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邊緣人格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以來,已將憂鬱,焦慮症定位為個人專業諮商範圍,然而從今年(2010)初起,發現有6成以上的憂鬱症當事人同時存在邊緣人格,在諮商專業上因此能更精確掌握個案罹病潛在原因.
是否曾遇過在學校有人特別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無法忍受孤單及被人拋棄?較嚴重的則是因對方表達想分手意圖後,作出自殘,威脅對方,甚至同歸於盡等非理性行為........?以上行為特質,可能為邊緣性人格,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新版的《DSM-IV-TR》,邊緣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
以下十項,符合五項以上,即可能具有邊緣人格,第一至二項為我將其加入自編邊緣人格自我檢測中.
1.幼時(尤其三歲前)未受到充分照護,或曾由褓母,阿嬤,托兒所帶大.
2.與異性交往時,會多疑,吃醋,因而常發生爭執.
3.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4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5自我認同障礙:過度情緒反應伴侶遲到、失信等.
6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飆車.
7.不斷藉輕生,自殘行為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8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9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10.隨時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為何出現邊緣性人格?
憂鬱症跟情感困擾相關,邊緣性人格更是情感脆弱,敏感,有人終其一生為情所困,其背後因素可能就是此人格作祟,你可能好奇,為何有人為了阻止分手,無所不用其極的威脅對方,媒體幾乎每天都有某人因伴侶提出分手或外遇殺人的新聞,或是有人跟異性交談,就能激起邊緣性人格者醋勁大發,暴跳如雷,等到雙方吵架時,他的一貫說詞是"因為我深愛且在乎你,才有此舉動",究其原因,其實是邊緣性人格所致.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從6個月到3歲左右,需要撫育者(父母)全力照顧,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因分離焦慮,對環境,他人產生懷疑的不信任心理,導致情感出現脆弱,敏感,情緒失控等特質,尤其長大後與人建立情感連結後,會產生依附關係,一旦形成依附,在補償嬰兒期未被全力照顧心理下,會自然將伴侶視為該照顧他們的重要他人(父母),因此當伴侶(父母)企圖分手或劈腿時,邊緣性人格者再次感受被冷落或遺棄,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樣的忿怒往往讓伴侶無法忍受而結束關係,然而在處理分手過程中,雙方都會歷經煎熬與痛苦,其實倆方都沒錯,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事人在嬰兒,童年期未受到妥善照顧.
現代人憂鬱症及邊緣性人格者特多的原因是,過去嬰兒多半會有父母全天照護,現在父母為了家計,需請保母,阿嬤,外籍看護或托兒所照顧,我所遇到的邊緣性人格者,有父母為上班,作生意,不得不將幼兒託人看護,其照顧模式就是餵飽,哄睡,這些現代嬰兒因此需每天經歷分離的煎熬,台灣民間甚至流傳著荒謬的育兒經驗,讓嬰兒哭一陣子,不要隨便抱,以免過度依賴情感,殊不知,當孩子未能受到情感支持或不斷被迫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一個人孤零零的關在房間,這些孩子的主觀感受如被棄置於陰森森林,當這樣的經常被棄置經驗形成 勞不可破的潛意識創傷,邊緣性人格就於焉成形.
我的邊緣性人格諮商經驗是,雖然當事人無法憶起曾被暫時遺棄經驗,但當潛意識感受曾孤單在家的心理懼怕時,眼淚會不自覺溢出,這樣的情感揭露過程,有助於當事人化解長久以來的情感創傷,改善對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憤怒得以紓解而改善邊緣性人格困擾
促發此人格因素約有一半來自3歲前未被善加照顧,另半則為12歲前曾歷經孤單童年,像現代父母忙著上班,孩子放學回家僅由阿嬤,外傭提供食物,經常期盼父母下班陪伴的孤獨童年經驗也是邊緣性人格的溫床.
