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斯心理諮商所網站 www.rogersc.com

目前分類:教育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位迷惘的大學生來信,以下為問答內容:


 


醫師您好:


我現在在念法律,但讀得很不快樂,請問我該繼續念下去嗎?還是轉換跑道?


要是書念的不快樂,覺得不有趣不好玩,想放棄,那還要繼續念下去嗎?


醫師,您是對心理感興趣並想從事心理這個工作才從事的,是不是?!


但想放棄父母不讓我放棄,並要我考公務員,但日子不快樂,又容易偷懶不想念,


請問我該怎麼辦,謝謝!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2012/04/26 07:22回覆


Vicky您好:


感覺妳當初讀法律並非妳本意,而是父母建議?請思考繼續唸的可能結果....,因唸得痛苦而休學?即便勉強畢業,能有動力應付更艱難的律師,司法官考試?即便從事"父母期待"的職業,妳藉時會快樂嗎?


至於轉換跑道,如果妳心中已有定案,為何不轉?怕家人反對?妳已成年,將來日子過得如何,父母能負責嗎?請以溫和的態度與父母溝通,但以最堅定的態度對妳未來的ㄧ切負責,妳知道嗎?父母要妳唸法律,要妳考公務員,是因妳過往年幼,無法獨立自主,目前既已成人,往後再聽任父母為妳作決定,就該由妳自己承受,怪不得任何人,數年後你怪罪父母當初為何干預,以致日子難過,父母的一貫說詞是"我當初也是為妳好啊!怎麼可以怪到我頭上來呢?''


妳沒有偷懶,因妳做了家人希望妳做的事,這就如同妳要我工作卻不付費,我當然不會認真做,妳覺得我偷懶嗎?


遭父母過度介入的子女不易培養獨立自主,所以妳轉換跑道後也不清楚往後該何去何從是自然現象,但只要妳開始自己作決定,無論作出對或錯的決定(初作決定一定跌撞),那才是妳該走的路.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理智又充滿愛的母親來信討論育兒經驗,值得大家參考:


老師您好..

我看到您的文章覺得很高興,收穫良多...謝謝您不吝分享經驗與專業知識給大眾
我是一位幼教老師(幼教經驗一年半,早療背景五年),生了孩子之後為了餵母奶在家裡自己帶孩子...閒來無事就上母奶社團回文跟看看育兒文章

在您的文章裡有講到一個教育法「百歲育兒法」(丁寧帶孩子的那種方式就是出自於那本書),我在還沒生孩子之前也曾從電視上聽過那本書教育嬰兒的"神奇之處"(非常非常多藝人使用)...
生了孩子之後,才發現原來不只藝人使用,身邊很多媽媽都使用這本書來來訓練嬰兒"獨立"、不破壞家庭品質、擁有夫妻空間等,他們覺得不要為了孩子失去本來的品質是很重要的,要嬰兒來遷就大人,而不是大人去遷就嬰兒
在不甚瞭解的情況下,我老公也有買那本書來給我,裡面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得:「現在你不讓孩子哭,以後孩子就讓你哭」@@

後來自己的孩子生了之後,我實在沒辦法用那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我老公也相當支持我,在母奶社團的回文過程中(我們的社團目前有一萬三千人左右),我知道非常非常多的媽媽都買了這本書,想用這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而這也是我憂心的地方...社團回文方法主張嬰兒依附關係的重要性、推行親密育兒,所以當有人發問要照百歲育兒養孩子時,我們都還能夠壓得下來...其中也有其他管理員以前大寶是百歲帶大的,現在兩歲半,異常沒有安全感、對父母的感情是很矛盾、游移的..近來還用大便塗家裡來表現他的焦慮,這位管理員的小寶是親密育兒的,他從小寶身上看到益發穩定的個性,更堅信當初自己的作法是錯誤的...對於大寶他有深深的愧疚感,但對大寶的挑釁及「再確認」又耐不住性子,兩人陷入膠著...昨天我有把您的文章「邊緣人格心理諮商」那篇給他參考,希望他能在兩人的親子關係上再努力看看...

而在其他親子社團裡,常看到的是媽媽們在推那本說,游說新手媽媽照這個帶法,大人會很輕鬆...當有媽媽問:「我的寶寶一直在哭又不能抱(書上說不要一直抱,會習慣,那樣就是寶寶來控制你,而不是你來控制他了),怎麼辦?」時常有媽媽回:「讓他哭,你要撐下去..我知道很難熬,但是久了之後,他就知道你不會抱他,接著他就不會在哭了」(每次看到這種言論,我實在是很希望這些人以後都下地獄,造什麼孽=.=)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情,也不知道這樣的作法會引起什麼樣的蝴蝶效應,只覺得反正很多人都做(從眾)縱使自己做了罪惡感也會被稀釋掉,反正大家都是這樣的,我只是和大家一樣而已...

