帶給我多大好處.因為怕被揍常竄改考卷分數,要不然就是自己簽名,老師有時候發現,會在聯絡簿上通知父母,還好以前聯絡簿是爸爸簽的,爸爸好像裝沒看見以免我被挨揍.我媽打我的工具有很多種,水管,延長線,衣架,不論甚麼道具都會在我身上留下痕跡,到學校也免不了被同學嘲諷一番.

 

   國中時期,我已經有反抗能力,已經不像國小乖乖的被揍,被打的時候已經會搶,會大吼大叫,會摔東西,會用鉛筆戳自己,我猜我爆怒的行為大概從這個時候養成的吧.

五專我唸的是工科,班上只有四個女生,所以爸媽也特別緊張.我和其中兩位女同學比較好,下課沒有準時到家,這兩個女同學的家裡就會接到爸媽找人的電話.我和其中一位女生感情又特別好,她的媽媽接我家裡的電話接到受不了,託我好朋友告訴我”找小孩找到別人家裡去是甚麼道理”,我跟爸媽說,他們才沒有再打擾人家.一有空堂就把握時間和同學出去玩,五年來在爸媽眼裡,我是沒有空堂的.我非常不愛打電話回家報備,打回去也只是挨罵的份或被氣憤的掛電話,那時候他們已經不打我了,但我還是會怕,卻阻止不了我的玩性.我還記得五專第一次班遊是去故宮,我求爸爸讓我參加,我記得我像被罰站一樣被爸爸訓誡了一番,說我年紀那麼小就知道要跟男生出去玩,我很納悶,我們班幾乎都是男同學,我每天都和他們相處,第一次跟同學出去玩是求來的,真是不容易.因為不能看電視,聽音樂,看小說,沒甚麼休閒活動,假日大部分也只在家,所以只能讀書寫字,所以五專的功課不差,也寫了一手好字.五專二年級和班上男同學交往,一直到我大學二年級分手,他也因為我後來的瘋狂行為離開我,跟高老師談過之後才知道他是我第一個依附的對象.五專媽媽出了一場車禍脊椎受傷,那時候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媽媽,只知道他常發脾氣很難接近常罵我不孝,這也變成後來我媽說我很壞的其中一個理由.

五專畢業後,媽媽一定要陪我去參加面試,買了兩套我很不喜歡的衣服,逼著我穿去面試.後來上了一家上市的電子公司,媽媽很高興.那時候我一邊上班一邊補習想考插大.到了考試期間,爸媽也會陪我去,害怕我遇到危險,真的覺得很討厭.後來爸爸怕我不高興,都會遠遠的跟在我後面看著我,好像我會不見一樣.第一次插大二日文系失敗了,第二次我只好考回本科系電子工程.還好爸贊成我唸書,那時後媽媽覺得唸完五專就好了,女生念那麼多書最後還不是要嫁人.她常常舉例她朋友的女兒念完五專就在台積上班,很好;我表姐夫唸完五專也是待在聯電,很有前途.有幾個月的時間沒有工作,偶爾和也住在桃園的五專同學一起討論功課,媽媽對我的同學不錯,但後來熟了居然把家裡的大小事告訴我同學,我簡直氣炸了,同學離開後,我把椅子從三樓樓梯摔往二樓,我猜我的暴力傾向大概是從這時後被逼出來的吧.

爭執之後,我仍然是輸了.我們住在一起常常有爭吵,她很會為我和爸爸編故事,常認為我和爸爸都欺騙她,聯合欺負她,其實我和爸爸也沒有很親,怎麼跟他聯手阿.有天晚上睡前,媽媽似乎誣賴我甚麼我已經忘了,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我已經瘋狂到去撞牆要她相信我,失控的亂砸東西,因為我非常的憤怒,第二天她終於被我趕出這間雅房,我看著她的背影離去,我沒有不捨,像發瘋似的笑了,當然在她心目中又多了一項不孝的證據.一個人住的時候,爸媽每天晚上七點或八點前都會撥電話給我,看我是不是在家,因為和房東住在一起,只要九點半垃圾車來了房東倒完垃圾就會反鎖,所以家人也不會擔心我很晚還在外面.

大學畢業後,我繼續留在高雄工作,我打電話回家跟爸爸報備,爸爸居然哽咽跟我說桃園房子那麼大,只有爸爸一個人住,空蕩蕩,雖然會心疼,但我就是不想回家.後來順利的在台北找到工作,每天坐電車上下班,爸爸每天在客廳等門,等我到家才會關燈回房睡覺,我壓力很大,每每想和朋友吃飯或逛街,心裡頭還是會想著家裡還有爸爸在等,有時候覺得很掃興,會很不高興回家後會故意從他面前走過不打招呼,我跟爸爸說可不可以不要等我,他說他會擔心.我和我老公認識和交往是在大三的時候,他成為我第二個依附的對象,我們很早就結婚了,那時候很單純,覺得只要有愛你的老公,這輩子就算幸福了.爸爸也終於不用等門了,也終於可以在外面過夜.結婚之前,除了畢業旅行外,我是不能在外面過夜的.

     

我和我老公認識和交往是在大三的時候,他成為我第二個依附的對象,我們很早就結婚了,那時候很單純,覺得只要有愛你的老公,這輩子就算幸福了.爸爸也終於不用等門了,也終於可以在外面過夜.結婚之前,除了久久畢業旅行外,我不能在外面過夜.記得有一次,我想留在新竹男朋友(現在的老公)家,我打電話回去騙媽媽說在新竹出差沒辦法回家,公司會出旅館費用,媽媽冷冷的一句

你自己行為要檢點一點好自為之,電話就掛了.我嚇到晚上睡不著擔心第二天回家會被挨罵,但那時候我只想和男朋友在一起.結婚之後我有放鬆的感覺,常常和老公一起旅行,前幾年媽媽會因為我們晚點回家而狂打電話給我,她回台北住後,假日也常打電話回來唸我,幾次我都會在電話裡和她爭執,掛完電話都會一直哭,心情會很低落,後來電話響了老公都很體貼幫我接電話,如果是媽媽,老公會說我在上廁所,洗澡或不在之類的,久了媽媽也知道我不喜歡接她電話.貓咪把房間的電話線咬斷了,我們也不想修了.到現在我有時候還是會被電話聲嚇到.

26 歲我生病了,需要作小手術,手術完那天,因為麻醉的關係神智不太清楚,只知道很痛一直哭一直發出微弱的哀嚎聲,我看到媽媽,本能性的伸出手想從她那裡得到溫暖,但她卻轉頭離開了,換來的卻是爸爸的手,雖然我因為正再退麻藥,頭很暈傷口很痛,但心裡也很痛.高老師說,媽媽那次放手,是她最後一次和我解開心結的機會,的確,我們之後再也沒有甚麼親密的互動,而我能避開她就避開她,在我生命中,她已經不太重要了,唯有留在心裡的是內疚和虧欠及別人對我那身為不孝女的眼光.

 

28歲公司員工旅遊,第一次離開老公身邊和同事出國,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卻也哭得唏哩嘩啦!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原來我的老公竟然一直辛苦的扮演著媽媽的角色.29歲和好朋友一起去日本遊學,一開始媽媽全力阻止,勸戒我一番,但我還是堅決的想勇敢踏出去看看,雖然心裡有點害怕,但也對外頭生活感到好奇,正好也有好朋友陪著.出國那天,媽媽上樓問我們要吃甚麼?我跟他說我等會就要去機場了,大概是因為我很少不聽話吧,她很失望的說”跟你說講了一堆勸你的話都當耳邊風,我是為你好居然不聽,以後發生甚麼事就不要後悔”,雖然我不明白要後悔甚麼,存錢到國外遊學學習獨立的生活,應該是件好事才對,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但她卻生氣的甩上房門,我也害怕跟他說再見就帶著虧欠的心離開去機場了,之後到日本打電話給她,她聽到我聲音就說”沒甚麼事就別打”就掛了.只有爸爸一個禮拜會打國際電話給我關心我.

 

一開始很想老公,後來慢慢和外國同學玩開了,也就不那麼想家,我和我的朋友平日白天就上課,晚上常常到各個宿舍瓣聚會,周末就和一群同學或只有我們兩個,搭著日本JR 和新幹線自己規劃旅遊路線,背著包包去旅行,很知性也很充實,在這裡沒有家人的包袱,不用管太多人的眼光,就是放鬆的去作自己想作的事.這種感覺真的很好.和外國的學生玩得很開心,我們常常有BBQ聚會或作自己國家的料理的聚餐,那一次我和朋友還思考了很久,台灣料理到底是甚麼呢?很有趣的,我們隨便準備,同學都覺得很特別也很開心吃到我們作的料理,我們也常和一群外國同學去居酒屋喝啤酒體驗日本人下班後的文化,因為在國外很少KTV,他們會覺得很希奇,而我們也很愛陪著同學去唱歌,在台灣雖然ktv 很多,我反而和朋友出去唱歌的機會很少.各種不同膚色的學生用日文聊天,聊自己國家的習俗,聊他們出國經驗,聊他們學習的東西,如語言,藝術,樂器…那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好渺小,我完全沒甚麼東西可以和別人分享,覺得自己29年來好像虛度了,人生不就該像這些外國學生一樣,充滿生命力的接受任何挑戰!在他們面前我變得好慚愧.後來很多外國同學最後都回日本工作娶日本妻子,我思考著他們在他們的家鄉沒有包袱嗎?三個月遊學生活很快就過去了,我享受到不受人壓制,不需要在乎別人想法,作甚麼事不需經過別人同意,見識到國外和聽到外國同學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回台灣我幾乎有不能呼吸,也開始了我憂鬱的人生.老公也被逼著過我憂鬱的生活,幾年下來他看著我自己傷害自己,逼著接受我失控的行為,和暴怒的情緒

第一次和媽媽決裂式的爭吵是發生在前年2011年,因為我房間的電話線已經被貓咪咬壞了,我們沒有很積極的想修理,大部分都使用手機,家裡的室內電話就沒有那麼重要.媽媽依然喜歡打室內電話回桃園的家,有一天周末,她回桃園叫我去她房間談話,我很緊張,一直在房裡繞圈圈,口裡一直問怎麼辦怎麼辦,老公說你不是有藥嗎,快點先吞幾顆再去,我臨時找不到藥,也沒有心理準備媽媽會對我說甚麼,就硬著頭皮去她房間,她問我”為甚麼要掛我電話”我說我沒有掛,她堅持說我有掛,說我把電話拿起來聽到他的聲音就把電話掛了,我覺得莫名其妙,原本我很有耐心的解釋說沒有,她仍就逼著我承認,我克制不住我失控的情緒,心臟疾速加快,喘息到不能呼吸,這是我每次情緒失控的徵兆.我爆發就像脫了韁,我大哭大鬧,歇斯底里,一直叫媽媽不要逼我,爸爸緊張得跑到媽媽房間,抱著我要安撫我失控的情緒,一邊安撫我一邊和媽媽吵架,我推開爸爸跟他說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這樣只會讓媽媽更恨我,我們三個人同時陷入泥漿裡,恐怖奇特的三角關係.這件事之後,媽媽更少回桃園,我們也沒有再連絡,我心裡一直後悔為什麼要那麼衝動,直到我要去美國出差,我趁這機會去台北找她跟他說要出國的事,用這個理由跟她和好.後來媽媽到機場送我,我很感動.

 

第二次情緒失控是媽媽回家,我偷聽媽媽和爸爸的談話,媽媽跟爸爸講我很浪費錢買那麼多鞋子衣服包包…等等,最後又是那句我從小聽到大的”都是你太寵她,我在教小孩你都要阻止……”我開始火冒三丈,但是我忍住回我的房間,跟老公說,媽媽又再講我壞話了,我控制我的情緒告訴自己只要躲在房間不要見到他就好,沒想到過沒多久,她又叫我去房間了,我急了,我怕她又用言語傷害我,又開始習慣性的往壞處想,是不是我又作錯甚麼或者又要跟我溝通甚麼,因為剛剛她和爸爸談話似乎對我非常生氣.我心臟加快緊張的到他房間,一個35歲的女生像小孩作錯事緊張的站在媽媽面前罰站等著被數落,現在想起來很可笑也很可悲,為甚麼不能像平常母女一樣聊天,卻要用模式進行溝通,但我的精神已經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我還沒等她開口,我就發怒了,”你到底要跟我說甚麼,你已經在樓下唸我一輪了,你現在還要在罵我嗎,你不會累嗎?”他也很頑強的用力幫我複習過往的錯事,好多我都不記得了誇張的她連我三歲玩沙拉油有多壞的事都講出來,她說她有一天會把我有多不孝多壞的事寫出來給我看,我說你不用寫了,我不會看的.媽媽以前很常寫字條給我,有些看了心理都會難過,還好老公很體貼,會幫我過濾這些字條,只要不對勁的他就丟了.後來在一次爭吵中我告訴她,你別再寫字條給我了,我都沒看直接都垃圾桶.矛盾的是,以前我曾經收集她的字條,被她發現了,她說我是不是要報復她,我在她面前激動的撕爛所有字條.