1.讓個案充分了解邊緣性人格
心理諮商能產生療效的因素為,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深層的了解,以諮商邊緣性人格而言,心理師應讓當事人通曉自身幼時在何種被照護經驗中成長,而後如何形成情感脆弱,敏感,以致在不信任伴侶(被遺棄投射),害怕孤獨,分離焦慮....的心態下,一再情緒失控,做出自殘,自殺的失控舉動.
同理心通常需要認知上的了解,而對自己的同理,包容是行為改變的初步,亦是邊緣性人格諮商的初步.
2.協助個案作充分的創傷後情感宣洩
當個案能對自己有進一層的了解與同理後,將能感受幼兒期曾受的潛意識創傷.例如,如果當事人了解"分離焦慮"的意涵,就不會自責且懊惱自己以情緒失控的反應處理情感問題,此時,當心理師說:你仍然認為一位從小父母不太抱,且經常被孤單留置在家中的孩子,長大後就能理智的處理感情問題嗎?或:我能感受你被男(女)友拋棄後的內在恐慌及深怕再陷孤獨感....如此同理當事人不被了解的內在痛苦,能促進情感的充分宣洩.
3.鼓勵個案漸次培養獨處能力,並克服孤獨感
有了對自己了解,且充分宣洩悲悽情緒後,便可開始鼓勵當事人面對最脆弱的情感問題,邊緣性人格者的真正罩門是害怕孤獨,無法忍受獨處,我們會鼓勵個案嘗試先從事自己喜好的娛樂,試著在沒有人陪伴時,獨自一人在家聽音樂,看書,接著自己試著到電影院看電影,然後討論是否真如所想像的那麼難以跟自己相處?
4.培養面對被情感拋棄的現實感及當下情緒管理能力
為了加強個案每回談戀愛時該有的現實感,我們會問:如果不希望分手,那麼吃醋,多疑,查勤,威脅,甚至自殘等行為,是協助或破壞你的戀情?
我們也會實際操作當下如果因不滿對方,情緒即將失控時,將以何種理性態度因應(邊緣性人格經常因失控造成關係緊繃,最後導致分手)
邊緣人格經典之作"愛你,想你,恨你" 讀後感
這本書概略交待了邊緣人格的發展史,我試圖以編年方式將其串連:
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正式宣告潛意識踏上心理學舞台,也為邊緣人格論奠定發展基礎.
30 年代,當A.Stern首先提出"邊緣人格"一詞,也正是客體關係論如火如荼展開時,他們反對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認為自體及母親(客體)才應是人類心靈發展的重心.此時代表性人物有M.Klein,W. R. D. Fairburn及D. W. Winnicott等.
50年代,二次大戰後的心理學重新蓬勃發展,J.Bowlby首先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 兒童在成長時與母親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接著H.Harlow利用猴子做實驗,指出動物對母親的依附需求,並非僅由飢餓引起,而是源自天生的本能需求.
Ainsworth以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證幼兒與母親分離後的四種依附形態:安全,焦慮,逃避及紊亂依附,這些的論點讓邊緣人格論推向成熟境界.另外客體關係論先驅M.Mahler的"自我發展四階段",其中的分離--個體化論指出嬰兒約4-5月至2-3歲是培養客體恆常(object constancy)最關鍵時刻,此時嬰兒如受到良好照護,未來就能自我獨立與照顧,此理論讓嬰兒與母親的分離焦慮所導致的邊緣人格論有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87年第一次將邊緣性人格的9大診斷標準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內,這讓全世界心理治療人員有了治療依據,除對此症患者為一大福音外,也讓世人初步瞭解此症.而哈佛大學的J.Gunderson及康乃爾大學的O.Kernberg應為主要貢獻者.
90年代,第一本探討邊緣性人格的經典書籍,愛你,想你,恨你(I hate you,don't leave me)問市,由J. Kreisman及H. Straus合著.