為了這件事情,我曾寫信給洪蘭教授..當時得到他的大力幫忙,在學前月刊留下這篇文章「大腦發展不宜任意催熟http://happyrainy.pixnet.net/blog/post/68101589」:時下流行的百歲醫師育兒寶典​,每天規定幾點吃,幾點睡,這種硬性規定會使孩子失去彈 性,稍有變動,便大哭不能適應。過去行為主義者主張幼兒哭的時候不可以抱,要等到不哭了才抱,認為哭時抱他是獎勵他哭,他以後會愛哭的這個說法現已證明是 錯的,嬰兒哭是​他有需求,小時後的需求能被滿足,對他以後情緒的發展很重要。現在主張嬰兒的搖籃要放在母親房間,使他眼睛一睜開就可以看到母親,而且抱 他、撫摸他會刺激大腦中Oxytocin(激乳素)的分泌,這對嬰兒情緒發展及親子關係​非常重要。研究發現被護士抱在身上睡覺的早產兒,成長得較快,較早出院。

只是依附感的重要畢竟還是沒有太多人瞭解,人格發展的基石敵不過讓他哭以後會很輕鬆的言論....=_= 我是幼保系畢業的,在社團裡比較有興趣尋找兒童發展與家庭的關係的文章,這樣管理員們彼此發揮所長,就可以進修一些想法...可是坊間的心理師部落格大多已變成ADHD、自閉症的天下,甚少有一般幼兒心理專業的文章... 這是我問另一位小有名氣的心理師,百歲帶法會給嬰兒什麼樣的衝擊?他的回文如下: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32610803421904
其中..回饋的百歲使用者是我最想搖搖頭的,他們很堅定...堅定的認為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孩子好慘啊><

老師,希望你能多寫一些兒童心理的相關文章,年齡層越小越好...或方便的話請推薦哪幾本書是對嬰兒心理發展有幫助?我想進修、涉略、分享,謝謝你的幫忙...我好希望嬰兒不只長得健康,心理也健康....感激不盡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2012/01/12 22:17回覆

您好:


謝謝您來信認同這樣"異類"的育兒論點,如果每位父母都知道孩子該受到基本照護,而非以各種藉口推卸該負的責任,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為情所苦,忍受莫名的孤寂,這次留日學生張志揚殺人事件,當事人就是典型的邊緣人格者,當愛慕依附對象疏離冷漠時,被遺棄的投射燃起恨意就情緒失控殺人,這種悲劇在台灣天天上演,遺憾的是少有人清楚其潛在因子就是孩子們幼時需要母親呵護,擁抱時,經常在哭泣中不斷受到忽略所致.


您提到是否有相關書籍可讀,我近來正閱讀兩本探討邊緣人格的書,叫"親密的陌生人"及"愛你,想你,恨你"(皆心靈工坊出版),值得一讀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月前曾寫了篇"家長如何處理霸凌事件"後,趙榮耀等三位監委邀我參與公聽會,與會前就來篇給行政單位的建議吧!


我試著由政府,學校及老師來談此問題:


政府(教育部,局):


1.霸凌教戰手冊:教育單位除應落實近日針對霸凌事件三級預防措施外,可考慮發給校長,老師"霸凌事件教戰手冊"(SOP處理原則),由於仍有不少教育人員無法認同"零體罰"政策,由於零體罰實施同時,教育單位未能拿出對策遏止霸凌,卻不許老師體罰,自然招致原本習慣體罰老師反感,因此政策須讓第一線教師信服且有效,讓教師有所依循.


2.零體罰非零處罰:如我在上篇文章建議,今後應學習西方國家加強校園懲戒,例如初犯可清掃校園,再犯通知家長並禁學一周,累犯就強制退學.如果涉及組織犯罪或毒品買賣,校方應主動請警方介入,教育單位如制訂出清楚有效的因應措施,就不致讓教師無所適從.


3.列入考核重點:教育單位如發現校方隱匿性侵等重大事件,將嚴厲懲處失職人員,我認為霸凌也應被列入重點考核項目,當上級單位重視此績效,各校自然會配合貫徹,否則五分鐘熱度後,又開始因循苟且,陽奉陰違辦理.


4.改革師鐸獎頒獎辦法:近幾年經常出現師鐸獎獲獎教師涉案,顯然頒獎過程中請託,靠關係等惡質文化充斥該維持淳樸的教育界,當初藉獎項鼓勵優良教師企圖已蕩然無存,是否今後在班級經營,零體罰,處理霸凌,或落實五育等有傑出貢獻才能獲獎,以端正教育風氣.不能再頒獎給要求學生上第八節課,使用參考書,讓學生考上前三志願的老師,校長了.能獲獎者,應是那些接納他校問題學生的校長;能成功輔導霸凌學生的老師.


校方(校長):


1.改變威權校風:學校之風氣,取決於校長對各項教育理念之因應,例如校長如認為學生欺負他人,就應受到相當懲罰,記過,體罰的權威教育就會在校園擴散,訓導就會取代輔導解決霸凌問題,這樣的校園氛圍往往助長暴戾之氣,霸凌事件自然出現在有樣學樣的校園文化中.因為學校既以威權解決問題,學生也同樣以此模示彼此對待.


2.落實基本教育理念:我小學讀書時,就知道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口號,然而現今已被升學主義束之高閣,這古典的教育精神跟霸凌相關嗎?如果校園的孩子智育成績不佳,卻能在體育中宣洩過多精力,在美育中發揮潛能並取得成就感,這些孩子是不是就不會以欺負他人為樂?至於德,群育不彰的結果,不正與校園霸凌相關嗎?


