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導向,必有文化因素影響,例如:部分台灣父母企圖自殺時,會帶著稚齡子女離世,這與西方文化顯有差距,我們該了解行為背後的文化因素,才能通曉中國文化影響下,邊緣人格有其地域差異。


在討論文化影響下的邊緣人格前,我們先看一段我的一位個案來信:





我自小因父母親開工廠而把我送自各個親戚家住(阿公家、外公家最多)國小二年級父母把我接回家中,可是被遺棄的日子並未結束,一到了暑假寒假一樣是到親戚家住,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被放到"佛堂"參加了為期兩個月的團體生活,直到國中二年級為止才停止這種日子....






因為全身發抖很喘快吸不到空氣,去馬偕掛了急診,醫師說我過度換氣並給了我一點放鬆的藥劑才得以好轉。
近兩年晚上作惡夢驚醒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近來更是無法入眠。只要家人全部回到家我就會有脖子被掐住氣喘不過來、頭暈、噁心、心悸胸悶等症狀出現。聽到比較令我生氣的言語或是畫面,我便無法控制情緒低語、一直哭、全身發抖不能自己,於是我除了上廁所
洗澡出去買東西吃以外,全都關在房內。



已經兩個禮拜了,我時常在房間哭且歇斯底里,體重瘦,脖子跟背痛的受不了。男友因為在大陸上班只能用電話安慰我,前幾天男友勸我去看醫生,才一早去了振興醫院。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改善不受控制
情緒,身體更是不受控制。



由於父母無法接受我在結婚前離家,因此結婚當天可能會沒主婚人,且沒娘家回。
我真的很痛苦,最近更有不想出房門寧可餓死的念頭,連廁所都沒去上,我越來越厭惡看到我的家人,我到底該怎辦
......


我近年的諮商個案多集中在邊緣人格上,此人格的產生與嬰幼兒經驗,家庭氣氛,父母性格等有相當關連,前述的這位個案,從小父母忙於事業,無法全心照料,致有被遺棄的感受,此感受一旦形成,就可能造成害怕分離的邊緣人格,也會同時出現各種身心症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過往身心受創,這些個案通常仍依附著父母與家庭,如此對原生家庭死心蹋地的依附,對獨立自主的西方文化個案而言,不會造成困擾,然而當我們深入中國文化中的孝道,而後所引發的權威性格,就能明瞭這位個案在脫離家庭過程所忍受的煎熬,在父母因此拒絕參加婚禮後的再度被遺棄感受中,試圖以餓死結束生命....


孝道與邊緣人格:


我們看看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所言:


在儒家看來,父母是自己生命的根源,是''己身所從出'',親子間的關係是永遠無法切斷的血緣關係。在''''的大前提下,父母有過,做子女的人只能''下氣怡色,柔身以諫''''諫而不逆'',縱然父母表現極端''不慈''的行為,子女也只有忍耐.....,換言之,子女對父母的'''',是一種無條件踐行的''積極義務'',不能隨個人的判斷來決定做或不做,我們可以稱之為''無條件的積極義務''(黃光國,2009)


我的老師韋政通先生曾說:


孟子不但把孝的價值擴大,且把孔子''無違''一意推向極端。孟子說:父母之不愛我,於我何哉!,父母縱然不愛我,但為人子者,並不能因此而稍減孝心。他把對父母的孝,視為''絕對無條件的服從''....(韋政通,1987)


黃教授說:孝在中國文化中是''無條件的積極義務''韋先生則說是''絕對無條件的服從''美國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吉斯認為對前來諮商的個案,對人,都應本著''無條件積極關懷''對待,東,西方在無條件對人態度上竟是如此天壤之別。


古時中國文化為了讓社會維持正常運作,在倫理思想上強調孝道能讓人理解,然而現代社會的父母再拿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試圖操控,或在未盡父母之責,卻單方面以長輩之尊要求子女孝順,已無法符合現代倫理思潮,無條件絕對孝順的迷思在於,部分父母在此文化保護傘下,易疏於對子女盡責,而有條件相對孝順則讓為人父母認知,如果期待子女孝順,理應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盡責照顧,這位曾被父母悉心照顧的孩子,日後也應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該是現代華人社會該有的新孝道概念。


台灣社會近年自殺事件頻傳,父母自殺時,若有未成年子女,部分父母會先結束子女生命後,再自殺身亡,其文化因素就該是''己身所從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加上子女既應絕對無條件服從父母,那麼父母為孩子所作的決定就會是對的,從這樣的孝順文化背景看父母帶著孩子離世,就不難了解了。