21世紀初,第二本受矚目的邊緣人格書籍"親密的陌生人"(Stop walking on egg shell)出版,由Paul T. Mason & Randi Kreger 著,教導伴侶如何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我將在近日提出此書之讀後感).
認識邊緣人格的捷徑是熟知9大診斷標準,本書第一章就詳細解釋,其中有兩項一般人不易瞭解,
一.低落的自我認同感:簡單而言就是自信心不足,由於邊緣人格者從小未受良好照護,內心深處的缺乏安全感從孩童時的人際關係就出現問題,成人後的情感一旦受挫(通常因分離焦慮所造成的不斷衝突),自信心便受到打擊,此外,父母的未善加照顧,自然從懷疑自己到自我認同的低落.
二.極端的思考模式,常造成人際衝突:在情感本能需求自嬰兒期就未得到滿足的焦躁情緒下,潛意識中已夾雜著憤恨,心理學家E.H.Erikson在人生八階段的論述中說,嬰兒如未受到良好照顧,在0到1.5歲時,就可能發展出對周遭環境與人的不信任態度,人的極端思考通常就是在不信任的態度上所形成,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今天你離開他,就是背叛,就是置他於死地,就是他的仇人,一般人如不能瞭解分離對他們而言是多麼的痛苦,就不能理解他們的極端思考,這正是邊緣人格者在感情道路上走得這般坎坷所在.這種極端就會產生今天愛你想你,明天就恨你的地步.
本書第六章為如何與邊緣人格者溝通,點出給予支持(support),發揮同理心(empathy),及點明事實(truth),簡稱SET溝通法.
支持:邊緣人格者雖然最需伴侶的愛與陪伴,但要拿捏精準並不容易,過度的愛會讓對方予取予求,最後反而會因疲乏與欠缺了解而分手,傷害可能更大,支持並非無限度的給予,因此,我認為支持也該有三步驟,一是自己先照顧好自己;二是充分了解邊緣人格者與其真正需求,三,以較有效率的方式與此人格者相處.
同理心:運用同理心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模式面對邊緣人格者,我們常看到媒體報導有關情殺案件,如果能就近到現場,不外乎以下對話:"我不想跟你這樣沒完沒了下去了!","我確定要跟你分手了","求你放了我吧!'',"我無法忍受你這樣的苦苦糾纏",陪伴者如果知道這些話會讓對方再次感受嬰幼兒期未被良好照顧所產生的被遺棄投射,認為這回依附對象又將像過去曾被母親遺棄後的孤伶身影,可能會情緒失控,甚至自殘或傷人.
適切的話語該是"我瞭解你的感受,先別激動好嗎?","我會在此陪你,別擔心","我知道你過去曾受過傷害,我知道你需要我","我瞭解你有時怕孤單,我會盡量陪你的",這些同理的話,會澆熄情緒失控者的憤怒,邊緣人格者在沒有分離焦慮困擾時,與一般人無異,並無意傷人意圖,不需對他們懷有成見.
點明事實:嬰幼兒期未被充分照護者,長大後會期待伴侶給予無止境的愛以補之,期待伴侶能扮好他母親角色,然而伴侶必竟非其母親,在此期待落差下,邊緣人格者所面臨的情感波折必定艱辛,因此伴侶在瞭解其深層心靈困境後,要不厭其煩的點明事實,點明你僅是伴侶,而非母親,點明對方內心的創傷是過去該照顧你的人所造成,而非由伴侶概括承受,點明如希望伴侶在旁陪伴,就不應一再以非理性態度處理感情問題.
點明事實有潛在危險,勿在邊緣人格者情緒失控時白目點明.
一個月前日本兩位台灣女留學生被台灣男同學殺害事件,起因為男學生追求不成憤而殺人,女同學先前發現兇嫌對其有好感並展開熱烈追求後(鎖定女方為依附對象),開始冷漠以對,並私自與其他同學前往北海道旅遊,未告知男方,醋勁發作下,前往宿舍理論後失控殺人,女方的立場為男方前來無理取鬧,卻沒想到被鎖定為依附對象後,在衝突時就該冷卻對方情緒保命,這通常發生在情侶間的衝突,竟連非情侶都可能發生,建議遇到對方情緒失控,請多使用以上同理心話語,避免憾事發生.