這次激烈的爭吵,我們已經一年沒連絡了.

今年七月老公在我無預警的情況下提出離婚,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上網找到高老師,老公載我來諮商因為我已經吃不下飯沒有力氣還被精神藥物弄得很沒精神,來不及第二個禮拜的諮商,我已經崩潰的住進了醫院,出院後,我繼續找高老師諮商,除了把多年來積壓在心裡的情緒宣洩出來,也藉由諮商把心裡的內疚感釋放出來,偏差的行為導正過來,學習獨立生活,自己陪伴自己,把重心從老公身上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建立自己的生活圈.目前和老公重新建立關係,而我也持續的成長中.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成因:我這些年來所接觸的邊緣人格案主,約有五分之一為重度,其餘則為中度,本章所介紹的八位案主中,有三位為重度,分別為第二、五及這第七位,中、重度的分野,除了後者會出現割腕,自殺,情緒異常狂暴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承受極大的苦痛與煎熬,會主動尋求精神科治療,服用精神藥物,如果您注意這三位重度邊緣人格者混亂的家庭背景,悽慘的童年,尤其是父母近似虐待的方式,就可明白人的心理嚴重狀況並非憑空而降,而是層次分明的顯示,當個體受到輕重不等的心靈衝擊,通常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心理結果.

 

這位個案母親在在顯示自己嚴重的邊緣人格無法解決,極度缺乏安全感下,企圖與子女形成緊密的依附關係,從小將其視為禁臠與工具,稍有不順,就動輒打罵,如此操控以待的結果,子女長大後就極可能像長了翅膀的鳥,飛離牢籠後就遠走高飛,不再復返.

 

邊緣人格諮商過程:由於部分被虐者會對施虐者產生變態依附,這位案主初期諮商時,客觀談及母親的不是,仍懷有些許內疚,尤其在孝道思想影響下的台灣,內心深藏著罪惡感,減輕如此非必要的自責是身為諮商工作者的工作之一,經過數回的交談,案主不再對去年與母親大吵與決裂懷有內疚,她開始了解那是長久下來被虐的自然反應.

 

我非常訝異她在兩回諮商後,竟因丈夫未回家,無法忍受獨自一人在家而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她來電告知我後,隔天就遠赴桃療探望她,在醫院對她而言至少有人陪伴,不會有被遺棄的感受,一星期後出院,藉著藥物與心理諮商,情況逐漸穩定且好轉.

 

諮商後的結果:

 

 

 

當初這位案主前來諮商的主因為丈夫長期對其過度依附且情緒化的反應已無法容忍,欲結束婚姻關係,這對重度邊緣人格者而言似如被判死刑般痛苦,記得首回諮商,夫婿載其前來,卻不願與我交談,可能不相信以其妻狀況,能獲得太大改善.

 

 

 

然而案主很有耐性的ㄧ次次定期諮商,且重拾過去的網球運動,一個月後,在先生不願與其同住下,開始自己住進民宿(新家裝潢中),兩個月後,原本關機,拒絕回應案主任何音訊的丈夫看到太太的改變,願意偶而見面聚餐聊天,三個月後,先生感覺妻子能安排自己社交活動,互動時不再緊迫盯人,彼此開始有說有笑,因此表示未來可以一起同住….

 

文章標籤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有人可能狐疑 ,邊緣人格者的成因是缺乏母愛與家庭溫暖,被寵壞既因有過多的愛所形成,何以仍形成邊緣人格?

 

部分邊緣人格父母將孩子視為依附對象,從小寵愛的潛藏因素大致有三:

 

1.父母忙於工作,無暇提供關愛,於是供給精神以外的物質享樂,典型的例子是富二代紈褲子弟經常在外泡夜店,闖禍滋事,吸毒,開名車,酒後肇事.

2.父母特別寵愛某位子女(通常為么子),寵愛與真愛的分野在於,前者易自我中心,後者能愛人愛己.

3.父母企圖操控子女以達個人虛榮目的,例如希望孩子名列前茅,考取名校,當某位子女表現優異,便寵愛有加.

 

         此類的邊緣人格者通常為外放型,經常情緒失控,稍不如意就大吼大叫,亂摔東西 ,會不顧他人觀感,恣意利用對方弱點攻擊或利用警方,訴訟達到洩憤目的,狂暴的脾氣,通常缺乏伴侶,父母如果接納在家就可能是顆不定時炸彈,最後不是家人被迫搬出,或被警方,醫院強制執行,趕出家門.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割腕是國二的時候,往後15年間,斷斷續續在身上留下深淺不一的傷口。但說起自殺念頭,回溯到小學約2-3年級,我曾經在家裡陽台鐵架上用力跳,希望鐵欄杆帶我掉下去,也拿過長睡褲綁在窗戶桿上吊(沒有成功反倒弄破了一整面毛玻璃窗,和滿手的血),家人完全不知道,我從來沒提過,因為覺得沒人會關心我。



每當我的愛情關係失衡,都無法克制自殘行為,彷彿只有肉體的疼痛才能移轉內心的痛苦,佐以尼古丁和酒精逃避現實;然而對面外界同儕,我又維持一種NICE,且有主見的個性,表現理性和可人的形象,讓大家喜歡我。長期以來一直抗衡二個世界。




事實上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長大,或說盡力的活著過日子。在每次墜入深淵後,就放逐自己的心靈和身體,在人海中找一根浮木飄著,雖然常失衡但也有抓住的時候,反覆爭吵後總有甜蜜,反覆看著情人離開後總有新的進入。




然而愈是放任自己愈是不懂? 為什麼我愛的人說被我逼瘋? 為什麼說我反反覆覆? 為什麼說我是惡魔? 為什麼求我不要整他?…我完全聽不懂這些指控,我不壞,只想給他所有的愛,為什麼這樣形容我? 做錯什麼了? 說錯什麼話? 為什麼要離開? 腦中盤旋千萬個「為什麼」…




後來,我無法照鏡子,只要撇見鏡裡的女人,就覺得異常的厭惡,捷運上、辦公大樓邊任何反射材質的地方,都令人焦躁和心悸,好怕看到自己的臉,覺得她是魔鬼,她為什麼存在我心裡害我、瓜分我? 我到底是誰? 我好醜…好想哭,這感覺像墜入無底洞,好幾次我都覺得自己死了但怎麼又還活著。




我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父母從小就離異,我有記憶以來,沒被媽媽完整照顧過,遺憾或痛心的感覺並不常有,也許我早就認定沒人愛所以也好像不在乎。小時候住在保姆家,她家也是托兒所,白天有好多小朋友,到了傍晚,夕陽染黃了整片天空,大家陸續被接回家,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只有我還住在那裡,沒人接我走;我在保姆家表現良好,大家都說我是懂事的乖小孩,我會說他們開心的話。




上了國小,有次在班上唱「我的家庭真可愛」時我哭了,不敢讓別人看到,我怕引起別人的注意。家裡爸爸很少注意到我,他用非常自由的方式養育,小小年紀的我只有姊姊陪伴,但我們歲數差很多,相處不睦,她對我常有奇怪的要求和嚴格的態度,小學期間,在家大部分是恐懼和適應不良。媽媽偶而會回來看我們,對話多是叮嚀和無法消化的關心。小四開始我有自己的房間,那陣子我幾乎把家裡跟我有關的東西都放在房裡,包含牙刷毛巾鞋子,確定它們是屬於我的,好穩固脆弱的安全感。




長大之後的每段戀情,都有些重覆與失敗的模式。把不滿足的需求加諸在情人身上,渴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愛,卻永遠都不夠,對方永遠做不好…老師教我要愛自己,自己灌溉內心的養分。




最後求助心理諮商,因為終於認清酒精、自殘和不斷的自我催眠,都無法停止黑暗的蔓延和侵蝕。從心理諮商中瞭解的是,邊緣性人格併發憂鬱,從幼年時就有許多徵兆了。老師叫我運動,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不管頻率或方式上都試圖討價還價,「人格是一輩子的事,有可能不吃藥、諮商聊幾次這麼簡單就改變嗎?」其實我也別無他法只好照做,記得第一次慢跑時,覺得全身都不對勁,好像內臟要震壞了,雙腿也很無力,但依然每天每天的出門跑,不敢懈怠。




隨著每週一次次的諮商,和不斷的運動,心情日漸平靜,中間暫停3週,沒想到再見面時我已快陷入另波低潮,懷疑自己騙自己,為何要運動,漫無目的。老師及時把斷了線的風箏拉回來,讓之前的努力可以繼續。




男友其實早已經強烈說分手,但我不肯點頭,諮商2個半月後,終於有勇氣鬆口說「好」,有能力陪伴自己,接受他的離開,沒有因為「感到被拋棄」而失控,心情一直保持在中間值。後來我們戲劇般的合好,邊緣性人格非常需要一段穩定的感情,我比從前更珍惜對方,尊重他的想法和作法,並且試著說出我的感受和我想做的事。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後,一切都漸漸不同了,當2個人的位置是平行而不再是包覆型的愛時,彼此壓力變小,相處之間多了傾聽和尊重。



療程結束的這天,高老師給我重測心理量表,比較前後差很多。曾經雙腳沉重的踩踏在生命的邊緣,跟我超過20年的夢魘,回頭看看那段時光,我在諮商室說「沒想到還活著,走過來了


喜歡日劇《心理醫生》一句話「沒有跨越不了的過去」,我以前對婚姻抗拒,現在則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組成自己的家庭,擁有溫暖。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童年經驗、原生家庭或舊時的創傷,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往未來幸福的一條路。






  •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母親是人類出生後的育兒重心,父母從小離異後,這位個案由父親帶大,男性帶孩子難免缺乏耐性且粗心,對這位個案的邊緣人格形成而言,關鍵在於母親離婚後與孩子冷漠互動,僅偶而回來探望失去母愛的幼女,當人無法感受家的溫暖,幼時未能感受父母充足的愛,心靈的溫度趨於冰冷後,就可能在小學階段企圖自殺,國中階段開始割腕,成人後將感情投射於伴侶,當伴侶未能像母親般呵護,就會情緒失控,出現嚴重的衝突,其實伴侶通常為不負責任父母扮演著替代羔羊的角色。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我對每位首次前來的個案所問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某某某,有什麼樣的困難需要解決嗎?猶記這位個案的主述困擾是,與男友數年來在吵鬧,分和的風雨中,近來對方認真提出分手,讓她不知所措,理智上知道這樣的經常彼此傷害,是該分手,然而感情上卻無法面對分離的撕裂,甚至有被遺棄之感。


這是邊緣人格分手過程中的典型分離焦慮心理困擾,我請個案先藉著閱讀相關書籍,網路資料,了解此人格的各項訊息,目的是個案掌握對此症狀的知識後,不僅能自我療癒,且會因增強治療的認同,而配合每日運動等相關配套要求。


我對此個案的諮商策略是加強自我陪伴的能力。


找出生活目標:我們談到她在求學時期曾將心理學視為未來主要攻讀目標,然而卻因感情與個人情緒因素而放棄,在論及目前工作並非所嚮往後,我請個案思考是否可能重拾過往理想,重新出發?最後一回諮商時,她透露決定考心理學研究所.....


每日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在我提出心理諮商需配合運動後,各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會出現不同反應,一是完全無法配合,二是諮商初期盡量配合,但無法達到標準,三是為了改善多年的心理困擾,真的全力外出作一小時運動,對女性個案而言,運動是極其辛苦之事,因此我事先會宣導運動的驚人功效,包括過往我所接觸個案的有效實例,且會反問個案今天前來治療邊緣人格是因痛苦抑或辛苦而來?(人不會僅因辛苦而心理諮商),我再問:真的要每天出外運動,是痛苦還辛苦?如果辛苦能改善痛苦,為何不咬緊牙關做呢?