權威性格與邊緣人格:


孝道是種文化的傳承,當孝道文化形成後,在文化薰陶中,就會形成人的特殊性格,權威性格就該是孝道影響下的產物,邊緣人格的特質為強勢,情緒化,極端思考,慣於操控依附對象等,這都與權威性格息息相關。


我們看韋政通先生如何形容權威性格:


制度化孝道的權威,不僅控制了人們的意識,甚至深入潛意識。生活在中國傳統裡,一個人能順從,不僅足以自保、自利,且代表最高的美德。因此權威性格的反應,早經陶養成自動化習慣,經兩千多年精鍊而成的國民性,不是短短幾十年的時光就能完全改變的。


韋先生提出權威性格的六項特質,分別為:


1.嚴守習俗


2.不加批評的服從權威


3.相信命運


4.二元價值觀


5.認同權威人物


6.沈溺於自我中心想法(韋政通,1987)


其中第2
4
5
6值得進一步申論與邊緣人格的關係:


不加批評的服從權威與認同權威人物:


我們可以將兩項一併討論,邊緣人格的核心特質為,從小因缺乏關愛,以致慣於依附父母,在傳統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就代表權威,子女依附父母過程中,很容易服從權威,認同父母的一切,聽從指使,子女一關係旦在服從與認同中與父母形成依附關係,會形成更深的情感依賴反應。


二元價值觀與沈溺於自我中心想法:


權威性格中的二元價值觀就等同於邊緣人格診斷標準中的極端思考模式,依照客體關係理論巨擘,克萊茵率先提出嬰兒內射過程中,主觀感受好,壞乳房的極端心理過程應為邊緣人格者被診斷為極端思考的原創性理論,在好、壞,對、錯,黒、白,缺乏多元思考過程中,權威性格的二元價值觀,父母通常會以非理性方式處理親子關係,當孩子怯於或拒絕與家長溝通後,家庭的和諧就可能蕩然無存。二元價值觀的延伸,就自然會導向沈溺於自我中心思考,兩者極易導向性格的偏執。


中國文化缺乏正向育兒思想:


中國文化大體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不僅儒家典籍中,少有論及幼兒教育,兩千年來的傳統論述也極少發現有關兒童教育的論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兒童教養上,有些論述,韋政通先生於著作中提及:


除孔、孟之外,在宋以後教育思想上,最具權威人物是朱熹。他為了推廣孔、孟的教育思想....,特別寫了''童蒙須知''一文。他教導兒童,對父兄長上講話要''低聲下氣'',遇到他們有所''教督''時,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遇到長輩有所責難,或是他們犯了過錯,作晚輩的''不可便自分解,應姑且隱默''。他也教導兒童,走路要端正,不可疾走跳蹦,可是一旦父母長上有所召喚,為了表示恭順,''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韋政通,1987)


缺乏正向育兒思想的另一證據是,台灣民間普遍流傳著(相信中國大陸也相似)不可思議的育嬰習慣,許多剛生產完的年輕媽媽,會聽到長輩傳授的育嬰經驗:嬰兒因索抱而哭時,不必急著去抱,過陣子就不會哭了,否則會讓他們養成渴望被抱的依賴習慣,嬰兒生理上餓了,照顧者會定時餵奶,否則會營養不良,嬰兒在陪伴與擁抱需求中,未滿足心理需求,心理上的營養不良,就是日後罹患因分離焦慮引起的邊緣人格。我的邊緣人格個案,幾乎每位個案都渴望依附對象的擁抱與大量陪伴,原因與這荒謬的育嬰文化有絕對關係。


我的未婚邊緣人格個案中,多數仍與父母同住,他們的心理困擾,除因邊緣人格所引發的感情困擾外,與父或母(邊緣人格個案的父或母通常有相似特質)的感情糾葛與矛盾情節,經常是諮商的主題之一,他們直到諮商後才發現與父母仍有依附關係的臍帶仍未剪斷,感情上無法脫離家庭而獨立,理智上卻極欲搬離這從小未感受太多溫暖與尊重的家庭。


這其中仍摻雜著文化中,父母如希望孩子留在家中,為人子女的搬離,代表對年老父母的棄置不顧與不孝,不僅無法讓父母諒解,甚至受到宗族鄰里的指摘,我經常與個案討論,在對父母的孝順與個體該先對自我的心理健康,幸福,與快樂負責中,到底孰輕孰重,雖然對受中國文化影響者不會有標準答案,但在釐清無條件絕對孝順有條件相對孝順中,答案通常能呼之欲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