在此須特別強調,本書所敘述的個案多半為重度,重度邊緣人格者最大特質是面臨情感挫折有自傷或傷人企圖,不斷藉酒精藥物克服孤獨感企圖逃避現實,輕,中度的邊緣人格者如沒有如此嚴重的傾向,無需過度緊張.
再論邊緣性人格
1.邊緣性人格情緒失控時,恐慌症可能發生嗎?
以憂鬱症患者近半存在焦慮困擾而言,此人格自然會與焦慮症有相當程度聯結,據我個人諮商經驗,憂鬱症患者約6-7成具邊緣性人格,而此人格中約有3-4成會同時出現恐慌症(焦慮症之一),當個案面臨伴侶企圖分手或劈腿等感情困擾時,情緒變得高亢,哀淒,尤其高度的分離焦慮將導致呼吸急促(缺氧),心悸,暈眩等恐慌症狀,經過協助個案改善感情困擾,工作壓力(恐慌症促發主因),或壓抑情緒,恐慌症狀通常能快速改善.
2.為何遇到情感問題時,有被遺棄感受?
當外遇問題出現,正常伴侶分手過程是被拋棄,然而由於邊緣性人格者過去被父母(客體)嚴重照顧不足,因此易產生情感上的分離焦慮,於是長大後任何與他們談戀愛的伴侶都會被鎖定為形同父母感情的依附關係,既然有了依附關係,分離時自然有如父母遺棄孩子般痛徹心扉的感受.被遺棄,分離焦慮和依附關係是邊緣性人格的三大Key Words.
3.為何情緒會抓狂,失控?
由於幼時有被遺棄經驗(嬰幼兒期的潛意識主觀感受),成人的本能需求為吃睡,嬰兒除吃睡外,也有被照護需求,當心靈的本能需求未被滿足,會對環境,人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會在個案長大尋得依附關係後暫緩,然而潛意識的分離焦慮仍存於心中,當伴侶劈腿,不忠,便會激起恨意,終致情緒失控.如同一位神經質者,一旦房間遭人行竊入侵,將惶惶不可終日.....
4.為何會自殘,輕生?
被拋棄會讓人情緒低落或短暫憂鬱,但被遺棄會產生連同失去親人的絕望感,人在精神上是靠著希望而生,當生存希望破滅(伴侶企圖分手),個案可能失去生命動能,初期可能以自殘警告,當確認希望破滅,就可能結束生命,甚至同歸於盡,部分嚴重個案的心態是---我得不到你,別人也別想得到!
5.邊緣性人格是否有輕重度差異?
是的!根據我個人經驗,此人格者可粗分為輕,中,重三等,那些能享受獨處,在無人陪伴下欣然自助旅行,除了能照顧自己外,也能關懷他人,遇到感情挫折,不致以非理性反應,以我經自評為輕度,父母在我幼兒期皆需上班,小學下午放學後雖有奶奶看顧,仍覺孤單,這是現代人無奈的隔代教養問題.您如想自我檢測邊緣性人格,不妨在本頁上方點入本所網頁內的"憂鬱邊緣性人格焦慮自我檢測"欄測試.
6.此人格者是否會彼此吸引?
瓊瑤式刻骨銘心,海枯石爛的狂暴式戀情頗符合邊緣性人格者戀愛模式,其特質為彼此初識一旦接納對方就陷入熱戀,通常是男方熱烈追求,時時電話熱線,伴隨著感人肺腑承諾,女方感受對方熱情也跟著墬入情海,自認找到如意郎君,這像是三秒膠戀情,彼此一旦結合,如同三秒膠合體,深深吸著彼此,然而一旦一方想離(通常為另一方開始理性對待瘋狂戀情),三秒膠合體將如同撕裂般痛不欲生.