3.以新思惟照顧轉學生:我上篇文章提及,針對屢勸不聽的霸凌學生,應予以退學處分,當轉至該校,各校不應再視為燙手山竽,基於各校支援與合作之理念,新轉來的學生應編至校內最能處理特殊學生,且具愛心,耐性及專業的導師班級,讓這些需要關懷,曾犯錯學生能適應新環境,重新出發.


4.師,生共用廁所:我自己曾是學校老師,至今搞不懂有些學校師,生廁所為何一定要分開?定要如此才能彰顯尊師重道嗎?果真有師長願與學生同廁,才是值得尊敬的老師,霸凌問題也能同時改善,因為廁所是霸凌事件最常發生的地點,如果學校堅持分廁,我建議將老師辦公室(尤其訓導,輔導室)遷至廁所旁,定能降低校園霸凌發生.


導師:


1.積極面對:導師為前線最重要的指揮官,導師如處理得宜,霸凌事件通常能大事化小,然而許多老師抗拒或消極處理是怕處理不當,得罪雙方家長,然而消極處理的結果,霸凌者可能更加為所欲為,屆時鬧出大事,將更難處理,因此建議導師一旦發現,立即了解原委,積極處理,切勿拖延.


2.尋求專業外援:導師可試著先自行評估霸凌事件之嚴重性,大致可分三級,如屬輕級,可先分別找學生前來了解原委,並作安慰動作,並警示霸凌者,如再次發生,將施以懲處;如屬中級,可尋求輔導室協助;較嚴重則為霸凌學生窮兇惡極,甚至涉入幫派,老師應先向校方報備,或向校長請示後,與校方商討是否請警方介入,因為組織犯罪已非教育問題,而是治安問題.導師如姑息,就可能讓事態更加嚴重.


3.關係霸凌:霸凌可分為肢體或關係霸菱,前者通常發生於女性群體,被孤立的痛苦有時比肢體傷害更大,那是不易察覺的精神折磨,稱職的導師事前就能偵測霸凌與被霸凌者特質而加以防範.導師如發現被霸凌者確舉措失當而招致霸凌,可藉此事件讓該生學習被忽略的待人處事之道,此類型的霸凌,通常有帶頭者,如能先建立互信關係,以更高境界的領導風範感化霸凌領導者學習同理且關懷同學,通常能避免普遍存在的關係霸凌.


4.肢體霸凌:毆打,洩憤為青少年發洩情緒的主要模式,班上弱勢同學就是霸凌者的代罪羔羊,一旦發生肢體霸凌,導師除應積極介入外,也應尋求輔導室作雙方心理輔導,如情節嚴重,應儘速家庭訪問,其目的除能了解行為背後的問題外,也能遏止事件持續發酵.


 


霸凌問題與台灣總體教育問題息息相關,問題之複雜並非三言兩語所能解決,然而當我想到數十年前有位令人尊崇的前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先生堅持以五育教育理念治校,當初從該校畢業的同學莫不感懷於老校長人本,自由,民主的辦學精神,今日校園內如能有這樣的辦學精神與校園文化,學生的互動就是相親相愛,而非為智育成績勾心鬥角,甚而霸凌猖獗.


.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校園霸凌受到大家關注的主因是,青少年時期幾乎每位都曾遭輕重不等的霸凌陰影,弱肉強食乃動物界的通則,人類身為高等動物,仍不免深陷其中,以這回各界檢討霸凌改善之道為例,有人批評"零體罰"政策,今早電視新聞惇敘工商校長很妙,比喻不讓老師體罰,就如同馴獸師被剝奪馴獸鞭,他同時批評人本教育,這位校長似乎忘了,學生是到校上課,而非進馬戲團當野獸馴,至於主管機關的解決方式也絕,內政部在校門口設巡邏箱,教育部則調高中教官進駐,可謂軍警聯防,如臨大敵,如此思維面對霸凌令人堪憂.


欲解決霸凌,須先了解何人會欺負他人,何人易遭致霸凌?


霸凌者1.幼時經常在家被父母體罰(霸凌),因而到校找替代羔羊洩憤,長大後這種人也會打小孩,老婆.


            2.在家被寵壞,易出現為所欲為,自我中心性格,對人施暴除能宣洩情緒,也能達到獲利目的.


            3.成長於問題家庭,青少年時期出現自我認同障礙,當欺負同儕能帶來認同與成就感,被霸凌者就成為祭品.


被霸凌者1.個性軟弱的父母易教出易受人欺負的自卑子女,如被霸凌跟父母反應,軟弱父母通常不會積極處理.尤其這些孩子身型異常(太胖,太矮),功課不佳(或特佳),都易遭霸凌.


                2.輕忽子女在校生活的父母通常不會事前提醒可能被霸凌的各種因素,愛告密,強出頭,標新立異,一旦子女被欺負,這些父母也同樣以輕忽態度處理.


                3.父母未教導合群,尊重他人,子女易成為群體孤鳥,也正是被霸凌洩憤的有利目標.


                4.從小未享受家庭溫暖的孩子,青少年期易結交異性朋友,其過程就可能因爭風吃醋,成為關係霸凌中的加害與受害者.