經過我初次諮商的苦口婆心要求配合運動,有三分之一的個案願嘗試,運動過程中是最好的自我陪伴與砥礪,這些個案也通常癒後良好,且短期內進步神速,這位個案就是最佳案例。




面對孤獨困境:邊緣人格者並不必然害怕孤獨,很多人仍能正常獨自生活,但當有了伴侶,內心就期待對方應適時陪伴,且多加照顧,稍有怠慢,或企圖離異,就易起衝突。


因此治療的重點之一為,在心理建設上,要讓個案明瞭,能陪伴照顧自己是他人願與你作伴的先決條件,我心裡諮商時,經常反問個案,你願接受無法面對孤獨,需時時陪伴,黏著你的伴侶嗎?接著我會與個案討論,當伴侶無法如願陪伴時,我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興趣,嗜好度日?不幸的是,多數邊緣人格者缺乏興趣之因是,他們往往花太多時間在對方是否來電,是否今晚能見面,是否.....,時間一久就會讓人厭惡此被盯的日子,企圖逃脫此感情漩渦。


就這位個案而言,我鼓勵她在男友''失聯''時,多與自己好友談心,約會,找回過往興趣,或開拓新的嗜好,我提醒她,自己才該是照顧自己的母親,期待伴侶當你母親,這母親遲早會遺棄妳的。




諮商後的結果:這位個案從開始無法接受分手,兩個月後,當能自我陪伴,有足夠的自信過有意義的日子,她冷靜且堅定的告訴男友願接受分手,這是男友意想不到的結果,彼此藕斷絲連的情感仍脆弱的延續著。


同時男友知道她的改變來自心理諮商,男友反過來要求復和,並意識自己也有些待解心理困擾,為了彼此更好的未來,同意接著與我作心理諮商。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個輕度邊緣人格者(九項診斷標準,五項以上重度,三項以上中度,一項以上輕度),父母皆為公務員,出生後由保母短暫帶過,小學放學回家雖有外祖母陪伴,但多半孤單的在家中小院子玩,小學五年級就暗戀學校女生,直到五專都不敢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退伍後終於有了初戀對象,短暫的戀情因故終止後,曾有一年時間走不出情傷,曾因怕孤單,在街頭與女性搭訕,無法忍受與人約好時間,對方遲到20分鐘以上的等人煎熬....,這一切都是邊緣人格的特質,因此能感同身受您的困惑與痛苦。

我的輕度邊緣人格未達中度,取決於認真經營妻子,女兒與家庭的關係,我小心翼翼的顧及家人感受,不致讓關係惡化,邊緣人格者的最大致命傷就是與伴侶關係逐漸惡化後,終至無法收拾,且通常會因自己的性格,導致無法與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在此,我必須提醒您伴侶的階段性心理反應,其實我們多加注意,能避免走向分手或離異一途。





包容疑慮 錯愕 容忍 衝突


彼此在初戀時易沉浸在熱戀中,都盡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互包容是初戀時的特質,邊緣人格者感情的處理問題會在認識第二階段後逐漸出現,初戀時彼此日夜相守,卿卿我我的日子總會在初戀後結束,有些個案似乎希望永遠停留在那長相廝守的甜蜜日子中,於是開始抱怨對方為何冷卻?為何不能多加陪伴?為何變得如此冷漠?


當無法適應第二階段的戀情,就可能有情緒,由於仍處初識期,伴侶的反應通常是疑慮,疑慮並不致對彼此關係帶來大礙,但對方已開始仔細觀察您是否有進一步的非理性舉措,如果你們的戀情持續加溫,伴侶會以更多的耐性體諒您的情緒問題,然而你們的爭端總圍繞在不許對方穿著暴露,疑心病太重,限制伴侶正常交際等邊緣人格因感情脆弱所引發的問題,有半數伴侶可能會在此時避免夜長夢多,跟你提出分手。


有另半情侶未提出分手,並不代表他們漠視彼此所存在的問題,第三階段的戀情中,您可能已認定對方已習慣您的強勢與情緒,在此氛圍中,邊緣人格的極端思考可能呈現,要求對方陪您講電話到半夜,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不從就大吵大鬧,歇斯底里似的情緒持續失控會讓人錯愕,因此可能嚇跑另半難得留下的伴侶。如果此時您能深刻反省問題所在,願意就自己給對方所帶來的困擾加以道歉,部分伴侶可能留下,但如果你認為對方不顧情份,背叛彼此曾留下的海誓山盟,不願自我檢討,情傷會永無止境的持續。


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讓伴侶在面臨邊緣人格的種種問題中留下,他們可能不清楚問題所在,也可能在邊緣人格之外,彼此仍存在正向情感關係,第四階段的關係,可能為了避免衝突選擇忍讓,他們認為這是分手外,最好的相處模式,然而每回風暴過後的風平浪靜,容忍往往是壓抑過後的更大爆發,更多的衝突可能跟著而來。


邊緣人格者的潛在問題是因過去未受到良好照顧,因此當伴侶疏於照顧,當事人會情緒失控,然而就伴侶而言,他僅是伴侶,並非母親,何以大小情感事情都歸罪於他,當彼此認知不同,且涉及潛在的邊緣人格困擾,在包容,疑慮,錯愕及容忍後,留在情感關係內的戀人就可能開始爆發無止境的衝突


我要提醒所有為邊緣人格所困的朋友,要認清的事實是有緣與您談情說愛的伴侶就是陪伴在您身旁的情侶,他們不會,也不知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要珍惜彼此難得培養的戀情,要視伴侶為貴人,因為當您的親人,父母或朋友不能帶來溫暖時,伴侶是唯一願在你最需要被愛時陪在身邊的人,當自覺情緒失控,所求已超出伴侶範圍,應找到立即降低怒氣的方法,否則再厚實的感情都會生變,當對方初次提出分手,要積極找出問題所在,可能還有挽回機會,有些較激烈的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伴侶提出分手,不能針對問題改變,卻以威脅,割腕,自殺等激烈手段企圖挽回,這些悲情作法都會加速伴侶求去,會讓您陷入谷底深淵,切勿為之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位一位不斷想割腕的邊緣人格者來信,以下為問答內容:


我是二十歲的女生。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邊緣人格...我在幼時一直由媽媽照顧, 感覺沒甚麼不妥


在我快15歲時,因自殘及自殺傾向由社工轉介被送入院


自從轉了新環境(國中),就不能跟同學相處了,人際關係受到很深遠的影響


說到那次進院,是因為跟當時的伴侶吵架了,她說要分手,想要自殺,所以才入院的


我跟她糾纏了約年半,期間我說要「永遠消失」的次數多到數不完,說死後靈魂要在一起的,我也說過。


她最後有了小三,選擇了那小三,後來小三又選擇了另一人,她又回來找了我


我答應她跟她在一起,但這完全是為了報復,後來我找了另一人作小三,再拋棄了她


為了讓她體會到我是如何的痛不欲生…我才這樣做,雖然我求醫了,但醫生一直沒有告訴我我得的是什麼病,他甚至跟我說,我的病就是我過於悲觀



第二次進院,是一年後的事,當時我剛過十六歲,那時我沒有女朋友,但因為對作文成績不滿,走到天台想輕生


我感到很難過…感覺世界沒有明天。一種強烈的感覺:我這樣要永遠沉睡了,不用再煩惱了。


結果,被送院了…但因為我裝快樂的工夫太到家,很快又出院,出院通知書的診斷是適應障礙症


送院前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割腕…感覺自己要是不割腕根本活不下去…像上癮了一樣…



我現在找了一個十分愛護我的人,是她令我壓抑了自殘的慾望…但壓抑了並不代表沒有…。


後來學校想要知道我患病的情況,又請求醫生寫了一封信,信上寫我的診斷是輕度抑鬱症


最近又跟朋友發生矛盾,我發現朋友只是做了一件好小的事,卻刺激了我敏感的神經。


突然感覺,自己的朋友總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的,女朋友也是。


我很沒有安全感,要是他們做錯了一件事,我對他的印象便會變得黑起來,且不易復原…


就這樣,每當有人跟我說跟我聊天很愉快的時候,我就變得小心翼翼,深怕說錯了一句話,便破壞了我在他們心中的印象


只要我想到他們將會嫌棄我,我便不想面對他們,想要逃跑,結果慢慢不想再接觸其他人,封閉自己,但又極度渴望別人的關心…


我覺得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已經達到「飢渴」的狀態了,很想隨便找個人來聊天以安慰自己,很想很想自殘割腕,要是連現在的女朋友都不管我了,我想我會一直割腕吧


為甚麼我要一直尋求親密,又推開關心自己的人?那是一個死胡同,我感覺自己這生就樣完了,我才二十歲,但已無力走下去…要是女朋友不要我了,我想我不會再談戀愛了,


一直找人安慰自己不就好了…?我很想割腕…………沒有人了解自己內心是怎樣的空虛,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補…



希望您可以解答我的問題。要是之前有其他相似案例,也請給我連結作參考。





2013/04/13 15:33回覆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邊緣人格...


我在幼時一直由媽媽照顧, 感覺沒甚麼不妥


在我快15歲時,因自殘及自殺傾向由社工轉介被送入院


你15歲就因自殺,自殘入院,已顯示媽媽對妳的照顧及所處家庭出了問題,至於是否為邊緣人格,我們一一分析。


自從轉了新環境(國中),就不能跟同學相處了,人際關係受到很深遠的影響


既然家庭缺乏溫暖,在外的人際關係就可能是取暖來源,同學朋友的感情也變得格外重要,因此妳說:

我發現朋友只是做了一件好小的事,卻刺激了我敏感的神經

突然感覺,自己的朋友總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的,女朋友也是


邊緣人格者的嬰幼兒階段經常是在不穩定的被愛感情中受害,例如,如果由缺乏耐性的母親或保母帶,餵完奶後隨即離開,過程中僅顧及生理需求,卻未想到嬰幼兒是經常需要撫慰,擁抱與陪伴的,這樣的嬰幼兒長大後,如再經歷孤單童年,不健全的家庭,或父母有邊緣人格特質,就可能形成分離焦慮,因此在感情極端脆弱下,情感上的敏感神經易被刺激,也因患得患失,懷疑伴侶,朋友會離開....



說到那次進院,是因為跟當時的伴侶吵架了,她說要分手,想要自殺

為了報復,後來我找了另一人作小三,再拋棄了她,為了讓她體會到我是如何的痛不欲生…


由於邊緣人格者經歷感情創傷,因此容易產生極端思考,對照顧他的親友會以感恩的心理回報,但這些曾是恩人,卻離開造成痛苦者,會產生報復心理,這樣的感情極端處理往往造成更多傷害與痛苦。

結果,被送院了…但因為我裝快樂的工夫太到家,很快又出院了


邊緣人格可分為中度與重度,重度者有半數以上因無法適應環境,會因壓抑內在情緒而形成多重人格,個案可以在不同環境及對象面前展現相異的性格與態度,以維持現實生活中的正常運作,然而如此''裝''的功夫如同養不同小鬼般,在無法認同自我中,會變得與人群更加抽離,更無法統合自我。


我現在找了一個十分愛護我的人,是她令我壓抑了自殘的慾望…


邊緣人格者的救命仙丹是擁有一個穩定的伴侶,然而情緒化,極端思考,害怕孤單等感情處理問題卻不容易維持情感的穩定



一直找人安慰自己不就好了…?我很想割腕…………


一直想找人安慰並不能解決問題,既然不能解決,自然想割腕,那麼如何做才能解決問題呢?


我們要開始練習自我陪伴,邊緣人格的最大罩門就是無法自我陪伴,因此才恐懼寂寞,害怕伴侶離開,自我陪伴的基本功是必須每天作一小時室外的流汗運動。


當你真的維持此三條件的運動後,請試著找出一,兩樣興趣嗜好,讓你在寂寞無聊時,能不再像過往需找人安慰才能度過難關,接著請試著感受自己一個人獨處,過去妳是怕獨處的,但當你憑著毅力每天出外流汗運動,且能找出生活中的樂趣後,人的心靈就能趨於平靜,也能開始跟自己對話,到最後產生自我陪伴的境界。


既然你花了這麼多的精神寫信給我,我也盡量回答妳信中的困惑,請拿出毅力去試著完成我教你的自我陪伴療法,如果實在無法獨立完成,可考慮配合心理諮商,相信效果將更好。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性格導向,必有文化因素影響,例如:部分台灣父母企圖自殺時,會帶著稚齡子女離世,這與西方文化顯有差距,我們該了解行為背後的文化因素,才能通曉中國文化影響下,邊緣人格有其地域差異。


在討論文化影響下的邊緣人格前,我們先看一段我的一位個案來信:





我自小因父母親開工廠而把我送自各個親戚家住(阿公家、外公家最多)國小二年級父母把我接回家中,可是被遺棄的日子並未結束,一到了暑假寒假一樣是到親戚家住,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被放到"佛堂"參加了為期兩個月的團體生活,直到國中二年級為止才停止這種日子....






因為全身發抖很喘快吸不到空氣,去馬偕掛了急診,醫師說我過度換氣並給了我一點放鬆的藥劑才得以好轉。
近兩年晚上作惡夢驚醒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近來更是無法入眠。只要家人全部回到家我就會有脖子被掐住氣喘不過來、頭暈、噁心、心悸胸悶等症狀出現。聽到比較令我生氣的言語或是畫面,我便無法控制情緒低語、一直哭、全身發抖不能自己,於是我除了上廁所
洗澡出去買東西吃以外,全都關在房內。



已經兩個禮拜了,我時常在房間哭且歇斯底里,體重瘦,脖子跟背痛的受不了。男友因為在大陸上班只能用電話安慰我,前幾天男友勸我去看醫生,才一早去了振興醫院。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改善不受控制
情緒,身體更是不受控制。



由於父母無法接受我在結婚前離家,因此結婚當天可能會沒主婚人,且沒娘家回。
我真的很痛苦,最近更有不想出房門寧可餓死的念頭,連廁所都沒去上,我越來越厭惡看到我的家人,我到底該怎辦
......