7.如何脫離被威脅的邊緣性人格式戀情?
一旦企圖與重度的邊緣性人格者分手,個案通常會因無法忍受被遺棄後果而展開連串的情緒失控,自殘,自殺,甚至報復,如果不合宜處置,可能發生不幸的悲劇,因此
A.要了解並確認對方是否為邊緣性人格者(請參考上方十項診斷標準),確認後應設法規勸進行相關心理諮商.
B.如用盡各種方式協議分手,對方仍不善罷甘休,試著請雙方父母或值得信賴的長輩介入協調,勿自行孤軍奮鬥,如欲採取法律行動,應在確保個人人身安全下進行.
C.如對方因分手而情緒高亢,應以時間換取空間,切勿在情緒高張時刺激對方,許多的悲劇,例如憤而自殺,傷人,常在此激烈爭執中發生,時間的適時拖延會讓邊緣性人格者情緒冷卻,甚至另覓依附對象.
8.為何會奪命連環叩?
當個體有了邊緣性人格後,終其一生都會在分離焦慮陰影中度過,如與依附對象維持良好關係,其內在躁動程度就能暫緩,一旦被發現有第三者介入,潛藏內心的被遺棄恐懼就立即被挑起,這第三者因此被視為自己可能被遺棄的仇敵,而此依附對象表面上是企圖遺棄他的負心人,其實在被遺棄投射作用下,其痛苦程度就如同父母幼時遺棄他的陰影再現,為了時時掌握依附對象蹤影,不時檢查手機簡訊,MSN通訊內容外,在無法信任和懷疑下,會以奪命連環叩追蹤對方,連環叩的結果會讓對方更想逃離,然而個案寧可選擇逃避不叩後可能面對自己孤獨身影,奪命叩當下至少代表與依附 對象有虛幻的連結.
9.為何伴侶遲到會引發情緒反應?
人的思考,行為會不斷被過往曾發生的重大事件所牽引,此乃潛意識的運作過程,既然嬰幼兒期曾經歷被遺棄痛苦,分離焦慮及過往經常躺在嬰兒床哭泣及童年曾殷盼父母回家陪伴的孤單身影就是邊緣性人格者的重大潛意識嬰幼兒記憶,因此當依附對象不能準時出現時,過往的痛苦等待記憶會以非理性模式產生憤怒情緒,這是邊緣性人格者經常與伴侶爭吵的主因,潛藏著個案的不堪記憶.
10.如何走出邊緣性人格陰影?
我所接觸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多半缺乏生活中的興趣,嗜好,仔細探究,他們的生活重心似乎就是維持與依附伴侶良好關係,既然前來尋求心理諮商,我的工作目標是讓他們相信其實自己是最靠得住的依附對象,試想一個有許多興趣嗜好者,一旦對方劈腿,心理會那麼恐慌嗎?恐慌背後的真相是個案不相信能自我照顧,因此我們的工作是加強自我照顧能力,我有位面臨先生提出離婚要求的個案,初來諮商時,經常因對方有意疏遠,提出離婚而抓狂,當諮商過程提及童年經驗被照顧不足,清楚自己的心理問題後,開始重新投入過去想學的專業,不再感到寂寞無助時,對先生的冷言冷語已不再那麼激動,甚至開始整理凌亂的內務,到市場買菜做菜.....我看到她的信心逐漸恢復,我並不擔心她失去伴侶,因為她正學著如何照顧自己.
如何陪伴邊緣人格者---"親密的陌生人"讀後感
本書的缺點之一是所挑選的個案或理論依據多為針對重度邊緣人格者,邊緣人格應分重,中,輕度,重度個案較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更不易閱讀相關書籍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如此以重度為論述會讓少數個案讀後有排斥感,希望未來能出現針對高功能或中度的邊緣人格者的著作,這兩年來我所接觸的個案多半為此類型,這些個案才應是治療人員該關注的重點.