家長如何解決霸凌問題


   1.父母平日就應關心孩子在校作息,並鼓勵孩子說出各種困難.


   2.一旦子女反應被人霸凌,先了解原委,如不算嚴重,盡量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培養獨立自主能力),但告知會密切注意事態發展,讓子女感受父母是最佳後盾.


   3.如事態嚴重且持續發展,應立即到校向導師反應(勿要求子女自行向老師反映,可能被當成抓耙子),導師如無法解決,應向校長反應(提醒勿以記過,體罰了事,儘可能通知對方家長).


   4.如校長仍不能解決,應要求校方通知對方家長到校協談,霸凌者通常怕家長知道.


   5.如對方家長也束手無策(可能隔代教養,或父親為惡勢力)請考慮轉校.


   6.即便孩子聲稱被霸凌,請家長們虛心評估自己子女或我們父母是否有檢討之處,如果外在的霸凌事件能帶來更深層的教育及親子調整,事件本身將更有意義. 以此次事件發生後,知名藝人高凌風透露讀國中兒子也屢遭霸凌,我女兒國小與他兒子同校,他兒子小學就染髮,可想而知,到了最不能容忍異己的國中校園,不被人打才怪,這不能怪孩子,從高凌風回應"今後要兒子帶武器自衛"而論,孩子受害(加害),父母往往該負最大責任.


我贊成"零體罰"政策,因為霸凌之源就是父母體罰的結果,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然而我們應在以不傷害自尊前提下,學習西方國家加強校園懲戒,例如初犯可清掃校園,再犯通知家長並禁學一周,累犯就強制退學.如果涉及組織犯罪或毒品買賣,校方應主動請警方介入.


我須再次呼籲校園應裁撤訓導,訓育,教官室等權威導向教育處所,改以培養更多專業輔導老師輔導這些需要關懷,自我認同障礙的青少年,我自己過去當輔導老師時,成功輔導過許多霸凌者,成功之道無他,僅同理,尊重,與關懷.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孩子母親來信問自己孩子何以出現異常行為,以下為問答內容


 


   我有個兒子目前4歲半了,他半年前是一個非常乖的小孩,但在大約3個月前吧!就發現他竟然開始變成了有過動頃向的小孩!在這半年前有一個他非常敬怕的阿姨跟我們住了一個多月,他很怕她,我也因為這樣常兇罵小孩,甚至會拿棍子打他,其它的生活跟以前都沒什麼不同!另外,他這個月才開始上幼稚園讀中班,以前都是我一個人在帶!


        他現在跟以前的個性都不一樣,我帶他到店裡買東西,不管怎麼阻止他,他就是要亂摸別人的東西,或亂跑,捉住他,他就會狂叫,我就只好放任他並盡快回家了!另外!在家裡他會一直講話,你不回他他就一直叫你到回他為止,我如果在跟別人說話他就一定會插嘴,也變的很沒禮貌,到了晚上很不好睡覺,如果我們都關燈睡了不理他,他就在那裡小小聲的自言自語,也常為了一點點小事就開始哭鬧,一哭都是一兩個小時的,軟硬都不吃,如果我拿出棍子,他會立刻像受到驚嚇一樣到處亂跑的哭叫,非常害怕,但我不管有沒有打他,只要我棍子收起來,他還是會照樣哭鬧,但他不是整天都這樣,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會很正常,不會吵!


      後來有人說他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導致有過動頃向,所以想請問醫師像這樣的情形有沒有可能是這樣呢?那我應該怎麼辦?如果要看醫生的話,因為我們家經濟不好,怕看心裡醫生會花很多錢,所以可以給我建議去那裡看嗎?有機會讓他回覆以前一樣嗎?


 


  這位母親您好



     因為人一旦被打罵,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偏差心理,其中最令人吃驚者為,幾乎每位被打者都無法忍受當初被如此對待,且誓言未來將不會如此對待自己孩子,然而數十年後能真正不打孩子的受害者,少之又少,何以如此?因為人被傷後,需要有洩憤的出口,替代羔羊往往就是自己無辜的孩子.


    你說疑惑孩子這半年內出現各種偏差行為,其實答案已在自己的陳述中---在這半年前有一個他非常敬怕的阿姨跟我們住了一個多月,他很怕她,我也因為這樣常兇罵小孩,甚至會拿棍子打他......


 四歲的孩子仍有極大希望改善目前症狀,但你必須確實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今後這孩子絕不被打,一旦被打,你必須出面嚴厲制止(任何被打者都需有人保護,尤其孩子),你自己今後能克制不打孩子嗎?


2.如果孩子真的在半年內沒被打,相信他的異常行為會漸次正常,否則請尋求兒童心理諮商.


3.雖然孩子的語言接收理解力有限,仍建議盡快向孩子保證今後絕不打他,並對過去妳打他之行為作最誠懇的歉意,孩子如感受今後不會被打,內心的安全感會快速矯正已形成的偏差行為.


      如果你希望今後不打孩子,情緒上卻無法做到,我願為您免費心理諮商,請來電預約時間,不用客氣,如有其他網友也希望有此免費服務,也請來電.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有位王諮商心理師於部落格中回應一位張臨床心理師數月前寫的"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吧!",我對此文深表認同,但王諮商心理師卻不能苟同,以"請心理專家放了小彬彬吧"一文批判,基於關心台灣教育,彼此切磋相異的教育理念應是好事.