我近年的諮商個案多集中在邊緣人格上,此人格的產生與嬰幼兒經驗,家庭氣氛,父母性格等有相當關連,前述的這位個案,從小父母忙於事業,無法全心照料,致有被遺棄的感受,此感受一旦形成,就可能造成害怕分離的邊緣人格,也會同時出現各種身心症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過往身心受創,這些個案通常仍依附著父母與家庭,如此對原生家庭死心蹋地的依附,對獨立自主的西方文化個案而言,不會造成困擾,然而當我們深入中國文化中的孝道,而後所引發的權威性格,就能明瞭這位個案在脫離家庭過程所忍受的煎熬,在父母因此拒絕參加婚禮後的再度被遺棄感受中,試圖以餓死結束生命....


孝道與邊緣人格:


我們看看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所言:


在儒家看來,父母是自己生命的根源,是''己身所從出'',親子間的關係是永遠無法切斷的血緣關係。在''''的大前提下,父母有過,做子女的人只能''下氣怡色,柔身以諫''''諫而不逆'',縱然父母表現極端''不慈''的行為,子女也只有忍耐.....,換言之,子女對父母的'''',是一種無條件踐行的''積極義務'',不能隨個人的判斷來決定做或不做,我們可以稱之為''無條件的積極義務''(黃光國,2009)


我的老師韋政通先生曾說:


孟子不但把孝的價值擴大,且把孔子''無違''一意推向極端。孟子說:父母之不愛我,於我何哉!,父母縱然不愛我,但為人子者,並不能因此而稍減孝心。他把對父母的孝,視為''絕對無條件的服從''....(韋政通,1987)


黃教授說:孝在中國文化中是''無條件的積極義務''韋先生則說是''絕對無條件的服從''美國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吉斯認為對前來諮商的個案,對人,都應本著''無條件積極關懷''對待,東,西方在無條件對人態度上竟是如此天壤之別。


古時中國文化為了讓社會維持正常運作,在倫理思想上強調孝道能讓人理解,然而現代社會的父母再拿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試圖操控,或在未盡父母之責,卻單方面以長輩之尊要求子女孝順,已無法符合現代倫理思潮,無條件絕對孝順的迷思在於,部分父母在此文化保護傘下,易疏於對子女盡責,而有條件相對孝順則讓為人父母認知,如果期待子女孝順,理應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盡責照顧,這位曾被父母悉心照顧的孩子,日後也應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該是現代華人社會該有的新孝道概念。


台灣社會近年自殺事件頻傳,父母自殺時,若有未成年子女,部分父母會先結束子女生命後,再自殺身亡,其文化因素就該是''己身所從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加上子女既應絕對無條件服從父母,那麼父母為孩子所作的決定就會是對的,從這樣的孝順文化背景看父母帶著孩子離世,就不難了解了。


權威性格與邊緣人格:


孝道是種文化的傳承,當孝道文化形成後,在文化薰陶中,就會形成人的特殊性格,權威性格就該是孝道影響下的產物,邊緣人格的特質為強勢,情緒化,極端思考,慣於操控依附對象等,這都與權威性格息息相關。


我們看韋政通先生如何形容權威性格:


制度化孝道的權威,不僅控制了人們的意識,甚至深入潛意識。生活在中國傳統裡,一個人能順從,不僅足以自保、自利,且代表最高的美德。因此權威性格的反應,早經陶養成自動化習慣,經兩千多年精鍊而成的國民性,不是短短幾十年的時光就能完全改變的。


韋先生提出權威性格的六項特質,分別為:


1.嚴守習俗


2.不加批評的服從權威


3.相信命運


4.二元價值觀


5.認同權威人物


6.沈溺於自我中心想法(韋政通,1987)


其中第2
4
5
6值得進一步申論與邊緣人格的關係:


不加批評的服從權威與認同權威人物:


我們可以將兩項一併討論,邊緣人格的核心特質為,從小因缺乏關愛,以致慣於依附父母,在傳統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就代表權威,子女依附父母過程中,很容易服從權威,認同父母的一切,聽從指使,子女一關係旦在服從與認同中與父母形成依附關係,會形成更深的情感依賴反應。


二元價值觀與沈溺於自我中心想法:


權威性格中的二元價值觀就等同於邊緣人格診斷標準中的極端思考模式,依照客體關係理論巨擘,克萊茵率先提出嬰兒內射過程中,主觀感受好,壞乳房的極端心理過程應為邊緣人格者被診斷為極端思考的原創性理論,在好、壞,對、錯,黒、白,缺乏多元思考過程中,權威性格的二元價值觀,父母通常會以非理性方式處理親子關係,當孩子怯於或拒絕與家長溝通後,家庭的和諧就可能蕩然無存。二元價值觀的延伸,就自然會導向沈溺於自我中心思考,兩者極易導向性格的偏執。


中國文化缺乏正向育兒思想:


中國文化大體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不僅儒家典籍中,少有論及幼兒教育,兩千年來的傳統論述也極少發現有關兒童教育的論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兒童教養上,有些論述,韋政通先生於著作中提及:


除孔、孟之外,在宋以後教育思想上,最具權威人物是朱熹。他為了推廣孔、孟的教育思想....,特別寫了''童蒙須知''一文。他教導兒童,對父兄長上講話要''低聲下氣'',遇到他們有所''教督''時,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遇到長輩有所責難,或是他們犯了過錯,作晚輩的''不可便自分解,應姑且隱默''。他也教導兒童,走路要端正,不可疾走跳蹦,可是一旦父母長上有所召喚,為了表示恭順,''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韋政通,1987)


缺乏正向育兒思想的另一證據是,台灣民間普遍流傳著(相信中國大陸也相似)不可思議的育嬰習慣,許多剛生產完的年輕媽媽,會聽到長輩傳授的育嬰經驗:嬰兒因索抱而哭時,不必急著去抱,過陣子就不會哭了,否則會讓他們養成渴望被抱的依賴習慣,嬰兒生理上餓了,照顧者會定時餵奶,否則會營養不良,嬰兒在陪伴與擁抱需求中,未滿足心理需求,心理上的營養不良,就是日後罹患因分離焦慮引起的邊緣人格。我的邊緣人格個案,幾乎每位個案都渴望依附對象的擁抱與大量陪伴,原因與這荒謬的育嬰文化有絕對關係。


我的未婚邊緣人格個案中,多數仍與父母同住,他們的心理困擾,除因邊緣人格所引發的感情困擾外,與父或母(邊緣人格個案的父或母通常有相似特質)的感情糾葛與矛盾情節,經常是諮商的主題之一,他們直到諮商後才發現與父母仍有依附關係的臍帶仍未剪斷,感情上無法脫離家庭而獨立,理智上卻極欲搬離這從小未感受太多溫暖與尊重的家庭。


這其中仍摻雜著文化中,父母如希望孩子留在家中,為人子女的搬離,代表對年老父母的棄置不顧與不孝,不僅無法讓父母諒解,甚至受到宗族鄰里的指摘,我經常與個案討論,在對父母的孝順與個體該先對自我的心理健康,幸福,與快樂負責中,到底孰輕孰重,雖然對受中國文化影響者不會有標準答案,但在釐清無條件絕對孝順有條件相對孝順中,答案通常能呼之欲出。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寫書需要動能,缺乏足夠動能,就很難讓人下筆,這本書的動能來源是,身為心理諮商工作者,過去20年來的諮商專業聚焦於憂鬱與焦慮,從2010年初始,我發現諮商中的憂鬱症個案有許多人同時符合邊緣人格診斷標準,為了精確掌握兩症的關聯度,我開始將過往諮商前所使用的憂鬱,焦慮心理測驗置入邊緣人格測試,結果在憂鬱症個案中,發現約有八成同時出現邊緣人格問題,也就是兩者的共病性comorbidity)高,這是我過去在心理學書本中較少閱及的現象。

 



 

以前對邊緣人格個案的專業印象是情緒,行為與思考模式深不可測,遇到感情刺激所引發的狂躁不安、自傷、傷人...,在諮商中是戒慎的,深怕個案在諮商過程中出事,自殺,然而當我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尤其前來諮商個案中雖為情所困,也出現憂鬱,情緒,極端,恐懼寂寞等邊緣人格問題,但他們不致酗酒,嗑藥,自殘或自殺等典型邊緣人格的樣態,我認為這群被忽略的中度邊緣人格個案,過去可能被視為憂鬱症治療,醫療單位應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與正確診斷,才能作妥善的治療。

 



 

無論重度或中度的邊緣人格,因症狀的多樣和理論的深奧,都極其複雜難懂,心理諮商初期先讓個案對此症的概括了解,對自我認識及未來諮商療癒都很重要,我會請個案多涉獵相關知識並購買國外翻譯專書以利諮商進行,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2011年底興起書寫本土邊緣人格專書計畫,隔年初開始蒐集資料並動筆。

 



 

本書第一篇先讓讀者知道此理論的來龍去脈,從瑞士醫師波耐(T.
Bonet
)

1684年發現部分病患出現極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到1980DSM-IV完整列出邊緣人格的九大標準,此人格疾患理論終於大勢底定,接著討論了此九大標準,讓您通曉邊緣人格的症狀反應為何?我也同時加註,如遇到此困境,''我們該怎麼辦''?除此九項診斷標準外,我將自己這三年來近身諮商個案過程中,列出我對此症的了解,以''認識邊緣人格小常識''為標題。

 



 

第二篇在''為何罹患邊緣人格''的主標題下,希望能帶領讀者深入心理學大師們從佛洛依德發現潛意識以降,如何為這偉大理論苦心鑽研,讓世人認清嬰幼兒在心靈需求與成長中,需要照顧者更多的了解與關懷,以免孩子長大後因被愛不足而過度投射於未來伴侶,造成種種邊緣人格為情所困的問題,我將此書定位為大眾心理書籍,然而本篇的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論艱澀難懂,為了讓讀者能深入淺出理解其中奧祕,我盡量將之白話化,並加以註釋,讓您更能接近這大眾該了解的理論。

 



 

當了解邊緣人格樣態與形成因素後,本書第三篇先試著從嬰幼兒,童年,青少年及成人期,作各階段的提醒,包括我們該以何種方式撫慰幼兒心靈,如何在童年階段營造家庭氣氛,如何避免青少年的邊緣人格行為,如何維護成人的情感關係等,此篇還特別以''邊緣人格的自我陪伴療法''指出克服邊緣人格除心理諮商外,也須以運動,增加興趣嗜好,擴展人際關係,練習獨處等方式面對,當您將依附他人的習慣收回,邊緣人格會大幅改善,當能自我自然陪伴之際,就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發揮療效之時。

 



 

在認識,為何罹患,如何改善邊緣人格後,我們希望讀者能實際看到生活周遭活生生的案例,第四篇首先提出邊緣人格的核心問題:自殺,介紹了這兩年來受大眾矚目的自殺案件,包括朱慧真,關中女兒,陳俊生女友,以及東,西方兩大演藝人員,張國榮與瑪麗蓮.夢露的生平與自殺案件分析,也分析了101年中,媒體所報導的情殺案件,最後我邀請了曾前來心理諮商的邊緣人格個案,寫出他們在諮商過程的感想與回饋。

 



 

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有些不幸的孩子卻是父母錯誤的育嬰或教育觀念中,懵懂的傷害了子女而不自知,這些孩子在欠缺愛的撫慰下,心靈如同失溫一般,終其一生需要更多的陪伴與關懷,他們在寂寞恐懼中企圖補充那失溫的心靈,然而害怕分離或被遺棄恐慌中所出現的各式邊緣人格問題卻要由這些從小被害者承受,希望這本書能讓一般人及親朋好友更了解與同理邊緣人格者,讓為情所困的邊緣人格者在認識自我後,能下功夫自我陪伴,最期盼的是為人父母能因閱讀本書改變教育觀念,減少我們社會邊緣人格問題的發生。

 

 

 

本書最後,我附了首自己喜愛的歌:

 


我從小愛聽西洋老歌,最喜愛的樂團之一,美國樂團(America)曾獻聲鼓舞寂寞,孤獨的朋友,在本書結束之際,希望這首非常好聽的歌(請到You
Tube
聽)能再次鼓舞人心!

 

 




                                                               Lonely
People
寂寞的朋友們


This is for all
the lonely people
這首歌獻給所有寂寞的人們



Thinking that life
has passed them by
想想看,生命會稍縱即逝的!



Don't give up until
you drink from the silver cup
未飲用快樂泉源前,請勿放棄



And ride that
highway in the sky
你該在高速公路享受奔馳快感!

This
is for all the single people
這首歌獻給所有孤單的人們



Thinking that love
has left them dry
想想看,我們尚未被真正愛過呢!