邊緣人格的類型與型態:
高,低功能類型:
低功能(重度)是指有強烈自殺,傷人,嗑藥,酗酒傾向者,缺乏病識,求醫及拒絕或逃避治療,究其原因,部份為病情太過嚴重,致缺乏治療自信;不願面對有缺陷的自我;智識不足,致無法判斷較佳治療方向.
高功能(中度)是指有清楚病識感,強烈的求醫企圖,不斷藉各方管道期待心理狀況好轉,且願配合治療,但面臨依附者拋棄,或可能分離仍會出現情緒失控等問題.
外放,壓抑或兩者兼具型態:
外放型是指個案與伴侶因分離焦慮有被遺棄等情緒後,會情緒失控,以言語,行為攻擊依附者,企圖在衝突中達到宣洩目的,如此的情緒反應經常造成人際,情感裂痕.
壓抑型是指個案遇分離焦慮,被遺棄等情感困擾時,因懼怕依附者懲罰,遺棄或想維持形像愛面子,會以控制,壓抑內心痛苦處理心靈創傷,如此壓抑情緒終究會因積存而爆發,自我傷害程度可能比外放型更深.此類型邊緣人格者由於長久抑鬱,較易出現解離(Dissociative Disorder),一種在強力壓力下的失神狀態.
部分個案兩者兼具.
設定界線:
本書花了很長的篇幅提醒邊緣人格伴侶,相處時應謹記設定的界線的最高指導原則,由於情緒失控時會無理取鬧,專找伴侶的痛處攻擊,盡情宣洩憤怒,如此將過往未受父母照顧的潛在不滿,經常任意投射在伴侶身上,不明究理下,一般人會據理力爭,忍無可忍下,會強力反擊,最後變得兩敗俱傷,甚至離異收場,溫和或息事寧人的伴侶初始通常好言相勸,繼而理性溝通,當百般嘗試不僅未見改善,惡化關係反而愈演愈烈後,溫和壓抑性格的伴侶漸漸出現憂鬱,情緒問題,本書提醒,不設定界線會拖照顧者下水,當伴侶也出現心理問題,邊緣人格者將直接受害.
如何設定界線?
本書予人感受是以偏向照顧者立場而寫,以設定界線為例,我認為其積極意義不該僅止於自我保護,而是取得雙贏....
1.取得默契:伴侶如通曉為何當事人出現異於常人的情緒,瞭解何時會爆發情緒,知道邊緣人格各項基本常識,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避免在設下界線時,讓對方感到未受尊重,而是在取得互信與默契下,讓邊緣人格者接受設下界線是保護雙方的利器.
2.訂出規則(設定界線):清楚設定界線,訂出規則,例如個案在上班時間因分離焦慮頻頻來電干擾,令人抓狂,首回可好言規勸提醒,並告知你的真實感受(邊緣人格者面臨分離焦慮往往缺乏同理心),次回警告或嚴重警告若再犯定會執行規則,請對方勿輕忽警告.
3.執行規則:與邊緣人格者相處的痛苦,不僅是無預警(其實有跡可循,通常與分離焦慮相關)的暴怒或無止境的操控.....,另一最大的問題來自軟弱,不能有效執行規則,設定界線的伴侶,當當事人發現伴侶舉棋不定,意味吵鬧就有糖吃,這就鼓勵無休止的衝突,因此嚴格執行規則不僅避免擴大彼此傷害,也能讓邊緣人格者在界限內自我控制,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治本之道乃進行有效治療.
積非成是的育嬰將導致邊緣性人格
前些天在影劇板看到藝人丁寧為了培養一歲子女獨立能力,竟忍痛(丁寧自述)讓嬰兒躺在床上狂哭45分鐘才抱起,這種不可思議的育嬰模式在台灣並不稀奇,我女兒幼時就有親戚提醒勿常抱嬰兒,會養成依賴習慣,然而此舉將導致邊緣人格,讓孩子終生為情所困,為愛自殘,殺人.....