 


為了客觀呈現,我將兩文放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1.對於張文表示小彬彬是被名利沖昏了頭才讓小小彬超時工作,王文不表同意,且說:


小彬彬只不過展現出一個家長對孩子的高度期望。這種心態並非小彬彬獨有,而是反應出台灣父母普遍的價值觀...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教育體系仍強調智育而忽略其他層面的發展等。父母永遠的夢魘是他們若一旦對孩子放任、鬆懈,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高度期望,正常的教育是讓孩子適才適性發展,很多有天份的孩子在家長的高度期望下,從事非志願的行業,這些期望除了滿足父母的功利與虛榮外,對孩子並沒好處.


身處強調智育的大環境中,最好的環境就是要堅持五育並重的理念.


負責任的教育並非放任,鬆懈,而是自由與尊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後通常表現優異,不會有嚴重後果的.


 


2.王文又說: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個人,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結構對於價值觀的形塑力量,因此容易將孩子問題歸因於父母教養的失敗....


 


我了解王文說"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別人"的背後動機,但如此一句話就評論"心理學"的不是,我想連佛洛伊德再世也不敢在心理學上戴這麼一頂大帽子,至少他會提出證據吧!同理,我不會批評王心理師信服的生態系統架構只窺見生態而忽略個人心理,此外,孩子問題多半為父母教養失敗,不然是何原因呢?


 


3.王文再說:我們不希望小小彬消失在螢光幕前,也不願意看到他的疲累神情。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輿論的壓力對辛苦的單親父親造成傷害...


 


我不相信以小小彬的年齡想外出賺錢,而不願跟小朋友在幼稚園玩,因此,我們為何想看到被剝奪童年的孩子出現在螢光幕呢?這不是父母的利慾薰心,又是什麼呢?我們無意指摘小彬彬在經濟壓力下的選擇,但對台灣兒童的立法照護及社會福利的不足深表遺憾,但遺憾之餘,如果社會大眾無視於小小彬為了生計,需日夜操勞賺錢而無動於衷,才是台灣最大的悲哀!


 


 


請心理專家放了小彬彬吧

日前有心理專家投書認為童星小小彬因為超時工作而被剝奪「正常發展」,並暗指其父親小彬彬可能是「被名利沖昏頭」。筆者同意兒童超時工作可能會對身心發展不利的觀點,但對於其將矛頭指向父親,卻有不同的看法。

平心而論,小彬彬只不過展現出一個家長對孩子的高度期望。這種心態並非小彬彬獨有,而是反應出台灣父母普遍的價值觀。前一陣子「潛能開發機構」的爭議即是一個證明。如果有機會與能力,哪一個父母不會盡其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環境?

雖然心理學者早已發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反而會造成揠苗助長的反效果。然而,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失業率居高不下、媒體不斷在強調孩子的競爭力低落、教育體系仍強調智育而忽略其他層面的發展等,種種因素都在強化並維持前述的這種價值觀。父母永遠的夢魘是他們若一旦對孩子放任、鬆懈,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在我看來,小彬彬積極地為小小彬發展演藝生涯,應該是他看到孩子的天賦以及在演戲過程中所得到的成就感。與其把他描述為一個貪婪的父親,倒不如把他的行為解讀成對孩子的過度補償與高度期望。此外,小小彬的精湛演技可能代表他在口語與情感表達能力的特殊天賦。因此他與大人的應答自如不應被解讀為「市儈」、「老成」,而是正向的個人發展資產。就如同許多資優生家長一樣,當發現自己孩子有某方面才能時,一方面必須引導他發揮潛能,另一方面又必須擔心他承受過大的壓力,失去快樂童年。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所有資優生家長永遠必須煩惱的課題。

心理學習慣去指責個人,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結構對於價值觀的形塑力量,因此容易將孩子問題歸因於父母教養的失敗。我在大學教授親職教育課程時,總是不斷地叮嚀學生,如果我們真的想協助家長,盡量不要把家長的行為做過度病理化的解讀,而必須從生態系統與社會文化的角度來去理解,這對家長才公平,改變與協助也會更容易。例如小彬彬是單親父親,教養孩子的責任必須落在自己身上,但其壓力可想而知。我們應該反思的是,職場、社福、法律與教育體系是否提供這些單親家庭充分的支持,讓他們在教養小孩子時更容易些?