Don't give up until
you drink from the silver cup
未飲用快樂泉源前,請勿放棄



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
不勇敢嘗試,怎會知道結果呢?

Well,
I'm on my way
我已向前邁進!



Yes, I'm back to
stay
我決定留下來!



Well, I'm on my way
back home (Hit it)
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1十月某一日在一通聲嘶力竭的通話中,我解離了,不知道自己已踩上圍牆欄杆,就在那生與死的一線之間,一股強大的力量從後面環抱著我將我扯下…一位女同事正準備要往洗手間方向聽見我的嘶吼看見了我在那邊緣之際,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




我的人生已不知道如何走下去,腳上彷彿綁上千斤重的鉛塊捲進那強大的漩渦,無論有多少人伸出雙手要將我拉起,不但拉不起,甚至還拉下了他們,他們對我的無力感最終害怕會捲入我那不知多深沈的漩渦中,不得已最後也放棄了我。




太痛苦了,我不想再那麼痛苦了,撕裂,…就是撕裂,我的情緒我的精神我的心靈無時無刻撕裂著。停止痛苦也好,最後的求生本能也好,網路的搜尋讓我找到了高老師的網站,第一次我看到了”邊緣性人格"這個名詞和解釋,我久久不能自已,我彷彿是診斷標準中,被一條條量身訂作出來的,我決定試著作心理諮商




那是一個綿綿細雨的晚上,下了好幾天的雨,空氣都是霉味,就是這樣的心情我靜靜的寫完了高老師的測驗,高老師一一的確認了我每一項的答案,確認了我重度邊緣性人格,完全沒有意外的,所以我還是保持著從容。




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著近期的故事,就好像只是在講別人的故事那樣,第一次我覺得有人了解我在說什麼,可以告訴我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接下來一路的心理諮商,成為了追尋自我心靈的一段旅程,到了最後我才知道是為了救贖我那幼年受創至今仍未長大的小女孩。




母親的原生家庭因為有太多孩子,所以將母親送給別人養,國小畢業後就送去礦坑工作賺錢,一到成年就被安排相親,嫁給了大了她快二十歲的外省軍人。自有記憶以來,父親退伍後開計程車,時常在眷村打麻將,我的母親就帶著我一天到晚去抓賭,最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在計程車後座,母親氣憤的在父親面前拿了一塊大石往計程車正前方擋風玻璃砸,那一瞬間,後座的我看到破碎的玻璃全面性的朝我飛來,至今我還忘不了那恐懼,小女孩一直哭泣,母親卻用台語大聲吼怒吼說妳又不是死老爸死老媽妳是在哭三小。




我的父親小時候常愛逗我,都說我是外面垃圾桶抱回來的,而母親在旁邊就會幫腔演戲,父親賭博,母親就抓賭,父親沒在家,我的母親就只會看電視和煮飯,家裡永遠都是髒亂不堪,而我也成為電視兒童,很少與家人有什麼說話和互動,不知道是否因如此我才不善於與人溝通。


從小到國中的求學過程,只要母親因為父親賭博,就會失控砸爛家裡的東西,我乖,就是體罰,黃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國中,手臂有一條條的瘀青上學。




求學過程,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不討老師喜歡,小二有一次班上有同學掉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要全班給她量脈搏,因為偷錢的人會緊張,脈博會跳的最快,最後,她量了我的脈搏對著我說,當著全班的面說,就是妳對吧




我的小學記憶中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溫暖的老師,我總是納悶著為什麼都不喜歡我呢;同儕間無論我怎麼努力或討好,為什麼總是也沒有溫暖呢?國中老師似乎都能接納我,但是我在同儕之間覺得越來越辛苦,我好需要朋友,無論我怎麼付出討好,不如我所願。




專一最好的朋友被我發現和我喜歡的男生交往,她知道我喜歡他,我斷然跟這好友絕交。我開始自己打工賺錢養自己,開始談感情,感情是我的全部,我的重心。有個人可以陪伴我,感情讓我覺得好溫暖,因為只是感受到溫暖而壓根沒去想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適不適合自己,所以每一段都很短暫,每一段我都可以痛得無法自己,靠著抗憂鬱藥把日子撐下去。




我甚至對朋友講過一句話,當我男朋友很簡單,只要能陪我吃飯就好,現在想來多可笑,這是多麼的困難,哪個男人有空可以天天陪你吃飯出了社會工作,那年我22歲,我懷孕了,奉子成婚,先生那時也才23歲,那時覺得彼此相愛的兩個人有了孩子有了家,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不過現實終究是殘酷的,太多現實的問題的考驗,愛情總會消磨殆盡,那時的我們都太年輕,太多的壓力尋求酒精的麻醉,但喝了酒之後他會變成魔鬼,發酒瘋,家暴或強暴。但酒醒後的他又變成那個好好男人,酒醉比清醒時多,他也必須靠抗躁鬱症藥物和安眠藥,當酒精和藥物和大量安眠藥都無法入睡時,女人就會有生命危險,只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關在廁所打電話請朋友來家裡救,為了孩子始終撐著這段婚姻,不過兩年婚姻,就在抓姦在床中落幕了。


離婚後,獨立扶養孩子重新回到職場上班,很自然的結交異性朋友,也開始談戀愛,但只要對方沒有符合我心中期待,約定的事沒做到,約會遲到,我就會勃然大怒,甚至提出分手,而當對方無回應時,情緒接踵而來,無法接受對方真的會離開,幾段感情下來,我越來越不穩定,甚至小孩不符合期待時,我會對著他大罵:我討厭死你了恨死你了,甚至失控的打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狂揍他。像綠巨人浩克一樣,一情緒爆發,就會摧毀一切東西。某天冷靜下來,發現我根本就是我媽的翻版,眼看著小孩越來越沒安全感,眼看我正複製下一個我,我不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樣,不希望長大跟我一樣痛苦,因為我是如此愛他。




極度沒有安全感,敏感,情緒多變,我時時刻刻都只想像橡皮糖黏住對方,對方沒有以我為優先考量就會動怒,甚至自殘,欣賞自己的傷疤,害怕被遺棄就先提分手,等真的分手後又忍不住發簡訊求回應,我困在情緒中,吞噬了自己。感情只要一潰堤,我的生活也就完全崩塌。




為了孩子和自己,我接受了高老師的治療,開始察覺常人不,我的自我存在感幾乎不存在,害怕孤獨和寂寞,需要從別人眼中反射出來自己的影像才確認自己存在,在感情中會不停的找事驗證對方是否愛我,我沒有興趣與嗜好,人生唯一寄託就是感情。




心理諮商是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讓我知道原來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深遠,我不知道原來我心裡住著一位小女孩,且是如此的重,至今都長大。我開始陪伴她,安慰她,開始跟她說話,開始自己陪伴自己。我以前覺得一個人看電影很恐怖,三十歲才開始自己看電影,原來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試著一個人逛街、到誠品看書一個人吃飯,從嚐試、練習、懷疑、到享受,真的不容易,畢竟不穩定才是邊緣性人格最穩定的特質,就是要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讓自己穩定。而當浩克即將出現時,會先自我分析後試著沉澱自己,雖然不會每次受用,但狀況慢慢地好轉中,最明顯的是我已不再打罵孩子。




希望所有跟我一樣為邊緣性人格所苦的人,希望都可以開始擁抱自己,陪伴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邊緣人格成因:




我的邊緣人格個案中,約有七成為中度,三成為重度,既為重度,其形成原因也會是重度,
母親氣憤的在父親面前拿了一塊大石往計程車正前方擋風玻璃砸...,家裡永遠髒亂不堪,而我也成為電視兒童,很少與家人有什麼說話和互動....
我不乖,就是體罰,黃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國中,手臂仍有一條條的瘀青上學
.....




判別邊緣人的格的中或重度,達DSM-IV九項中的五項為重度,我認為三項以上可判中度,我們再試著看本書第二篇所提,邊緣人格的五項形成因素:


A.0-3歲的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B.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


C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D.
家庭的不良氣氛


E.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


如為重度邊緣人格者,我的經驗是這五項會毫無例外的符合,中度則或多或少符合2-4項,因此心靈被過度踐踏與蹂躪,會導致心理創傷的更加嚴重,這位個案就成長於及其混亂的家庭中,長大後邊緣人格所引發連串的情緒,行為,思考的嚴重失控,幸好在往下跳的那一刻被救下來....


邊緣人格諮商過程:




自我覺知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的重要目標之一,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就會出現自我認同障礙,既然缺乏被愛的溫度,人就不能感受存在,我在諮商初期一起與個案感受那不堪的的童年往事,那無助,孤單的幼小靈魂,是如何在父母不當的管教中嚴重受創,當痛苦經歷能在諮商過程中獲得同理,就能找到宣洩出口,也能建立初期的信任關係。




接著我們一起檢視感情的處理態度,她越來越了解這一切並非她所造成,但自我覺察後,也須開始對未來生命負責,當務之急是應以更多理性處理感情問題,不能再像過往,只要有人陪伴,聽從指令就死心蹋地,或頤指氣使的依附或操控伴侶,諮商過程中,我前後見過她三位伴侶,直至目前,雖仍未確定情感走向,但已看到她能更成熟的處理對她而言及其困難的情感處理。




諮商後的結果:




每位個案在我心中都有不同的諮商目標,這位個案的另一目標是,我希望她要認清毆打,傷害孩子是萬萬不可的,幾乎每次都問他:最近會不會打孩子出氣?從初始,還會,企圖控制中,變得較少了,已不太會打了,且跟孩子的感情越來越好,這是我作心理諮商的最大成就感。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緣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該是最複雜且難理解的心理症狀之一,也是現代人最不能忽略的心理困擾,也許您會不以為然的說:憂鬱症才該是我們最關心的現代心理問題,沒錯!憂鬱症該是,但如果試著對照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憂鬱症與邊緣人格的診斷標準,兩者相似度近八成,憂鬱症在近年的廣為關注下,已為大眾所通曉,然而長久以來躲在陰暗處的邊緣人格,相信除心理專業人員知道外,一般人所知有限,如果不知道此症的來龍去脈,就不會知道為何很多人面對孤單會痛苦難耐?為何談起戀愛來會像找到母親般的依附,黏人?為何平日看似溫和,在伴侶打算分手後,瞬間變為似惡魔般的恐怖情人?這些現象不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正常人''嗎?因此我認為邊緣人格該是現代人最該了解的心理症狀。



了解邊緣人格的捷徑是參考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的九大診斷標準,在這九大標準背後,蘊藏著許多心理學專家為了這複雜難懂,且與其他心理病症有共病性(comorbidity),也就是在邊緣人格症狀下,同時可能出現憂鬱,焦慮等共病現象,為了深入釐清此症來由,我們除先以實務方式,解釋九大標準的歷史演化,也將在第二篇以理論方式,介紹從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發現以來,邊緣人格在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到依附關係的理論挹注下,讓我們了解人類在情感關係上的心理反應及其與邊緣人格的關係。



有關邊緣人格文獻中,最初的紀錄為瑞士醫師波耐(T.
Bonet
)

1684年觀察發現,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有病患出現極為不穩定的週期性情緒反應,接著於18841890年,精神科醫師休斯(C.
Hughes
)
及羅斯(J.
Rosse
)
皆附和以上描述,形容此症為"邊緣性精神錯亂".(borderline
insanity
)
,精神醫學之父克雷普林(E.
Kraepelin)
1921年證實''過激人格''(excitable
personality
)
,當時克氏對此人格的描述已與當今所認知的邊緣人格頗為相近。數年後,精神分析師瑞奇(W.Reich)1925年出版''衝動性格''(The
Impulsive Character)
一書,發現此性格同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且能相安無事的並存。



直到1938年,"邊緣人格"一詞才由史登(A.Stern)首先提出,他形容這是個難於治療,介於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neurosis
and psychosis
)之情緒性病症,因此取名為邊緣(borderline)人格。1942年,杜契(H.
Deutsch)
提出有些患者為了克服孤獨感,會前後判若兩人的在不同場合,或人與事,突然改變情與態度,來處理內在的分離焦慮困擾,她形容這樣的人格特質者為彷拂人格(as-if
personality)
。當參照九大診斷標準的第九項:會出現片刻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解離現象.我們知道有些極度壓抑的邊緣人格者會出現多重人格及解離失神現象,杜契的解讀已接近多重人格的症狀。