回想兩年前發現憂鬱症個案竟有半數以上是因邊緣性人格隱存心靈深處後,曾自忖自己何以有這樣的諮商理論與實務發展,原來有三股因素匯流所成:
A.曾著"心理治療DIY":此書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IV節譯而成,當初自行開業前,自覺精神醫學的認識不夠,因此下了功夫將最重要的心理病症加以了解並翻譯出書,這樣的過程讓我初步通曉邊緣性人格,尤其那關鍵的九項診斷標準,去年在發表文章時,還順便將原本使用多年的憂鬱,焦慮測驗加入邊緣性人格,這一年多來成為我初次諮商的利器.
B.參與諮商心理師考試:我曾考了五回,雖不光采,但諮商理論卻在這數年考試煎熬中有所精進,尤其重新解析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相關的客體關係理論,因為邊緣性人格乃潛意識運作過程,不瞭解相關理論就無法掌握其精髓.
C.多年的憂鬱症實務操作經驗:經過不斷的諮商,接觸,推敲後,去年初終於如發現新大陸般,察覺原來憂鬱症潛藏著邊緣性人格的罹患因子,有了這樣嶄新的理論與實務依據,讓我更有信心為陷於憂鬱困境的個案找到康復出口.
邊緣性人格實務問答
高醫師您好: 無意間發現你的部落格,不知是否能夠借用你的看法,來回答自己對自我的疑慮,也很謝謝你的耹聽與寶貴意見-*********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後來,阿嬤離開了,直到國中前,爸媽因為做夜市的生意,比較忙,一個小孩就跟著父母陪他們結束生意後,自己才會睡;那段日子,也會跟家人去各地方旅遊******** 國中時,我爸告訴我一句話,要我自己以後要學著獨立自主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配合學校的時程,假日返鄉;國一時,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的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的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像是...我們世界被隔了一道透明的玻璃,我無法接受到,當爸媽口中說出關懷話語的那道切實的感動,就連講電話時,也是如此的短簡,嘮叨也無法感受那份父母的關愛********高中、大學都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但我沒有變壞,反而把自己保護的很好吧,而且,幾乎所有的事,都自己來,不好的事就算自己很痛苦、很無助,也會想「不想麻煩家人」,而我世界很單純,一個人租屋,除非朋友有找,就是一個人逛街、看電影,當朋友主動需要我去耹聽或是給他心靈的支持時,我絕對不說二話的希望他們好,我明白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當我希望我對你是無私的支持與陪伴,我會希望在他眼裡我是最好的,最值得的;所以,我也害怕,自己那種佔有慾,是過度的,所以我會懂得收斂,只有他人主動提出時,我才會行動;但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會非常極端的會因此對此人,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甚至最後,就此切確的劃清界線。但是,私底下有時還會偷偷地打探對方的消息,對這些人,不會有當時那份激動的感受,不怪不怨,無所私。****但也因為這樣,我認為人和人之間,不過是種利害關係,你對我可以提供好處,或可以幫助自己打發時間,一個人看電影不那麼奇怪或孤單...這類的想法,所以,每個週期,會有一~二個知己,週期結束了,這個關係就像是循環似的,被無情的切斷~而且,有時自己還是被間接扯入,甚至一件事發生時,不是自己的錯,最後,似乎都成了自己的問題和不是*******出了社會,沒什麼同事情,因為,自己幾乎一年就換一個工作,工作的表現能力還OK,但就是公司的制度或職務讓自己不想待,一個住外面,沒談過感情,有認識幾個朋友,但也少少聯絡,生活就一個人,最長待的是自己的房間,會出去,但也是一個人,因為害怕自己越來越沒辦法當一個好的朋友對象。