我們不希望小小彬消失在螢光幕前,也不願意看到他的疲累神情。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輿論的壓力對辛苦的單親父親造成傷害,而能從正面的角度看到他們的力量並協助他們發展更適切的教養能力。

王大維(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中國時報【張純吉】


一齣偶像劇讓童星小小彬成了家喻戶曉的巨星,年輕族群從他身上看到童稚天真的一面,年長一輩則從他身上找到往日小彬彬的影子。從小彬彬到小小彬,原本看似為克紹箕裘的好事,但若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筆者擔心小小彬又將重蹈小彬彬當年的覆轍。


報載小彬彬提到「小朋友在一起都在玩,有什麼意義」,這句話完全誤解了「玩」的心理學意義。「遊戲」在兒童發展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能學習身體動作的協調、鍛鍊大小肌肉、理解邏輯思考的概念、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能夠發展出與同儕互動的人際技巧,這些能力對於孩子未來適應社會非常重要,也無法由大人單向教導所替代。不讓小小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實就是剝奪他的正常發展。


另外,小彬彬也提到「我兒子對英文、舞蹈、音樂有天分,我會讓他多去學,也想帶他先去做智力測驗」。無論這句話是反映當下台灣父母常有的才藝心結,或是為了將來的演藝事業鋪路,都將會影響小小彬之後正常的學習發展。


這幾年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早已對這類揠苗助長的教養心態提出警告,筆者在此便不再著墨。此外,對資優或疑似資優的孩子做智力測驗,是筆者這幾年在醫院極力阻止的偏差狀況;資優的跳級生或童星,不管他們在「本業」上的表現多優異,但後遺症都是無法與同齡的同儕建立人際關係,這些孩子長大後對於適應社會將產生極大的問題。


最近小小彬的許多言行已有明顯大人化的傾向,這些表現絕非真正的早熟,而是長期在大人的世界中生活,一味模仿學習大人世界所造成的結果。小小彬對於自己所說的話很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會說出時空不恰當的話語,但因為他是童星,大人反而會覺得是童言童語而一笑置之,但長久下來小小彬將無法學習到他這個年齡應有的言行舉止與價值觀。


小彬彬當年曾飽嘗過早成名所帶來的種種後果,甚至去年底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自述「我是個沒有童年的人,絕不會讓兒子重蹈覆轍」,但如今不知是因為被名利沖昏頭,或是單純想讓孩子發揮天分,而開始做出讓孩子沒有童年的事。筆者在此誠摯呼籲,請小彬彬放了小小彬,讓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也請社會媒體停止消費小小彬,讓他可以慢慢回歸到屬於他的同儕環境。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位網友昨在我部落格留言,內容為----我看了你教育篇的文章,我非常認同,但很希望你可以寫更多一些,因為我並沒有看到一些具體的建議。請問你女兒小的時候,你都怎麼教,講三四遍以後孩子不聽還故態萌發要怎麼辦?-----以下是我的回應.


 


    在回答前,我先概略介紹一下女兒,她讀小四,智育成績中下,數學不佳,在家不愛收拾東西,且屢勸不聽(導師反映上學期當衛生股長時表現優異),但她人緣好,本學期被選為班長暨模範生,我最引以為傲之事為,她每天進出大廳,都會跟管理員鞠躬問好,電梯中看到鄰居,也都問候,日子久了,管理員透露,有些鄰居會問這是哪家的孩子?


 


   鼓勵代替責罰:


     就以對人禮貌而言,我很少說大道理,但從小看她跟人問好,會甜言蜜語鼓勵她,對孩子鼓勵,精神較物質有效(大人則相反),看到她對少數鄰居問好,對方無動於衷時,我會問:妳這樣跟人問好,別人不太理妳,會不會難過啊!"這樣的問話其實已表達對她可能受委曲的關心,也激勵她正向思考,如別人沒有正面回應,往後該中止和善行為,或勿因少數人而改變?我的經驗是,委屈的心靈如能被同理或關懷,人會容易放下,朝正向發展.此外,父母平日待人不夠和善,再多的鼓勵也沒用.


 


   不要求成績高低:


   有回她懊惱說數學不及格,我說:妳覺得考試前盡力準備,還是成績高比較重要?而且下回能考得比這回好就是進步啊!身為台灣高競爭下的家長,其實學校,社會給她的壓力已夠,家庭如再踹上一腳,很多孩子會視讀書為畏途,我希望她將來養成閱讀習慣,也清楚智慧多半來自課外書籍,尤其智育的終極目的是協助找到自己潛能,因此要求成績是不智的.


 


 


 不打不罵:


  我服膺人本教育,不打不罵乃天經地義,以前在空大教書,沒事會宣揚別打小孩的大道理,少數有孩子的學生會客氣嗆聲曰:老師啊!你現在沒小孩,等你有了,屆時就會打罵了啦!.我聽了很不服氣,卻無可奈何,如今小孩已11歲,有天再給我遇到那些學生,我會嗆回去:看吧!我說不打就不打,不信去問我女兒,哼!.其實,不能怪學生,因為台灣打罵孩子是稀鬆平常之事,像我從不打小孩實在很少,我感謝母親從未打我,也驕傲未曾打過女兒,因為我不希望造成親子疏離,我也清楚孩子的創造力是來自完全自由的空間才能培養,不打不罵乃最低要求.


 


   立即反省道歉:


  我約有五,六回情緒失控罵她的不良紀錄,前幾回她還小,也就混混過去了(要我拉下臉陪不是,蠻難堪的),但三個月前罵她後,感覺不能再混,因為她已能清楚判斷是非,再不面對現實解釋,道歉,過去建立的親子關係將可能動搖,我隔天一大早就跟她解釋爸爸是人,人都有情緒,但發了脾氣要認錯道歉,被罵的人通常會原諒,那天第一次道完歉後,似乎更拉近父女距離,可能是我向他保證不再亂罵人,因此稍解先前對我的些微懼怕吧!我在她小一前後,心理師考試屢次未過,心情沮喪之餘,遇到她犯錯,會罰她站,約佔10回左右後,理智告訴我,罰站除了展示權威,也傷她自尊,有天罰完後告訴她,爸爸今後不會罰妳站了,從此就未再罰她,主要是我們夫妻倆不打不罵的教育,跟她建立彼此尊重關係後,她已能聽話,受教,罰她根本多餘. 