二次大戰後,大家對這謎樣的心理病症仍無法勾勒出清楚輪廓,然而曙光似乎在196768年開始呈現,1967肯伯格(O.Kernberg)發表''邊緣人格組織''(BPO)論文,他提出三大此人格特點,與DSM診斷標準有直接關係的是''自我認同障礙(identity
diffusion)
由於肯氏為邊緣人格理論的核心人物,我們將在第二篇以專文詳述。1968年葛林克(R.Grinker)帶領一研究團隊,針對五十位病患,提出邊緣人格的研究報告,這不僅為首次較大規模的實證研究,對日後此症的診斷標準也具決定性影響,葛氏提出四項此症的亞型症狀,前三項分別為一,瀕臨精神失常重症患者,二,似精神官能症的輕度患者,三,像杜契所說的'彷拂人格''族群,較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四,''核心''邊緣族群(the
“core” borderline
group.
)
,他發現患者有孤單,情緒不穩,自我意識不足,及人際關係的互動困擾。此''四核心''診斷描述,後來分別被DSM視為重要參考依據。1968年的另件大事為,DSM-II出版,對邊緣人格的描述仍模糊不清,仍圍繞在精神疾病層次打轉,最常被提到的名稱為隱姓精神分裂(latent
schizophrenia)
等。



1975年,岡德森與辛格Gunderson
and
Singer
發表六項針對邊緣人格患者的診斷標準,除第三,五項外,其餘四項皆DSM-IV列入主要依據可見當年此六項標準的重要性。此六項標準分別為



1.伴隨憂鬱或敵意的強烈情緒



2.由於過往的衝動行事,經常出現自我傷害行為



3.因自我認同問題,導
致 社會適應困擾



4.
非 預 期情況下,因情感問題情緒失控而出現短暫的精神症狀



5.在非結構性的心理測驗(編按:像羅夏克墨跡測驗)中出現失神或退化反應



6.在不致依賴及過度依賴中迅速擺盪,形成不穩定的情感關係



史匹澤與同事們(Spitzer
et al)
1979年根據岡德森與柯柏(Gunderson
and Kolb)
1978年所作的研究報告,加上肯伯格的''自我認同障礙'',以及葛林克所提出的四項邊緣人格亞型症狀描述,綜合各方意見後,終於在1980年的DSM-
III
標示出邊緣人格的八大診斷標準,而後在1987年出版修訂版,首次提到邊緣人格者有被遺棄(abandonment)的內在恐懼,最後在1994年出版DSM-IV,最受矚目的第九項:因過度壓抑而出現短暫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症狀,被正式列入。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發表"夢的解析":




為何這本’’夢的解析’’與邊緣人格理論有關?因為佛氏曾說’’夢的詮釋是通往理解潛意識的大道’’,夢既是潛意識一環,三歲前大多數人不會有清楚記憶,也正是潛意識時期,過往心理學理論甚少著墨於嬰幼兒期對人類心靈影響,自從佛洛依德論述潛意識後,才有他所謂的’’人類的早期經驗能決定其一生’’的曠世理論出現。




所有心理學理論涉及潛意識都變得複雜難懂,邊緣人格就與潛意識息息相關,
因為涉及嬰幼兒期是否受到父母良好照護,從心理學史來看1900年心理學宗師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正式宣告潛意識踏上心理學舞台,也為邊緣人格論奠定發展基礎




我們需解釋這潛意識偉大理論前因後果如何產生,才能深入了解潛意識與邊緣人格的關聯。




佛洛依德在1886年開始執業,早年的臨床經驗經常圍繞於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三大症狀,期間曾嘗試各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中之一為催眠療法,經過反覆試驗後,成效不彰,最後不得不放棄此療法,然而催眠卻是潛意識的路徑之一(如果夢是大道),對日後的潛意識理論該有所影響。




對人的憂鬱,焦慮(當初的精神官能症及神經衰弱)有長期的臨床經驗後,佛氏於1895年與布洛爾(Josef
Breuer)
共同發表”歇斯底里研究’’一書,該年也同時發生件大事,佛洛依德於724日清晨記下所謂’’艾爾瑪的注射之夢’’(The
dream of Irma’s
injection
,清楚描述自己夢中情結,大意為:他為一位叫’’艾爾瑪’’的少婦看診,經治療後未見成效,患者有些質疑治療方式,佛氏略顯不悅,對方接著提出喉嚨,腹部不適,旁邊同事為其檢查後,夢中出現的幾位醫師懷疑
為感染引起…..,這項鉅細靡遺的夢中記錄,事後佛氏自認是夢的解析重大突破,甚至在給好友弗里士(Wilhelm
Fliess
信中提到:你能想像有天在這屋前(作夢處),豎立一座大理石碑刻著---1895724日於此地,佛洛依德博士開啟人類夢的奧祕….。我們無從得知朋友看了此信後的反應為何?多數人該會覺得太自我膨脹,自以為是吧!然而,百年後回顧當初佛氏的膨湃之語,似乎並不為過,經過後來潛意識的持續發展,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該理論對人類內在心靈有此驚人貢獻。





此世紀大夢在佛氏死後,從他與弗里士私人信函中被發現,有位叫Emma
Eckstein
27歲少婦在該年3月曾因鼻病前來尋求治療,佛氏初步判斷為歇斯底里性的鼻出血,但仍商請遠在德國柏林的耳鼻喉科醫師好友弗里士前來會診,經手術治療後,病情更為惡化,最後竟發現患者傷口內存有紗布,此嚴重醫療疏失曾造成佛洛依德極大困擾,也因此在四個月後有了此夢,印證中國人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1895年記錄’’艾爾瑪的注射之夢’’至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間的五年,佛氏浸淫於夢與潛意識理論中,由於自身有歇斯底里和強迫症特質,他發現當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無法面對的困擾或出現企圖逃避心理,便可能將這些不被允許的念頭壓抑(suppression)至潛意識中,稱為潛抑(repression),他認為夢就像症狀,是內在衝突的具體表徵,在仔細檢視自我夢裡素材後,曾說:自己就像扮演自己最重要的病人。





從潛意識理論中,佛氏認為:將儲存於潛意識中的心靈垃圾加以詮釋,變為正常意識,就能改善心理症狀…..。他也說:很多患者苦於早年經驗的痛苦記憶,如果將其挖掘檢視,所有症狀都會回到6歲前所發生的創傷事件…..


 


佛氏在1923年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人格結構理論,以說明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關係,其中本我(id)潛藏在潛意識層面,它代表一個人的原始的驅力,如飢餓、性等,所依循的是享樂原則,嬰兒三歲前正處於本我期,本能需求除需母奶餵飽外,也縱情的期待母親充分的關愛與陪伴,否則會大哭回應,不斷以哭啼聲提醒照顧者要隨侍在側,如仍被忽視此本能需求,就可能形成所謂早年期創傷性痛苦經驗。




佛氏曾說:孩童早就對父母有性衝動,由於此意念不被接受,因此被推到意識外而形成潛抑….,他多半的性理論已被日後心理學者推翻,雖無損於這位心理學先驅的崇高地位,幸好這有些荒誕的性理論被日後傳承精神分析論的客體關係論加以修改,就嬰幼兒期的心理發展,目前學術界較能接受馬勒(Margaret
Mahler
)提出,在與母親建立和諧的共生關係後的分離-個體化理
論(separation
-
individuation
),儘管如此,沒有佛洛依德從催眠,夢的解析,潛意識到人格結構等原創理論出現,就不可能出現影響日後對嬰幼兒心理如此刻劃入微的客體關係理論,此理論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嚴重困擾現代人的心理疾病---憂鬱症與邊緣人格。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DSM-IV九項診斷標準判別是否符合五項以上,是我們慣以評斷邊緣人格的普遍依據,為率先掌握心理狀況,心理諮商時,我習慣先請個案填憂鬱,焦慮症檢測,自2010年發現憂鬱症患者有6,7成以上同時罹患邊緣人格後,開始在測驗中加入此人格測試,經過近三年來數百位測試結果,我認為邊緣人格該有中,重度之分,僅以五項標準判別此症,無法客觀呈現此人格的多樣性,對那些符合中度診斷標準,經常陷於感情困擾的個案,醫療人員卻未能加以確切診斷,導向更優質照護,是極大遺憾與缺失。


我的建議是:


1. 加入”嚴重,普通,不會”三標準向度:除維持五項以上診斷標準外,如在九項邊緣人格測驗中,加入”嚴重,普通,不會”三標準向度(而非是或否符合),較能測出中與重度邊緣人格。請參考以下我為個案心理諮商時所使用的三項心理測驗。


三年來使用此測驗的主要心得為:



A. 如以評分標準,嚴重2分,普通1分,不會0分,各項10題中,15分以上為重度,10-15分為中度,5-10分為輕度,5分以下為健康而論,介於10-15的中度邊緣人格個案雖未達傳統所認可的診斷標準,但這群被忽略,經常被歸類於輕度憂鬱症(dysthymic disorder)的中度邊緣人格者,該是他們得到該有的醫療照顧了。



B. 被評斷為15分以上的憂鬱症患者,也通常在邊緣人格評分上達15分以上,依此類推,也反應在中度憂鬱及邊緣人格上。



C. 約有兩成左右中度以上的邊緣人格者,同時罹患恐慌症;約有三成左右壓抑型的重度邊緣人格者,同時有解離或多重人格的困擾。



2.僅憑我個人的心理測驗內容(八成以上根據DSM-IV編),並不周延,另一判別重度或中度的方式為:



A.個案是否確曾有自殺或傷人行為,包括經常出現的警告性自殺與自殘行為,相對而言,中度邊緣人格者可能有自殺,自傷意念,但不會出現相關行為。



B個案是否因情感困擾,分離焦慮而不斷藉酒精,藥物等物質濫用,逃避空虛與孤獨;中度個案可能過度飲食,購物,開快車紓壓,但不會沈溺於酒精,藥物。



C.重度患者通常拒絕或因各種因素逃避就醫;中度個案則積極尋求醫療或心理諮商改善情感,情緒困擾。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一位大1新鮮人 最近我的心情常常起伏不定(應該說這種情形維持好幾年了)於是我便上網做了憂鬱症心理檢測 有好幾項結果都顯示了中度或重度 其實我了解這種問題已不是三言兩語可解決的 但是我仍希望先留言給您 我幾乎是被祖父母帶大的 父母在我小學5年級時離異 因為是家中的長子 從小被長輩灌輸"大姐就是要做好榜樣"於是我從國小時就要求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力求表現 在課業上我一直不希望輸給別人 自己及家人都給了本身不少的壓力 因為在課業上戰戰兢兢 以至於我把同學都視為敵人 導致我在人際關係上一直都不是很好 原以為這種情形會隨著時間改善 但似乎愈來愈惡化了 在社群網站上 我認識了很多系上的同學 剛開始我跟大家聊的很開心 有一天 一個人出現了 他也跟大家談的很來 以至於我完全無法加入話題 我感覺自己就像在半路中被丟下的孩子 重要的東西被搶走似的 原以為自己在大家心中有一定的份量 結果不然 回想一路上 我在團體中總是只想尋求一個伴 剛開始雖然會成功 但是當"伴"開始有了新朋友時 我就會很悲傷 失落感難以言喻 而且會很難再融入其他團體中 所以從以前到現在我總是沒有幾個朋友 我很不喜歡碰觸高中以前的回憶 小學及國中曾被排擠 外加雙親離異的關係 我對自己很沒信心 總擔心得罪別人 總害怕被討厭 到頭來患得患失 卻也沒有比較改善 希望我還有救...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2012/09/12 10:36回覆

憂鬱症分兩種不同特質,一是單純因各種因素心情低落,另一是伴隨邊緣人格的憂鬱症,你屬第二,因為你1.幾乎是被祖父母帶大的 父母在我小學5年級時離異,這表示你的童年經驗沒受到良好照顧,情感上易受分離焦慮所困2.把同學都視為敵人 導致我在人際關係上一直都不是很好,邊緣人格者通常會因缺乏母愛,長大後會不時補償此內在缺乏而過度依附他人,或產生極端思考,因此經常有人際困擾3.我感覺自己就像在半路中被丟下的孩子 重要的東西被搶走似的,在人際關係中經常有被遺棄的感覺,那是因過去嬰幼兒時期不被安全照顧後的後續心理反應4.在團體中總是只想尋求一個伴 剛開始雖然會成功 但是當"伴"開始有了新朋友時 我就會很悲傷,缺乏母愛的邊緣人格者,長大後會不時尋求如同母親般的依附關係,這種關係一旦結束(被遺棄)當然會非常痛苦,悲傷


你說不想碰觸高中以前的回憶,這代表高中以前的記憶不堪回首,都被你灌壓到潛意識去了,心理諮商能協助你改善這些不良記憶,幫助你提高信心。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恨分明,重情重義:因缺乏母愛,邊緣人格者對周遭所給予的愛特別珍惜,尤其當彼此有了依附關係後,他們會以身相許,以生命相交雖是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態度,但因此受到傷害,也可能以生命相抵。


 




情傷後有報復心理:邊緣人格者的中心思想是:你給他一分,他會還你三分,但你負了他,他會加倍奉還。此人格者認為自己對戀愛態度是如此認真,對方卻選擇分手,欲置自己於死地(被遺棄後因痛苦而自傷,輕生),就可能展開報復,報復時通常不會同理對方的分手訴求可能是自己過激所造成。




 