家裡的經濟不是很好,父親目前癌症開刀後,回家休養,我媽也因此擔起去市場做小生意,而我,卻更害怕面對現在家,我能給予支持,但是,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的,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家人也是,而我只是選擇,漠視心裡那股罪惡感。而對我自己,會給正向的想法,但不否認的事,我坦白而言,我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因為,自己是多餘的,雖然對愛情有所欲,但是,我也明確告訴自己,注定要孤單一個人,所以,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我無法輕易地告訴他人,我心裡當下的那種無助和徬徨或孤單,是因為,我害怕,聽見和感受我期望外的回應,那種感覺真的很受傷,那不如不讓自己在期望變失望,那就對自己不要有期望***但我還是對自己有些期待,很想知道我該怎麼改變對別人的態度,對自己的信心,不要讓新週期遇到我的人,就抱持來了一個警備心很重、人雖然好,但就是聊不來,感覺無法真正的親近,我想長久地經營所謂的感情,而不又是一個利害關係者。我希望他人的關心,但在感覺又太近時,感到反感而逃避,而又在心裡不斷揣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在自我敏感時而受傷。
邊緣性人格雖不易被覺知,理解,但總有一定的軌跡,它包括:
A.有一段照護不足(尤其三歲前),及疏離的家庭氣氛(4-12歲).
B.從青少年開始就因內心孤獨,開始在感情,人際關係上出現徵兆.
C.從成人起的感情互動因無法忍受被人拋棄(遺棄),出現過激反應,甚至輕生.
1.七歲前,我是由阿嬤單獨帶大的,對年少的我,那是最感到依靠的記憶.....
阿嬤如能多帶妳幾年,邊緣性人格的情感穩定度就會好些,因為七歲的孩子仍須關懷,否則被照護的需求會在未來不斷尋覓幼時未能滿足的情感.
如果阿嬤曾與妳有良好依附關係,妳的真正父母是阿嬤,是嗎?
2.國中時我離開家,住進校舍,跟家裡的人第一次晚上會客後,我哭得很傷心,因為別的同學爸媽在會客時感受出來的家庭熱情與溫暖,是我自己心裡感受不到的....
父母工作忙可能是好的藉口,但妳父母似乎無心關懷,其原因妳最清楚,有些父母從小未被關懷,內心不會蘊藏太多愛給孩子.如果你至今對父母仍有期待,是否將目標移轉到自己身上,自己才是可靠的依附對象.
3.當一旦感覺對方因為某事,對自己產生我無法體諒的誤解或不信任時,我就極端不願再付出,甚至心裡有瘩疙,最後就此劃清界線,自己心裡有種佔有慾.....
邊緣性人格由於過往未獲足夠的愛,與人交往或談情說愛時會敏感計較,因此出現極端思考後的佔有慾,他們的情感邏輯為:我既然能全心待妳,妳當然應以同樣態度對我,否則就是背叛,而後就劃清界線.....,往後是否再給對方,給妳自己多些機會,勿太情緒處理情感問題?
4.害怕面對現在家,面對家人期盼自己假日回家裡,我心裡感到很沉重,明明很愛他們,但就是無法表露那股熱情......
過去的家庭經驗過於疏離,長大後就不易與家庭成員出現溫暖互動,邊緣性人格者最大的致命傷是在外受到情感創傷,回家後的家庭功能如無法扮演撫慰與支持角色,將更難走出情傷.
5.如果現在可以選擇沉靜地死去,我不會有任何猶豫,我只能告訴自己,你就注定孤單一個人,對別人好,到了最後,一定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此人格者的另一極端思考模式為,經過不斷的情感疏離及傷害,會以自殘,自殺表達對生命,對親人,對伴侶的反撲,這樣的激烈反應經常帶來更多困擾.
如果你改變邊緣性人格的缺點,多發展興趣,能投入志趣工作,學著獨處,相信自己也能照顧自己......就不會對感情執著敏感,如此就不會回到循環的切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