 


  希望這樣的回答能對這位網友在教育孩子上有所助益.您問到小孩屢勸不聽怎麼辦?像我女兒不收東西,是學她老爸的樣,你說我勸了有用嗎?且教育孩子勿求完美,大方向教好即可,人都有缺點的,為了些許缺點,影響了親子關係是不智的.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個服膺人本,不打不罵孩子的父親,三年前女兒小一時,在罰他幾次站後,跟他宣示,今後


不再罰他站了(不打不罵的孩子,罰站其實也是多餘的),但這三年中,我約有兩三回情緒失控


罵他的可怕紀錄(昨晚他被我罵後,去跟她媽哭訴說好可怕喔!)這回因細故又罵了她後,讓我輾轉


難眠,傷害了孩子讓我自責,既然深夜睡不著,索性就自我心理分析起來,首先吶悶著,何以自認


情緒穩定,卻竟會在孩子面前失控,以前考心理師的那幾年心情不佳,難免失控,但目前一切


平順....,當思及父親過去對我的教育模式後,不得不承認隔代教育複製理論的神奇,其神奇在於


我父親也曾有幾回情緒失控罵我的紀錄(不記得有打過我),遺憾的是每回被罵後,他並未對


失控的情緒向我道歉或彌補,雖僅有幾次的失控,父親權威的形象已深深阻隔了父子的關係.



   


    不想重蹈父親覆轍的我,每回發現對女兒做出不妥的教育後,會立即致歉,甚至彌補,今早孩子


一起床就抱著她說"即使你犯了錯,也不需要對你那麼兇,下次不會再罵你了,你是爸爸的乖女兒",


本想帶她到麥當勞吃早餐賠不是,但他媽已準備好了. 我還跟女兒說,人都會犯錯,也容易失控,


但失控後要有認錯及反省的勇氣,對當事人認錯,即使曾被傷害,其傷害也會減輕的,最重要的是能


警惕自己不得再犯.


 


     人在受到打罵,傷害後,如未加處理,會有兩種心理反應,一是找人打罵回來,有些小朋友愛在學校


欺負同學;我在數十年後仍會找自己女兒出氣,都是這種負面發洩形式,另一就是強迫自己忘掉這些


痛苦,不願面對處理,因而形成潛意識,成為憂鬱,焦慮的心靈垃圾.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來有兩位年輕個案各由家長陪同持續諮商中,兩位雖症狀不同,卻有相似的成長背景,


從小被灌輸只要把書讀好,其他都不必費心,唸書似乎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唯


一責任,我看到兩位個案的自我中心性格,都當面抱怨,甚至有些責備父母


的不是,有些父母當年沒機會讀書,於是將希望投射在子女身上,當這些孩子


原本該負擔的責任(像做家事)都由父母帶而行之,結果變得自私且缺乏同理心


就不足為奇了.


  


   昨晚吃完飯,老婆聊到她小時候,大姊怕父母工作太操勞,會指派她做家事,她也


經常乖乖的整理家務,我終於明瞭她那勤勞習性從年幼時即養成,將家中打理得


井井有條雖是小事,卻是我心中不時感念且維持夫妻和諧的重要元素之一.此外,我


岳母也是位勤於家務者,而我擔任家中買,做菜者(其實是我老婆做的菜太難吃),


應是父親傳承的優良傳統,父母立下的榜樣應是另一關鍵因素.


 


     有了這樣的體認,今早我那小三女兒上學前,告知從這週末起,她需負擔家中


拖地的工作,她聽了一臉不情願的樣子,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因為知難行易乃人之


常情,最重要的是我可不希望她將來變成反過來怪父母把她寵壞的草莓族.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近年來不斷進行教育改革,成效仍然不彰,因為沒有主政者敢大刀闊斧在校園進行五育並進

的基本教育,僅在枝微末節改革,將永遠填鴨並壓抑創造力,此外,成功的教育應鼓勵熱情且有理想


的教育工作者留在校園,讓學生有機會遇到能啟迪思想,樹立榜樣的師長,像我的老師韋政通先生及


辛志平校長,然而僅重視智育的畸型教育導向,是不容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發揮長才的.


  


   該如何讓好老師留在校園呢?


1.教育主管不應再嘉獎,表揚,升遷那些僅強調"智育"的"優良"教師,相反,對切實執行五育並進


的"孤鳥"教師予以考績獎勵.


2.近年有許多流浪教師無法擔任教職,其中不乏有理想的好老師,這正是汰換不良教師


的時機,那些會羞辱,打罵學生,招攬學生在家補習的老師不應年復一年的留在校園誤人子弟.