邊緣人格者會相互吸引:此人格者都害怕孤單,都盼望真心熱忱者的陪伴,也都有段被感情傷害的經驗(可能是父母或伴侶),因此他們的磁場相近,一旦嗅出彼此對感情有相似反應就陷入熱戀,然而抱著破碎心靈,兩人的情感潛意識內都嗷嗷待哺,如此不顧一切的愛,雙方都無法善待對方,通常會悲劇收場。




 




抗拒團體活動:邊緣人格者亟需他人關懷,只有才能關懷,團體不易感受被強烈關懷,因此他們在校或團體不會主動接觸群體,卻會針對有緣的個體釋出善意,進而發展深厚(依附)情誼。




 




熱衷特定團體:邊緣人格者雖不參加一般團體,有些人卻對特定團體異常投入,尤其能帶來強力情感凝聚的各式團體,例如能潛心投入的宗教團體,青少年餐風露宿追星的偶像團體,或是利用人們心靈空虛,騙財騙色的歛財團體,這象徵此人格者在缺乏關愛下,尋求能帶來身心平衡的團體加以依附。




 




經常出現雙重關係:邊緣人格者談戀愛時,會以依附關係為本,所謂依附關係是除情侶關係外,也包含母子(女)關係,既多了層親子關係,下意識就希望伴侶該像母親般呵護,然而狂風暴雨的熱戀會不時吵架(甚至打架),冷戰,互相傷害,於此同時,部分邊緣人格者似乎無法忍受短暫的孤寂,備胎式情人便可能出現,這些人通常理性,甘願居於備胎角色,由於彼此感情磁場不同,缺乏激情火花的互動像喝白開水般,當再尋得激情對手(依附情人),便可能放棄正常戀情。







缺乏同理能力:缺乏同理心等同於沒有愛心,但缺乏同理能力則因未獲足夠母愛才不易具此人際互動利器,個案經過有效心理諮商,能改善缺乏同理能力問題,進而改變人際與情感處理方式。




 




一般人的戀愛模式為個性不和,緣份不夠就分手,再自然不過的戀愛觀對邊緣人格者而言就大異其趣,他們無法理解彼此既然相愛為何分手(想分手就是企圖遺棄)?既然彼此承諾,結婚,甚至有了孩子為何想離婚(想離婚就是違背誓言)?既曾海誓山盟,為何會外遇,接納小三(外遇就是背叛)?當這些缺乏客觀判讀的愛情價值與一般人嚴重落差後,懷疑,背叛,仇恨等情緒就在心中盤旋,接下來不斷的情感撕裂與創傷就可能上演。




 




以分手為爭吵工具:邊緣人格者過往被愛得不足後,內心潛藏的怒氣與敵意,經常會在找到依附對象後充分顯現,與伴侶衝突的導火線之一是總期待對方能經常陪伴,期待不如預期後,就可能口角,衝突,或冷戰,待衝突達無法忍受境地後,就可能祭出分手絕招,其實這是個案內心害怕離異的反向訴求,然而個案如此玉石俱焚的激烈訴求可能真的帶來無可挽回的分手遺憾。




 




慣以冷戰處理衝突:我有位個案在臉書中形容她自己, 我常覺得自己是流浪狗,帶著滿身的傷,遇到下一個可能的主人,我還是滿身怒氣….”,這樣的怒氣通常自己無法察覺,卻經常在與依附對象互動時讓對方像驚弓之鳥般動輒得咎,當衝突逐漸增加,伴侶可能選擇忍耐,逃避,不作任何回應以避免衝突,這通常更激怒痛恨沒有回應的邊緣人格者,冷戰就可能在此氛圍下不斷上演。


 



初識會過度熱情:




過度敏感




工作時,易情緒失控




分手後會流連現場




嚴拒示好,內心卻希望伴侶回頭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記憶以來,外婆家就是我家。 與外婆同進出,同睡一張床,我就像外婆的影子般, 生命繞著外婆轉。 她出外打麻將總帶著我,我的玩伴就是自己。 穿梭在外婆各個朋友的家就像是我的遊戲場。 對外婆的依附使得我異常抗拒上幼稚園,
曾因懼學要外婆在校陪讀半年才適應了環境。 當時外婆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 為何沒與媽媽同住 ?  媽的兩難我懂。 身為職業婦女,不得不將我託給外婆照顧, 這是她當時最放心的決定。
快上大班時我才回到自己家, 開始適應與爸媽生活。 起初每回到外婆家我總是淚眼婆娑, 小小的我似乎有訴不盡的委屈要說給外婆聽, 與她分開時又難捨到似乎不會再見一般。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的忘性是快的。 我很快在自己的家中開始建立新的歸屬感。




 




爸媽不是不愛我,我小時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小姐, 回家總有奶奶的熱飯等著我們。
但我不知為何總有淡淡的疏離。 小學五六年級就渴望交異性朋友。 小朋友的甜蜜約會在西門町看電影、吃冰外加謝謝魷魚羹,這種純粹、初榨、沒有加工的酸甜滋味彌補了我需要的親密。
國中三年我的回憶就只能用”聯考”二字帶過。 畢業後,我開始了高中女校的住校生活。 經過與外婆的分離糾葛, 團體生活對我來說再也沒有小時候的不適應,似乎已免疫了。
求學期有長達七年的住校經歷, 這些生活也讓我提早習慣了獨立自住。 也因此,父母用他們的方式愛我,但我們很少、幾乎沒有多少機會能溝通心裡的話。 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




 




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 幾年的職場生涯下來, 增加了自己交友的寬度及廣度。
在轉換幾個不同異性朋友的當下,我從某個對象身上找到了自己從小到大渴望追求但都不曾擁有過的熟悉、親密及歸屬感。 “他”喚起了我幼年時許多模糊的需求, 甚至他身上的熟悉味道都化身成了幼時安撫我睡覺的小毯子
。 聞到他的味道,我就會感到放鬆、安心。 一次在香港機場的分離,出境後的我面對隔在外面仰頭揮手的他竟然頓時潸然淚下到無法自己。 幾度的轉頭回首,他依然站在原地目送等我的背影離去。
只是台灣、香港的ㄧ小時飛行里程我不知自己當時為何失控至此。 
我與此對象交往了近十七年, 這當中他超越了多重角色,他已是我生命中的印記, 也是我人生中不會磨滅的經歷。 他極度的呵護、疼惜我,鼓勵我做自己、
當我情緒的出口及幸福的來源。 他是引領我社會化過程中的教練, 也是讓我從各種不同角度看事情的帶領者。 如果說人一生當中有所謂靈魂伴侶,頂多也不過如此了。 這段情感有多甜蜜就有多苦澀,
原因是我處於擁擠的三角關係中。 曾嘗試了結,試著走出去尋找真正完全屬於我的感情。 但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我尚未完全開花結果的新戀情就嘎然而止, 心碎的我持續了對他的依附,他再度彌補我心中情傷。
至此彼此都認為會走下去的承諾是默契,也是共識。 但是後來幾年中,我一次次極端又憤怒的衝突消磨殆盡了彼此的承諾。 三年前的某天, 他靜悄悄的將屬於我家的鑰匙放在我的玄關桌上取代了他難以說出口的道別。
而在心情極度低潮及自我封閉,埋首於工作一年多後, 被診斷罹患初期乳癌。雙重衝擊下,不得不開始正視自己這三年來一直走不出的分離焦慮。




 




在一次極度低落的中午休息時, 我上網看到了 高 老師的部落格及封面文章 (邊緣人格心理分析)。 這當中有我相當熟悉的片段經驗, 似乎在針對我分析一般。 我驚覺到自己的問題是需要諮商的,於是我求助於心理諮商。 經過數次的對談,我理解了許多自己莫名其妙的複雜情緒。
當時為什麼會如此反應激烈 ? 為何如此身陷長時間的不正常感情而無法自拔
? 
透過深層回憶,好像將自己的人生重新走過一回。過往對某些關鍵時刻的決定始終迷惘,諮商後終於豁然開朗。
同時我也在 高 老師的鼓勵下與母親深談,解開我心中沉重心結,
向母親坦承自己過去的感情。 回首過往,對於走過的一切我珍惜曾經擁有。 對於目前的一切我釋懷且了然於心。 我準備再度往前走。 生命就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 累了,我們可以休息,停頓之後再出發,
前面是沙漠或綠洲唯有你走到才能經歷。 人生; 儘管放膽走就對了 !


 


個案分析:


1,邊緣人格的形成:
如果我們試著量化三種現代主要育嬰者的品質,
父母:出生後與父母住,尤其母親親自帶孩子,分數粗估約80。
(外)祖父母:由於非親生,但仍是親人,分數約在60。
保母:受託對象純商業利益,但憑良心受託,分數約在40。
試問你自己,帶她人孩子,可能視如己出嗎?如果連你都辦不到,他人怎會悉心呵護您的孩子,他們的責任除了餵飽及安全考量外,不會像母親一般愛您的孩子的?既然如此,為何仍有很多父母願將自己骨肉冒險託人帶?
A.很多父母至今渾然不知孩子託人帶跟自己帶有何太大差別。
B.託人帶能月省1-2萬左右。此理由該佔最大宗。
C.多數母親都託人帶,從眾效應下,就很少有人辭職在家帶孩子。
 
這位個案由外婆帶,他仍記得上幼稚園時有長達半年的分離焦慮,需外婆陪讀才能適應,直到回父母處仍須面對離開外婆的煎熬,很多託人帶的孩子如此經常經歷與依附對象異常分離,內心所產生的不安感,是邊緣人格的雛形。
 
2.邊緣人格的狀況:
這位個案小學5,6年級就交異性朋友的早熟,透露幼小心靈欲藉著與小伴侶互動排解孤寂,也顯示幼時個案家庭的欠缺溫暖,接下來長達7年的住校,與家庭連結更是疏離,因此個案說: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當心中積存許多酸楚無處宣洩後,感情表達就可能出現各種問題。
 
職場中認識已婚的年長主管具備內心長久以來欠缺父愛的特質,這樣的心靈填補讓她陷入煎熬,邊緣人格者的最大罩門是因害怕空虛所面對的感情脆弱,如有人能像母親般,讓她有被愛及克服心靈深處的寂寞,多數人無法顧及被人指摘的"小三"罪名,甚至明知保守的父母嚴拒女兒有此作為,個案仍毅然與對方苦戀了17年,然而邊緣人格特別無法與人共享愛侶的特質,終因情緒時時被分離焦慮所困,長久的情緒吵鬧終將分手。我曾與個案討論,如果成長於溫暖健全家庭,沒有邊緣人格的情感困擾,當初會陷入三角關係嗎?
 
3.邊緣人格的諮商:
首回諮商會先請個案作憂鬱,邊緣人格,及焦慮症的簡易測驗,一旦確認為邊緣人格,我會強力建議每天作一小時的室外運動,記得這位個案的第一反應是平日工作實在太忙,回到家都7,8點了,拖著疲累身體,加上根本沒運動習慣,這種建議無法配合...,由於第一回的談話與個案已建立信任關係,再次要求至附近學校運動,第二回諮商結束後,終於按指示,下班後晚間到學校跑操場,她說運動後的感覺奇佳(與其他個案反應一致),身體舒暢外,短短幾天,體內似乎出現意想不到的動能,近兩個月後,她除將運動視為每天必作功課,例假日會主動爬山,認識新山友...。
 
由於自認有段不光采的愛戀關係,個案已習慣將心事藏於心中,抑鬱的結果,連癌症都上身,除了鼓勵跟好友聯繫外,也希望與關心卻有些疏離的母親坦承那段已結束的感情,這位個案二星期前透露工作的操勞,卻沒勇氣離開長久的工作崗位,那回是我們最後一次的個別諮商,過兩天她說真的辭去了工作,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是否會發生她所擔心因失去工作而無所事事,情況變得更糟,但我們確信的是,兩個月來的心理諮商已建立新的信心,不斷的運動,爬山已更能克服邊緣人格害怕的寂寞孤獨。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現在是高一生。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到底有問題,又或是什麼的..
我不知道怎麼敘述才能讓你真的了解我現在的狀況。
其實我也不確定我到底有沒有不正常。因為我覺得有些症狀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也許我從小就是有一點被忽略導致我現在的怕被忽略..
有時我覺得我會有兩個自己,又或者更多...
總而言之我的想法常常產生極大矛盾,
但這應該是非常正常的阿!!! 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嗎..


我想我其實是非常希望自己有問題的..希望這句話不會讓你震驚..
因為我真的非常需要被關懷,我需要有種缺陷讓我被大家注意。
這根本就是不對的想法吧?不是嗎?
可是我又非常不希望我有任何一點不正常,我並不想不一樣也不想讓我媽媽擔心
這就是我上述中的矛盾


我時常莫名發脾氣,而且都是為了小事情。
但氣的不是那個點,是莫名其妙就生氣!(你能懂我再說什麼嗎..)
每一次這種時後我都會覺得自己一定是有問題
神經病!沒事發什麼脾氣!