3.教育改革的另一重點是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與時俱進,如果多數家長認為唯有讀好書


才重要,體育,音樂,美術課最好別上,台灣的教育改革是無望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最會賺的兩個年輕人父母都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有這般的成就,


而且這兩個人都不會讀書,猜猜看是誰?王建民與周杰倫!甚至連台灣最富有的兩人,王永慶及郭台銘


都不會讀書,親愛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賺大錢嗎?請支持五育並進的教育改革!


 


   以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學生只被要求讀好書,考上好學校,目的自然就是功成名就,請想像


這樣的人耐壓力高嗎?當然不高,這些一路一帆風順,沒遇到太大挫折者,一旦


在金融風暴中被裁,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較一般人更高,最糟的是這些人普遍有完美性格,當憂鬱,


焦慮造成困擾時,別人可能開始自我藝術治療,維持正常運動習慣,有知心朋友的支持....這些平日


就有的習慣,或在五育教育下所養成的好習慣,正好能讓人度過心理難關,不幸的是,台灣有好些學子


除了會讀書外(諷刺的是,很多人除了會讀課本外,是不愛看課外書的),並不能養成好習慣,這是獨尊


智育的最大問題之一.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事心理諮商,自然患有職業病,其中之一就是媒體報導家長不當管教,虐待孩子新聞出現時,讓我非常不舒服,因為這些可憐的孩子可能在數十年後拖著疲憊的身心作心理治療...


  這兩天過年沒人送報,只好看網路新聞,讓我看到兩位藝人的管教之道.


  一是傅天穎小姐,孩子不乖會叫小孩打包離家,她說教小孩要靠體罰,像她兒子無理取鬧時會連長輩都打,她曾因此拿他弓箭玩具痛揍他,打到玩具都裂(天啊!),就是要他懂不能動手打人...


   傅小姐可能不清楚,要教孩子動手打人的最好方式是父母親身動手打孩子(反之亦然),因此會打人的孩子往往是被冤枉的.


   李明依小姐則對兒子"威力"從不打罵,她最大的極限,就是數「一二三」,喊到三,威力若仍不聽,她便「封口」冷戰,不理會他:「這對他很有效,所以我常只要喊『一』,他就會像緊箍咒發作,從房間衝出來說『不要數了』,乖乖就範。」


  未成年孩子的天賦人權是無條件受到父母照護,因為即便看似平常的封口冷戰,都有被孤立感,產生所謂的分離焦慮,憂鬱症的根源之一即分離焦慮,西方國家法律是不容許父母讓孩子獨處的,否則就是怠忽(neglect),冷戰是刻意的怠忽,傷害可能更大.


  我無意責備兩位藝人,此則新聞僅突顯出台灣父母管教之共通性,這樣的共通性是台灣文化最需要改進之處.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問過無數父母為何打小孩?也問過無數曾被打的成人為何被打,問來問去最嚴重的情節是說謊,偷錢,偷同學東西,我曾問過二千位以上二十歲以上的學生,小時候從未說謊,偷東西的請舉手,約有百分之一者舉手,我小時不只偷爸媽錢,甚至還偷到鄰居家去,有回鄰居大人因錢被偷打他家孩子,母親很怕傷我自尊的問我有沒有偷?我羞愧的說沒有,自此金盆洗手,我從母親那裡學到自重與自愛,一個自愛者的前題是成長於受尊重的環境

既然百分之九十九的大人自己都曾說謊,偷東西,為何還出手打人?

父母認為不打就等於不教,以後會變小偷
孩子尚未發展財產概念,因此好東西就佔為己有是人性,大人有義務耐心教導,今天成人不偷是因法律而不盡然是道德

父母常說是教了才打,但是孩子一被打就有會發展出牛性,於是經常靠鞭子施教,最後孩子對你任何的教誨都視同癈話,他們只會想辦法因避免被罰而再騙,作奸犯科者的 心路歷程也通常如此

我們犯錯的話,因此被打作何感想?
你會說人是有自尊的怎麼可以亂打!
難道孩子就沒尊嚴嗎?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鑑於近來校園体罰頻傳,前天北市教育局邀集各中,小學校長簽署校園零體罰公約,一旦教師違反,將被記大過,校長記小過,累犯者則不再續聘

教育部多年來未真正解聘不適任者,惡質教師看在眼裡便肆無忌憚的開打,將自身的不良情緒發洩在學生身上,馬英九政府吳清基局長的大動作己為台灣教育寫下新頁,只怕雷大雨小,不真找人開刀,這些老師不會正視自身情緒問題

台灣父母,老師為何慣於打小孩?中國杈威文化毒瘤所致,"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從小被打的人,長大後不找人打回來,手會癢,這是怨氣恨意的移情,投射,從人類行為發展看,弱肉強食,大欺小的劣根野蠻仍存於心靈深處,在公司被老板罵,回家打老婆,老婆藉故打小孩,小孩看到家裡的狗便用力跩二下洩憤...

你希望孩子將來孝順?被打的孩子情緒不穩,屆時不添麻煩即對你最大的孝順,希望小孩功課好,將來出人頭地?去看看那些健康及一家都建中,台大者的父母,其實會打小孩 的並不多

能讓孩子十歲前有快樂童年的父母才有立場在往生前十年要求孩子孝順

kao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