還有只要有人經過我身邊時大笑,又或者是看我一眼。
我就會覺得:「為什麼要看我?你是不是在笑我?對你一定是!我剛剛怎麼了嗎?」
我會變得非常緊張..
可是別人可能只是經過看一下什麼都沒想..笑也只是再跟同學打哈哈..


我很怕一個人,其實也不算是怕..但其實又很怕(抱歉 我真的不是來亂的..)
也許我是很怕別人覺得我很孤單吧?
可是我在和別人聊天時也會非常孤單..
可能他正在跟我談笑,但我心裡就會覺得:你其實覺得一點也不好笑,你現在一定非常想走人!
但又會有另一個聲音說:別亂想,他是真的覺得你說的很好笑..
常常這樣的兩個聲音都會把我搞瘋掉..


然後這種問題又會牽連到另一伴..
因為他很想了解我到底再想什麼,
我其實很害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我怕他們會覺得很困擾
所以我常常都不願意說,有時後說到一半就打住..
然後就變成有好多問題,我都不願意說,然後自己吞下去..
我害怕說了他會不喜歡,然後傷害造成..就分手之類的..
可是如果不說他就永遠不知道,怎麼能都不給他機會呢?這樣下去結局也會一樣阿!


有時我也沒辦法猜的到我現在到底是想什麼,我很在意且需要別人的意見
我沒辦法自主...但有時後就可以(天阿..)


醫生請問我到底怎麼了,我真的很困擾..
我最近會很想要以死了之..我知道這樣很糟糕
但是我實在受不了了..死了就能解決了吧..
哀..可是當然不可能阿!!死了怎麼解決問題..可是死了就沒有問題要解決了阿..
但是死掉就可以讓大家都知道有我這個人存在 之類的..
可是又害怕閒言閒語..
同學說:你死了也只會記得一下子 我們還是會往前走啊
我說:至少你以後和兒女談到高中時期的時候會說班上有個女生自殺了!我還是會存在阿!
但我其實還沒有自殺的勇氣..
阿..我真的不是來亂的..對不起..
我不會拿刀在手上割來割去,但我會選擇咬自己..


醫生抱歉我真的希望你告訴我 我這樣是不是還正常?
請問你聽得懂我再說什麼嗎..?希望能..
我不知道我這樣多久了,我也沒辦法告訴我媽媽這件事情,
因為這又要提到我爸媽離婚..爸爸對媽媽不忠所以..
我不想讓媽媽知道爸爸對我影想這麼大...
抱歉我已經重打很多遍..很希望你能看得懂..



2012/06/19 20:41回覆

小草您好:


"我覺得我會有兩個自己,又或者更多",這是解離型邊緣人格在極度分離焦慮及壓抑後的多重人格現象(根據美國經學醫學會邊緣人格診斷標準)


"從小就是有一點被忽略導致我現在的怕被忽略",邊緣人格的主要症狀之一是-9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我真的非常需要被關懷",既害怕孤單,自然需被關懷


"時常莫名發脾氣'',10.隨時爆發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害怕說了他會不喜歡,然後傷害造成..就分手之類的",3.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最近會很想要以死了之..",7.不斷藉輕生,自殘行為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我不會拿刀在手上割來割去,但我會選擇咬自己"6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


在我回答你的問題前,先看看我部落格中邊緣人格測驗,對照後會發現許多吻合處


1.幼時(尤其三歲前)未受到充分照護,或曾由褓母,阿嬤,托兒所帶大.


2.與異性交往時,會多疑,吃醋,因而常發生爭執.


3.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4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5自我認同障礙:過度情緒反應伴侶遲到、失信等.


6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飆車.


7.不斷藉輕生,自殘行為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8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9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10.隨時爆發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如此的對照是讓妳了解妳信中一再困惑的的問題就該是邊緣人格,請自己到本所做心理測驗確認,且相信妳的憂鬱症也可能偏高,邊緣人格不易為一般人了解,所以讓妳如此困惑,請在留言板上找另兩篇有位叫elu,他跟你狀況很像,目前已在本所治療中(可去信向她求證),建議妳將此篇文章讓你母親看,讓她知道你的內心困擾,否則以妳高中身份是無法處理此複雜心理問題的。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學始,因為父母作生意關係,早上起床父母還在睡,我睡了父母還沒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少有機會與父母相處,總是起床後自己坐公車到爺爺奶奶家吃早餐,然後上學,放學了也是在爺爺奶奶家吃完晚飯後再坐公車回家,回到家父母還在忙,所以一切自理...而與爺爺奶奶的相處也僅吃早晚餐時的相處~
 
 母親總愛跟我玩"你不是我生的,是撿回來的"遊戲,即使我已痛哭流涕絕望的跪在地上祈求"我是她生的",仍將我一把推開或是轉而要求我做想要我做的事情。孩童時常在想"如果我是撿回來的,那我要去哪裡?如果我不待在這裡,我要去哪裡?"這是一種很恐怖的感覺...父親是大男人主義的人,對人說話總是"頤指氣使",自小未曾獲父母親的認同或讚美,不論我做什麼,總是被嫌棄、嘲笑或譏諷...就連考試99分,他們的回答也是"就連最後1分也考不到!?"
 
記得小時候只要跟同學衝突,不論事情大小、不問發生原因、不管過程如何,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我的錯! 而傳統的教育不外乎打罵,甚至打小孩給別人看,殊不知有時我只是被欺負而自保反抗~這養成了我的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錯了的心態。

這是種深層的孤獨感,總自問"我該怎麼辦?" 我焦慮著,也更謹慎的說話及做事,甚至委屈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取悅父母~~希望他們多給一點愛~慢慢的,我養成了"邊緣性人格",變成一個...好競爭、極度敏感、沒有嗜好、控制慾強、常焦慮沒自信、無法獨處卻又害怕親密...的人!

長大了,交了女朋友~我很霸道,一切都要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我.....以上事情都會造成暴怒,而指責對方的不是,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其實最終的目的是企圖證明我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因無法忍受片刻寂寞...而造成我對愛情的反覆,我痛恨自己,卻無法自己,或許這是對方離開的原因之一...當對方真的離開後,我慌張,焦慮,哭泣、示弱、道歉,因為無法接受身邊沒有"她",一直走不出來,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病了,走投無路時,因緣際會下,我找高育仁老師心理諮商...
 
初次協談後,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我的害怕、暴怒、不耐、孤獨、反覆,都得到了合理解釋!~~諮商中釋放了從小不敢提及卻又很受傷的父母"疏於照顧",我了解唯有自己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別人,我嘗試著學習....我也參加團體諮商,透過別人的自述,我發現原來我不是孤獨的,有好多的人跟我一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孤獨、他們的無人理解,我都懂! 我真的都了解!

"豐富自己、學會獨處"這八個字好像很簡單,但做起來真不容易!!邊緣人格的人沒有嗜好,要學會"豐富自己"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我嘗試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我強迫自己要有一些興趣,包括了運動、攝影、看書,而在執行這些興趣時我同時也承受著孤獨感,在學習獨處時也與孤獨抗衡,孤獨是恐怖的! 正如我首次獨自賞花拍照時,雙腿不自主的抖動,只因我孤獨的站在人群之中,我很害怕...
 
每當孤獨如潮浪般襲來,承受不住時,會想起"依附對象",我感到焦慮,而只有她可以解除的我焦慮~~我一再的培養興趣、一再的焦慮,我甚至懷疑我一切的努力只是"勉強"而來的~~我的狀況就在起起伏伏之下歷經數月...練習是很重要的~我經過了長時間練習,剛開始真的很困難...每每有放棄念頭,總是勉強自己要忍耐、要堅持...,但同時也害怕空閒時,焦慮又隨之而來~長時間的練習讓我逐漸地熟練找事情給自己做、逐漸地熟練的安排假日空閒~當然,狀況總是起起落落,有時很驕傲自己一再的突破,有時卻懷疑自己改善的程度~
 
每每懷疑自己時,需要心理師專業的判斷,我的近況及心理的想法經過解讀與分析後,我更加的肯定自己的改變,也更加的堅定朝目標前進著~~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是人都需要伴,是人都需要愛~而在我們這個最需要感情的年紀...獨自一人的感受特別的深....情緒是一時的,過了就好,但是在你認識自己之前,你是無法控制的,甚至從未察覺~越是了解邊緣人格,越是知道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想法,都可能包含"邊緣人格"的存在,而正是因為越了解則越熟練地時時的提醒自己"我不想再變成那樣"!!
 
長時間的調適與準備下,我鼓起勇氣與母親長談,無懼的與她討論邊緣人格,這包含幼時在疏於照護下對我的傷害及影響之深,由於自我了解及信心的增強,開始拒絕父親的頤指氣使,清楚的設定界線是對邊緣人格最佳的處理方式,除了改善自己之外,我也開始學習尊重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活出自己。
 
這重生的感受讓我覺得很幸運,認識了自己...我正長足的改善中~,我目前過得很好,這是一輩子的課題...如果您與我有相似的困擾,請"豐富自己、學習獨處".
 
個案分析:
1.邊緣人格的形成:
早期農業社會少有憂鬱症或邊緣人格,因為嬰兒出生後定由母親照料,然而許多現代家庭父母需出外工作,這位個案的父母甚至經常早出晚歸,遲至孩子上床後才回家,委由爺爺奶奶帶,僅吃早晚餐才相處,且這樣的隔代互動,缺乏男女主人坐鎮,不會有太多家的溫暖,如此日復一日的獨來獨往,孩子不盡然產生心靈痛楚,但長久的孤單會漸次融化活潑熱情的情緒,轉為冷漠與對他人缺乏信任後的莫名憤怒
 
父母平日雖忙於工作,但總有親子互動機會,健全的家庭教育能適時補足對孩子疏於照顧的虧欠,例如利用晚餐時間全家一同談天說地;例假日全家出遊增加歡樂時光....,然而父母發現個案特別怕被指為''不是媽生的;是外面撿來的....時,會特別失控痛哭(情感脆弱,分離焦慮的孩子對這些可能被遺棄的話語特別敏感),竟火上加油的增強分離焦慮陰影以添家庭娛樂....;鼓勵孩子除能增強自信外,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個案父母卻在孩子考了99分都不滿意,這樣的家庭氣氛與親子互動勢必帶來許多負面心理動能.....
 
2.邊緣人格的狀況
邊緣人格的負面心理動能與幼時所累積的莫名憤怒通常會在日後與伴侶交往中一一顯現,這位個案對女友的霸道,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遲到、回應太慢、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陪伴.....都會造成暴怒,甚至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一般人對這種情緒化的反應不僅無法理解且認為不可理喻,我們試圖拆解此行為背後的意涵。
 
邊緣人格者的特質是因幼兒期的被照顧不周,有了情感的分離焦慮後,一旦戀愛就與伴侶產生依附關係,此種關係常見於母子(女),然而個案因缺乏母愛,會將此潛在需求投射至情侶身上,如此的投射會自然將伴侶是視為第二母親以補償過去母親未充分給予的愛,這種將對方視為母親的愛必然會因曾遭受嬰兒,幼童期母親照顧不周的被遺棄陰影轉而將憤怒投射至第二母親,因此當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這些幼兒期殷殷盼望母親前來擁抱卻無法獲致的絕望等待之情都被視為二度傷害,當伴侶無法忍受此情緒化指控後,關係上就出現不斷拉扯,煎熬,最後導致分手。
 
 
3.邊緣人格的諮商:
 
這位個案說:''前來心理諮商後,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邊緣人格者的痛苦之一是,他們清楚以非理性行為處理感情問題終究會造成對方困擾與傷害,但當那莫名的情緒與憤怒一旦被激就一發不可收拾,在感情不斷的分和後,如果發現問題來自幼兒被疏於照顧的經驗,自己並非隨時爆發憤怒情緒的始作俑者後,他們會將自責與對伴侶的罪惡感轉化為自我的深層了解並配合專業治療,待治療過程產生療癒效果後,自我信心會提昇後,漸能克服孤獨陰影,以嶄新態度與人談情說愛將不再那麼困難。
 
這位個案在諮商後,開始連串的''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強迫自己要有些興趣,包括了運動、攝影、看書....,我告訴他:將來要想維持正常的情感關係,需先學會自我照顧,不能自我照顧者,任何人都不會願意與你為伴。我完全認同個案提出克服邊緣人格秘訣''豐富自己,學習獨處'',這也是我在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的終極目標。
 
這位在家從小居於弱勢的個案結束諮商兩個月後透露,由於自信心的增強,對父親已習慣頤指氣使的大男人主義強勢態度會適時作出不能認同的回應,他發現父親已有所收斂;此外,個案也在適當時間主動找母親談在諮商過程中對幼兒期曾受過的傷害,其目的並非炒冷飯,興師問罪,而是釐清可能的誤會及讓母親有解釋,甚至道歉的機會,這樣的主動討論在此個案與母親關係上顯然有正向效果,母子關係比過往更為親密。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